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桃花水母的結果 展開

桃花水母

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動物

桃花水母(學名:Craspedacusta):是笠水母科的一屬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已記錄11種。水母體直徑1.5-2厘米,具有很多觸手,緣膜很厚,其水螅型階段僅有數毫米大小。鐘形身體的邊緣有數百根短觸手。有世代交替。螅形體高約2公釐,無觸手,借出芽方式產生水母體。

桃花水母生活在清潔的江河、湖泊之中。生命周期由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階段組成。棲於淡水,故英文名淡水水母(Freshwater jellyfish)。遇到食物時,觸手上的刺絲囊即射出刺絲,刺中被捕獲物,頃刻將其麻痹,以觸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內。桃花水母的主要食物由浮遊動物組成,浮遊動物的大小範圍為0.2-2毫米。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除索氏桃花水母和日本的伊勢桃花水母兩種外,其餘9種中國均產。是僅有的一種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為世界級瀕危物種。中華桃花水母和信陽桃花水母為無危物種,宜昌桃花水母和嘉定桃花水母為易危物種,楚雄桃花水母、杭州桃花水母為近危物種,秭歸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為瀕危物種,短手桃花水母為瀕危甚至極危物種。

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作為生物進化過程形成的一個物種,其地位絲毫不遜於大熊貓。桃花水母以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成記錄著地球生命的發展歷程。其特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為研究和了解物種的遺傳、進化提供了條件。

物種簡介


物種學史

桃花水母是一種原始低等的無脊椎動物,最早誕生於約5.5億年前,研究專家認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桃花水母以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成記錄著地球生命的發展歷程。
在動物學上,世界上首次記錄桃花水母是在1880年,標本采自英國倫敦,定名為索氏桃花水母。約半個世紀后,才在世界各地陸續被發現,主要在亞洲、歐洲、美洲等溫帶地區,大洋洲也有發現。中國第一次發現桃花水母在1907年,為一日本人川井採得,經日本學者丘淺定名為宜昌桃花水母
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歸州志》中有“桃花魚”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1726年(清雍正三年)《古今圖書集成》中曾這樣細緻而生動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莢,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動則一斂一收,若人攢指收放之狀,不知避人,取貯盂中亦然。離水取視,不過如涎一捻,綿軟無復形體。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歸州志》中有“桃花魚出叱溪河,桃花開時始見,有紅白二種,花落後即無”記載。其他古籍中還有:“桃花魚形圓,薄如蟬翼,浮水面作翕張狀。”對其出現時期說:“以桃花為生死,桃花既盡,則是無物矣。”根據已查到的資料,可以肯定中國對桃花水母的認識至少早於歐美各國270多年。
秭歸,可以說“桃花魚”是家喻戶曉,併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漢王昭君為了與漢胡和好,遠嫁塞外。昭君出塞合婚前返故里探親,懷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彈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淚下,晶瑩淚珠,滴入河水中,頓時化作體態透明的桃花魚。

