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

比利時戲劇家莫里斯·梅特林克創作的戲劇

《青鳥》是比利時戲劇家莫里斯·梅特林克創作的戲劇。

《青鳥》是一部六幕夢幻劇,該劇描寫了樵夫的孩子蒂蒂爾和米蒂爾在聖誕節前夜受仙女之託為鄰家生病的女孩尋找青鳥的經歷。他們到了了思念之國、夜之宮、森林和墓地,又來到了幸福國和未來王國。他們找到的青鳥不是改變了顏色就是死掉。最後,他們發現,自己家的斑鳩就是青鳥,它治好了女孩的病,並且飛走了。兄妹倆也在這一次歷險中領會到了幸福的真諦:原來青鳥就在自己家裡,而幸福,就在身邊。只有甘願把幸福給別人,自己才會感到幸福。

該劇通過兩個小孩尋找青鳥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窮人生活的同情、對現實和未來的憧憬。在劇中各種各種動植物、各種思想情感、各種社會現象、甚至抽象的概念和未來的事物都擬人化了,其體而形象地給讀者以啟迪。

劇情簡介


戲劇講述的是兩個孩子尋找青鳥的故事。樵夫的孩子蒂蒂爾和美蒂爾在平安夜見到
相關圖書
相關圖書
一位仙女,仙女說她的小女兒必須得到青鳥才能幸福,吩咐他們尋找。兩個孩子用仙女的魔鑽,召集了麵包、糖、火、水、牛奶、貓、狗和光的靈魂。先後搜尋了思念之鄉、夜宮、森林、墓地、幸福花園和未來王國,卻一再受挫。醒來時,蒂蒂爾、美蒂爾發現自己回到了家裡。這時,鄰居貝爾蘭戈太大到他們家裡,請求蒂蒂爾把他的小鳥給她生病的小女兒,狄狄意外發現小鳥是青色的。小姑娘得到青鳥,病立刻好了,可是青鳥卻突然飛走了。

角色介紹


角色名角色簡介
蒂蒂爾
蒂蒂爾的性格是不斷發展的。他並非一開始就痛快答應將自己餵養的小鳥送給貝蘭戈太太的女孩,卻以“因為那是我的”而始終不肯給她,在蒂蒂爾經過尋找青鳥的一番辛苦之後,逐漸認識到,應該為別人多做點事情,多為他人著想,這才樂於將自己的斑鳩送給鄰居的小姑娘,小姑娘的病也因得到青鳥而痊癒:這表明,蒂蒂爾的性格正在成長。
蒂蒂爾堅強勇敢,為了別人的幸福,義無返顧,戰勝種種艱難險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優秀品質。他雖沒有找到夢幻中的青鳥,但學會在自己周圍尋找美好的事物。
米蒂爾
米蒂爾是蒂蒂爾的妹妹,回顧小兄妹在一系列童話場景中的表現可以發現米蒂爾的“零成長”。此劇中,兄妹倆從仙女宮殿出發尋找青鳥,當仙女打發他們啟程時,米蒂爾的第一反應是“我餓了”;此後,在思念之鄉、夜宮、森林、墓地四場中,米蒂爾共同的強烈情緒是“害怕”;在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兩個童話場景—幸福花園和未來之國里,她只有一句台詞“他們的點心真不錯”;而在全劇最後一場,同時也是關鍵性的“醒來”這一場中,米蒂爾的台詞幾乎全部是對蒂蒂爾台詞的重複或對其言語的附和。如果說開場時,她是一個乖巧、單純、軟弱的孩子,那麼到結尾處,似乎仍然如此。甚至在某些場景中,她的在場幾乎完全可以忽略。
劇中米蒂爾的處境及性格特徵可以歸納為:乖巧但缺乏主見;輕信、不能明辨善惡(表現為總是聽信貓的甜言蜜語,對狗的忠誠熟視無睹);難以抗拒誘惑;是野獸眼中的美味佳肴(表現在森林一場中);是處在危險中(自認為)小女孩。
里路狗先生里路是兩兄妹的寵物,雖然小主人並未曾給過它特別的寵愛,甚至是打它罵它,它也不曾有一絲埋怨。當里路因為擔心小主人的安危,而悄悄跟著他們進入森林時,無論力力怎麼樣訓斥它甚至是打它,它也沒有離開,雖然它被常青藤捆住,它的小主人都沒有要救它的想法,但在最後的關頭還是里路掙脫了捆綁救了他們,無論是在夜宮還是在森林裡,里路都有理由怨它的主人,都有理由離開,也可以像麵包先生他們那樣在光神的宮殿中盡情的享受,但它卻從不那樣做,這一切都源於它對小主人的不離不棄的愛,它堅持著心中的這份愛,甘願為了他們忍受一切,甚至是失去自己的生命。

