貼牌
所謂的代工
貼牌本意就是所謂的代工,我下訂單你生產,然後貼我的品牌,就是我的產品。具體指一家廠家根據另一家廠商的要求,為其生產產品和產品配件,亦稱為定牌生產或授權貼牌生產。即可代表外委加工,也可代表轉包合同加工,俗稱代加工。
製造業的貼牌本意,就是所謂的代工,OEM。我下訂單你生產,然後貼我的品牌,就是我的產品。比如台灣的大霸(就是後來到大陸,號稱要做到國產機第一但是在05年末發表了一通看似以退為進、韜光養晦、蓄勢待發其實是說“不是我做不好,不是我打不過你們,是比賽場地的問題;等到場地整好了,舊草皮換成了新草皮,等到我們穿上合腳的鞋我們再來”這樣言之有理有據有力的撤退宣言的迪比特),就是世界上多家電子巨頭的代工工廠。
貼牌也稱:OEM或ODM。具體說來,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即原始設備製造商,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即原始設計製造商,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即原始品牌製造商OEM,又叫定牌生產和貼牌生產,最早流行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它是國際大公司尋找各自比較優勢的一種遊戲規則,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品牌附加值。近年來,這種生產方式在國內家電行業比較流行,如TCL在蘇州三星定牌生產洗衣機,長虹在寧波迪聲定牌生產洗衣機等。
舉例:A方看中B方的產品,讓B方生產,用A方商標,這叫OBM;A方自帶技術和設計,讓B方加工,這叫ODM;對B方來說,只負責生產加工別人的產品,然後貼上別人的商標,這叫OEM。
貼牌加工即商家自己不生產,而是委託其他生產企業生產,而品牌是自己的。委託貼牌的企業負責研發、設計、市場開發。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經銷商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最恰當的營銷方案,當發現方案或市場出現問題或變化時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調整方案、制定對策,同時,利潤空間可以自行掌握,免去廠商意見不一等諸多麻煩,在複雜多變的商戰中以最快的反應,最高效率來從容應對,而廠家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資源,從而達到提高效益的目的。這種方式可以做到真正的廠商互補、實現雙贏。
1,減少廠房和設備等固定資產投資;
2,不需要很多資金,就可以有自己的產品;
3,集中精力從事設計、研發、銷售,避免浪費時間;
4,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把生產相關的技術和工作交給專業企業,可以提高產品質量,縮短生產周期。
中國的手機生產牌照是准入制的,因此只有擁有手機牌照的企業才能在中國大陸生產銷售手機,有些有生產實力,又想進入手機行業的企業,在未獲得中國政府頒發的生產牌照前,只能藉助已經獲得生產牌照的企業的名義進行CTA等政府資質的辦理,然後進入市場銷售,此種行為被業界稱為貼牌。
而手機業的貼牌,特指沒有拿到信產部手機生產牌照,但是非常想搞手機的廠家、商家,通過購買已經拿到生產牌照的廠家手中的那張“牌”去進入市場的行為。貼牌甲方(購買牌照使用權方),也許有生產線,也許沒有生產線;貼牌乙方(租借牌照使用權方),也許為甲方代工生產,也許僅僅租借牌照的使用權。據說,最初的貼牌行情是80-100元每台,其後一路看跌,低至40元每台(03年左右)(可使用資金是負數,所以本人至今沒有玩過貼牌,哈哈。這些個都是小道消息道聽途說而得,姑妄言之,顧妄聽之。鄭重重申:千萬不要相信我!)。而經歷過撒英雄貼一樣廣發牌照的05年直至眼前的06年,據說,仍然是40元一台。一方面是頒發的牌照多了,另一方面曇花一現的廠家多了,所以可供租借的牌照更多;那麼,為什麼貼牌費沒有降呢?(假設小道消息是真的,假設貼牌費真的沒降,嘿嘿)我想,一來是政府從05年中對貼牌開始喊打,增加了風險成本;二來是雖然乙方增加了,但是甲方增加得更多!四五百萬資金,貼個一萬台,甩賣,一台掙個100元,走人或者改名再玩。這四五百萬的投資回報率就是一百萬。多誘人!我有錢我都想干。所以,狼多肉少。所以,肉價堅挺啊。
比較早地開展貼牌業務的,當是東信,熊貓,CECT。02年,一個叫“秀特爾”的手機品牌,貼了東信的牌;易美,貼了熊貓的牌;多普達,貼了CECT的牌。然後,後起之秀是托普;而今,新拿牌的那許多新秀,更是加緊時間租借自己的牌照。此時不租,更待何時?等到政府真的整治租借牌照嗎?等到3G發牌G網衰落嗎?再說了,你以為他拿牌真的是為了振興民族通訊產業打敗摩托諾基嗎?所以,租吧!而且,比自個玩生產、銷售來錢來得快,來得容易。
老老實實地做貼牌,也不錯。但是,甲方乙方既然從來不吹噓“以產業報國為己任”,而是非常務實的、誠懇的以短期利潤最大化為終極目標,那麼,他們一定會想,如何實現雙方的利潤最大化呢?於是,有了三碼機,五碼機。