自然發現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
2014年8月4日,一片珍稀水生物桃花水母群出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大束鎮潘庄水庫內。珍稀水生物桃花水母大規模現身。據了解,桃花水母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古老而珍稀的腔腸動物,有幾億至十幾億年以上的生存歷史。其外貌特徵表現為通體透明,無頭無尾呈圓形,直徑長約2厘米左右,晶瑩透亮,柔軟如綢,其中間長著五個呈桃花形分佈的觸角狀物體,遊動起來就像飄落水中的桃花在表演"花樣游泳"。桃花水母對生存環境有極高的要求,若水質受污染,它們有可能在數日之間滅絕,其珍貴度可媲美大熊貓,號稱為"水中大熊貓",屬於世界保護級別最高的"極危生物",是中國保護動物紅色目錄中的一級保護動物。桃花水母在山東鄒城大規模高密度呈現實屬罕見。鄒城市大束鎮轄區內有豐富的水資源和林木資源,各生態旅遊區內山澗溪水常年不斷,無污染,林木覆被率達80%以上,空氣清新怡人,被當地人們稱為“天然氧吧”。
2014年10月29日,韶關市民梁先生,在自家魚池裡發現水母,證實為桃花水母,這種水母被稱為“水中大熊貓”。韶關水產研究所工程師谷平華表示:能見到這個桃花水母,說明水質很好。專家說,當條件適合時,休眠的桃花水母就會蘇醒,而且繁殖很快,一般春秋季出現在溫暖的水域中,冬季就會消失。但只要保持良好水質條件,以後每年都可能再看到桃花水母的身影。
2016年陝西安康發現的桃花水母
2016年陝西安康發現的桃花水母
2016年7月20,中國CCTV央視網報導:近日,陝西安康瀛湖庫區的回水灣處,當地人日前發現許多通體透明的水生物,大家都說這個東西長得很奇怪,經專家認定,這是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瀛湖景區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從庫區回水灣打撈上來的水生物,水生物通體透明,工作人員說,這種水生物常常在早上在湖面上容易被看到,尤其是下雨過後更多。漁業專家告訴記者,這是安康繼2014年後第二次在漢江中發現桃花水母,桃花水母是一屬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生活在清潔的江河、湖泊之中,為世界級瀕危物種,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2020年7月4日,海南省五指山市居民在當地農村的一口水井內,發現大量桃花水母,據介紹,桃花水母是世界一類瀕危古腔腸動物,距今至少有6億年。
2020年8月28日據媒體報道,安徽懷寧縣,高澤村一村民在池塘中發現大量透明的傘狀浮游生物,“一閃一閃的,亮晶晶”。經鑒定,這些生物是罕見的桃花水母。
2021年4月30日報道,四川省閬中市某單位水池中發現桃花水母。

形態特徵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直徑約15-25毫米,幾乎是透明的,有白色或綠色色調,觸角約20毫米長。呈現出傘狀,有螺紋串狀的觸手圍繞其圓邊(環形緣)。圓形管的直徑從5至25毫米。是僅有的一種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生活史具有單體的小型的水螅型體和自由游泳的水母型體,但以水母型為主。水螅型體無圍鞘,甚至無觸手,單體常僅數毫米。水母體也為小型,都具緣膜,這是水螅水母的特徵,具很多觸手。水螅型結構簡單,沒有口道,胃循環腔中也沒有隔膜。水母型絕大多數具有緣膜,胃腔中沒有刺細胞。水螅型及水母型的中膠層中均無細胞結構,生殖細胞均來源於表皮層(外胚層),個別種即使來源於內胚層,但最後仍在外胚層中發育成熟。
桃花水母,又稱“桃花魚”、“降落傘魚”,生長於溫帶淡水中,其形狀如桃花,並多在桃花季節出現,故得名。其通體透明,像透明小傘在水中悠然漂浮,它們無頭無尾呈圓形,晶瑩透亮,柔軟如綢,身體周邊長滿了觸角,中間長著五個呈桃花形分佈的觸角狀物體。它們在水中一張一縮上下飄蕩,悠然自得。是一種瀕臨絕跡、古老而珍稀的腔腸動物。
桃花水母的外形象一把撐開的傘,或一個倒扣的碗,稱為傘體,傘邊緣有許多細線狀的觸手,這是它的捕食器官。口朝向傘下方,位於一條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食物由此吞入,消化不了的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所以桃花水母嘴和肛門是一個。傘緣有一水平緣膜,此為水螅水母的共同特徵。
桃花水母的生殖腺顏色有粉紅色、褐黃色、微綠色、淡黃色、綠色、白色及淡墨色等。均隨其種類(或種群)和變種而不同。

棲息環境


桃花水母的生活史為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螅狀體(水母的“童年”)對環境要求極低,而一旦分離出水母則對環境和水質要求很高。環境適應時,螅狀體便自然分離出水母;環境不利時,螅狀體便長期吸附於水下或岩石縫中世代生存下去。桃花水母產於淡水中,居住在人工湖,池塘、湖泊和河流。對水環境的要求極高,適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須無毒無害、潔凈,且多呈酸性。測出PH值為6.4。這一微酸水環境最適宜水母生長。