OEM是社會化大生產、大協作趨勢下的一種必由之路,也是資源合理化的有效途徑之一,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結果。在歐洲,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建立有OEM性質的行業協會,1998年OEM生產貿易已達到3500億歐元,占歐洲工業總產值的14%以上,OEM生產已成為現代工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進一步加快,OEM需求商有可能在更大範圍內挑選OEM供應商,特別是向加工製造成本低廉的國家和地區轉移。
在亞洲,日本企業為迅速佔領市場,降低生產成本,最早採用了國際OEM的生產毛衣形式。"亞洲四小龍"的騰飛亦與OEM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其中,台灣早已成為全球PC機最大的OEM基地,印度亦是通過OEM方式成為世界最大的計算機軟體出口國。在IT業,從技術到零部件到軟體的功能模塊,誰是全能?康柏總裁菲費爾談到這個問題時說:"用最直接的方式賺錢!",並公開表示要省去那些所謂的資產(廠房、設備、辦公樓等)帶來的負擔。甚至有人稱:OEM造就整個IT產業!美國耐克公司,其年銷售收入高達20億美元,自己卻沒有一家生產工廠,只專註研究、設計及行銷,產品全部採用OEM方式,成為目前世界上OEM經營的成功典範。
渠道
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大致有三種:
1、外貿企業買斷出口
2、企業自營出口
3、接受加工定單出口
從這三種所佔比重來看,外貿企業買斷出口所佔比重大幅下降,自營出口略有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前者轉化而來)而加工貿易則飛速發展,迄今已穩居五成以上。在現代企業經營中,資源的有限性是擺在每個企業經營者面前的客觀實際,利用有限的內部資源去帶動相對無限的外部資源,是決定經營成敗的關鍵性因素之一。OEM方式則提出一條有效的途徑,也給企業經營者提供了幾點啟示。
適應企業長遠發展戰略
在企業經營中要制定出長遠的發展戰略,把對研究與開發的投入放到首要位置,而充分利用OEM方式將企業的生產結構轉化成能對市場態勢發展作出快速反映的彈性結構,這樣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又有利於資產的合理化配置,避免固定資產的盲目投資。從宏觀全局來講,可盤活現有資產,為實現資產優化優化重組提供新途徑。“大而全”,“小而全”的投資模式只能降低投資的效能,而很難形成有效的競爭優勢。
提供品牌經營機會
企業出口普遍採取買斷出口形式,外銷的是生產企業的品牌,市場開拓費用大部分都轉化為品牌價值。自營權企業的脫離,即斷絕了外貿型企業的貨源,又不利於外銷的規模經營,容易造成多頭對外,殺價競爭的局面。外貿經營權放開以後,生產企業完全可以以原有品牌,原有渠道外銷,完全可以繞過外貿企業這一中間環節。企業做OEM出口,走品牌經營之路。即出口企業根據生產動向,向生產企業提出產品製造要求,由生產企業設計,開發製造,再由出口企業以自己的品牌向外出口。出口企業的銷售渠道優勢,品牌優勢和生產企業的研究——開發——製造優勢,一起構成了產品的整體競爭優勢。雙方結成優勢互補,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
充分利用OEM外部渠道資源
企業的經營者要樹立全球的經營意識,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資源,利用OEM方式將自身的經營重點從產品生產等可控因素上轉移到對渠道建設及對信息的綜合利用等不可控因素上來,利用OEM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管理層次及對管理資源的耗費,在更廣的範圍上建立起順暢的營銷網路,而不僅僅只局限於傳統的向質量要效益的傳統的經營策略
以OEM產品供給者身份進入國際市場
在傳統的對外貿易經營體制下,生產企業的產品由外貿企業買斷出口,因而,生產企業本身與國際市場幾乎完全是隔絕的,既不了解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也沒有外在的競爭壓力。這是絕大多數企業在國家保護幾十年後仍然缺乏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採用OEM方式經營,不僅可以利用過剩的生產能力,而且能間接捕捉到國際生產的發展變化,同時,購買方隨時終止合同交易的可能也給企業帶來了壓力,使得企業不得不開發出最好的產品來,努力降低成本。除了滿足OEM產品訂單以外,條件成熟的企業也可以以自身品牌外銷。OEM出口從形式上看,仍屬於一般貿易,卻又具有加工貿易的特徵。在產品設計,開發製造過程中,企業素質也得到不斷提高,這遠非簡單的加工貿易可比。
OEM融合企業產品服務
要切實了解市場態勢及消費需求,將產品與全系列的服務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OEM方式使企業為最終消費者提供系統的集成化的解決方案,開拓視野,擺脫單一產品對企業發展的限制。現代企業經營實踐表明,一項產品或是技術,不論其有多麼的高精尖,只要有市場就總會有別人仿製甚至超出的,而惟有向消費者提供服務是塑造獨特經營形象的關鍵,是贏得消費者從而取得最終優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