生活習性


食性

桃花水母體的傘體不停地收縮與舒張,將下傘腔內的水壓出體外,藉此朝相反的方向緩慢遊動。當遇到食物時,觸手上的刺絲囊即射出刺絲,刺中被捕獲物,頃刻將其中毒身亡,以觸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內。桃花水母多以劍水蚤、小線蟲、小環蟲、小蝌蚪、小魚苗等為食。

活動規律

桃花水母常出現在溫暖的水域中,溫度至少為25℃,但水溫不能高於32℃。在初夏5月水溫14℃和深秋11月水溫12℃時都曾採到,其生存水域的pH為6.5-8.0,以每年6-10月的夏秋季節出現最多。這是因為適宜的水溫和充足的食物使其大量繁殖,往往在7-9月達到高峰,10月底或11月初后桃花水母群體數量迅速下降,此後便銷聲匿跡。同一地點常年(或每年)出現的現象十分罕見。桃花水母對日光有正向反應,喜弱光,有一定的趨光性,早、晚分佈在水的上層或表層,中午光照強、水溫高時則多分佈於水的中下層。故在晴朗無風的早晨和傍晚時更易採到。
每到暮春,桃花怒放時,它們就相繼出現。桃花水母有粉紅色的生殖腺,透明的傘頂,在水中浮沉漂蕩,有如落水桃花,因此,中國古代稱它們為“桃花魚”。但又明確指出,桃花魚“非魚也”,因其水生,故名之曰魚;又因其生於桃花開時,故名之曰“桃花魚”。
自然界的桃花水母在低溫、富營養及飢餓的不利環境條件下,螅狀體可收縮,分泌一層堅硬的保護膜包被身體,成為休眠體(podocyst)。有學者認為,休眠體能通過水生植物、動物(如鳥)或人為的因素,而使其傳播。環境條件改善時,休眠體重新發育為螅狀體,其生活史得以繼續。所以桃花水母也能在房頂水箱中被發現。也有研究者認為,桃花水母喜生活在富營養的池塘,且勝過寡營養的大湖泊,寡營養的水域中缺少浮游植物,當然也影響小型浮遊動物的繁殖,桃花水母就沒有了生存的餌料條件,只要不是長期的嚴重的富營養化的水域,還是有可能出現桃花水母的。
桃花水母在何種水體中出現有兩種原因決定:其一,它對水質要求極高,周邊環境的細微變化都會導致其消失;其二,桃花水母無性生殖世代的水螅型不發達,螅狀體大小僅有0.5-1.0mm,附著在水下腐敗植物、岩石和樹樁等物體上,體表有粘液,常粘附著一些碎屑,將身體部分地遮蓋,一般極難被發現和認識,其萌發成水母體的機制尚不清楚。

分佈範圍


世界

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菲律賓、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瑞典、荷蘭、西班牙、波蘭、羅馬尼亞、捷克、丹麥、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巴拿馬、智利等。

中國

中國四川(成都、都江堰市、攀枝花、瀘州市)、浙江、湖北、江西南昌、湖南長沙、廈門、河南信陽、東北松花江流域、台灣、香港等。

生長繁殖


桃花水母屬水母型生殖體。個體呈退化的水母型結構,無口、無觸手及感官,具有大量的生殖細胞,雌雄異體,但群體可以是雌雄同體,生殖細胞在釋放之後個體死去。刺胞動物中多態現象的生物學意義可以認為是群體中個體之間的勞動分工,因為腔腸動物尚未出現器官系統來擔任不同的生理機能,而是通過群體中個體的形態分化來擔任不同的生理機能,這種分化是一種很原始的形式,這與腔腸動物的生活史及發展水平是密切相關的。
桃花水母身體呈水螅型,生活史很簡單,即由水螅型體產生精、卵,並形成受精卵→浮浪幼蟲→水螅型單體。生活史中沒有水母型,有的種甚至沒有浮浪幼蟲期。在二態及多態生活的種類,生活史中有水螅型及水母型階段,其水螅型行無性生殖,水母型或水母芽行有性生殖,其受精卵仍發育成水螅型體,其生活史成為水螅型體→水母型體或水母芽→受精卵→浮浪幼蟲→水螅型體。結果形成無性世代與有性世代的交替現象。
按照前一種觀點,原始的腔腸動物應是水螅型,它通過有性生殖,次生性的產生水母型體,因此形成了二態或多態。按照后一種觀點認為,祖先腔腸動物是柔軟的水母型,而水螅型是幼蟲期的持續。這后一種觀點在水螅綱硬水母目中得到了證實。因為硬水母類的受精卵在發育中通過浮浪幼蟲及輻射幼蟲(actinula)直接發育成水母型,其生活史是水母型體→受精卵→浮浪幼蟲→輻射幼蟲→水母體。一種小型的水螅Microhydra的個體發育正是如此,這說明輻射幼蟲首先發展了固著習性,隨著延伸固著期,停止發育成水母型,而最終發育成水螅型群體,所以生活史的改變形成了多態。這種現象與管水母類的發育也相符合,它的浮浪幼蟲也是首先形成水母型體,即浮囊體、游泳體。因此世代交替的觀點應該讓位於水母體是成熟的刺胞動物,而水螅體是幼蟲期的持續階段的觀點。當然這個論點是建築在硬水母目是最原始的刺胞動物的基礎之上的。
桃花水母突然出現,經數日或十數日後又悄悄地消失,這要從它們的生殖規律來解答。中國在早春看到的桃花水母,為成熟的水母體,有雌雄之分。觸手細長,伸向上方的均為雌性,觸手短粗,垂向下方的為雄性。雌雄將卵子和精子排到水中,卵受精發育成一個微小的滿被纖毛的浮遊幼蟲,后幼蟲一端接觸石土央等外物,固著,發育成一個極小的樹枝狀的水螅體。水螅體可度過酷熱的夏季和嚴寒的冬季,待來年春天,以出芽生殖產生水母體。水母體成熟后,再進行有性生殖。水螅體長0.3毫米,水母體進行有性生殖產生水螅體,水螅體進行無性生殖產生水母體,這在動物學上稱為世代交替。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全世界100多年來只發現桃花水母11種。中國雖然種類多、分佈廣,但由於桃花水母生存的水體的水質被污染,自然環境遭破壞,生態失去平衡,能採到生活桃花水母的地方全國也不過二三處。因此中國這一稀有物種已瀕臨滅絕。
桃花水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這一珍貴物種的滅絕,不但是中國物種多樣化的損失,也是中國古代記載的“桃花魚”這一文化資源的永久喪失。對保護桃花水母的呼籲,已引起國內學術界及各方面的關注,專家們已開始研究拯救桃花水母的具體措施,試圖努力來挽救這一極危物種。

保護級別

2004年出版的《中國紅色物種名錄》,對生長於中國的9種桃花水母進行了權威的等級論證。其中,中華桃花水母和信陽桃花水母為無危物種,宜昌桃花水母和嘉定桃花水母為易危物種,楚雄桃花水母、杭州桃花水母為近危物種,秭歸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為瀕危物種,短手桃花水母為瀕危甚至極危物種。
2013年中國分佈的9種桃花水母中,宜昌桃花水母和信陽桃花水母和短手桃花水母已被列入國家瀕危動物紅色名錄最高級——極危物種,而杭州桃花水母、樂山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中華桃花水母和楚雄桃花水母等5種列入瀕危級物種。

下級分類


桃花水母(11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短手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brevinemaHe & Xu, 2002
楚雄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chuxiongensisHe, Xu & Nie, 2000
杭州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hangzhouensisHe, 1980
伊勢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iseanaOka & Hara, 1922
樂山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kuoiShieh & Wang, 1959
四川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ichuanensisHe & Kou, 1984
中華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inensisGaw & Kung, 1939
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iiLankester, 1880
宜昌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vovasiNaumov & Stěpaněc, 1971
信陽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xinyangensisHe, 1980
秭歸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ziguinensisHe & Xu,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