幕後製作


作品目錄
第一幕 第一場 樵夫小屋第五場 森林第九場 幸福之園
第二幕 第二場 仙宮第四幕 第六場 幕前第五幕 第十場 未來王國
第三場 思念之土第七場 墓地第六幕 第十一場 告別
第三幕 第四場 夜之宮第八場 幕前第十二場 睡醒 
創作背景
在創作《青鳥》的1908年,那時整個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動蕩不安,當時資本主義固有的社會矛盾和陰暗面已明顯地暴露出來。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作家強調用實驗科學的方法,從純生物學和遺傳學的觀點出發,客觀地描寫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病態現象,而後期象徵主義作家對自然主義作家偏重描寫物質生活的傾向極為不滿,期冀用象徵和暗示鞭撻充斥於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和腐敗現象。於是,梅特林克的象徵主義戲劇的代表作—《青鳥》,便應運而生。
作品影響
《青鳥》曾經產生過廣泛的影響。該劇在1908年出版后,當年就由俄國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執導,在莫斯科首場演出就獲得成功,連續上演了300場,並一直是前蘇聯經常上演的劇目。1909年在倫敦上演,歷時半年之火。1911年在巴黎演出。“五四”前後傳入中國,1921年在上海由中西女塾的學生用英語演出,當時的譯名為《翠鳥》。這是中國上演的第一個外國話劇。該劇劇本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翻譯者出版社
2005年胡麗娜連環畫出版社
2015年鄭克魯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年劉穎雲南美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莫里斯·梅特林克(Maeterlinck.A.)(1862—1949),比利時劇作家、詩人、散
莫里斯·梅特林克
莫里斯·梅特林克
文家,象徵派戲劇的代表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比利時的莎士比亞”。梅特林克的劇本充滿詩意,被稱之為詩劇。1889年,他發表詩集《溫室》和第一部劇本《瑪萊娜公主》。1908年發表的六幕夢幻劇《青鳥》,是梅特林克戲劇的代表作,也是歐洲戲劇史上一部融神奇、夢幻,象徵於—爐的傑作。梅特林克的主要作品還有《佩萊亞斯與梅麗桑德》、《阿亞業娜與藍酬子》、《聖安東的奇迹》等。1911年,由於他多方面的文學才華,尤其是在戲劇方面的傑出貢獻,梅特林克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青鳥》一劇在立意構架上,以“尋找”作為基本情節線索,以旅程中的一次次超越作為主體的自由意志,以神奇幻想的童話故事作為抽象主題的寓意基礎,以“尋找聖杯”的模式作為與觀眾共鳴的文化心理通感,比較成功地構建了尋找意象的象徵意義—人類由於其渴求改變自身處境的自由意志,帶著強烈的使命感,在理性的指引下,自強不息,勇於探索,方可實現自我,有所作為,這也正是現代人類精神的必由之路。
梅特林克曾認為戲劇的根本主題是人和宇宙的對抗及其悲劇性,人的悲劇主要在於對某些自然奧秘的無知。而《青鳥》則在這種對抗關係中架設橋樑:尋找本身正是人對自然奧秘和生命真諦的探索。因此,不論自然和宇宙何等神秘、對抗甚至可怕,不論人如何地“在這世界上是單獨對付一切”的,人總要不息奮鬥、理性追求,走向未來、走向光明,這才是克服悲劇的必由之路。所以,追尋之後,蒂蒂爾的家神奇地變得“更清新、更悅目、更歡快,象仙境一樣無可比擬”,蒂蒂爾的斑鳩變成“我們要尋找的那隻青鳥”,蒂蒂爾滿懷深情地呼喚人們一起去尋找。
《青鳥》告訴人們,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只要堅持努力,終將發現生活的真諦。作品體現了梅特林克的樂觀主義精神。
在《青鳥》里,幸福這個抽象的東西被梅特林克用實體、生動的精靈的形式表現出來:肥胖幸福、金錢幸福、健康幸福、新鮮空氣幸福、孝順幸福。這些不同的幸福正是人們心中的不同的幸福觀。作者使這些幸福觀擬人化了,通過活生生的能說話、能付出行動的精靈們指引孩子們能清楚的感覺到什麼樣的幸福,什麼能真正給人帶來快樂,而什麼樣的幸福只是虛假、醜惡的表象。在輕鬆的幸福世界的遊歷中對兒童的幸福觀進行潛移默化地引導,真是獨其匠心。經歷了對青鳥的找尋,兩兄妹對父母心存感激,他們也更能體會到分享的幸福。
故事的結局“青鳥飛走了”,作者試圖告訴讀者找到幸福也不是萬事大吉了,要真正把握幸福、守住幸福是很難的。不珍惜幸福,幸稍就會離開,留給人們的是遺憾。幸福在身邊,人們不懂得珍惜;幸福走了,卻後悔莫及中。所以人們要去找尋幸福,用心去感受身邊的幸福。
藝術特色
風格
《青鳥》是童話劇,劇作家從少年兒童的角度描寫了人與動植物、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的描寫富有詩意、饒有趣味,讀來耐人尋味。對於少年兒童來說,生與死是個謎。劇本第十場戲《未來王國》寫得饒有趣味:一群身穿青色長袍的孩子均勻地分佈於大殿中,在等待著出生的那一時刻的到來。他們中有人在玩耍,有人在散步,有人在交談,有人在沉思;有不少孩子睡覺了,也有不少在柱間埋頭於未來的發明;他們製造的工具、器械、儀器,他們培植或採集的植物、花卉和果實,也同宮殿的一致氣氛那樣,具有異乎尋常的、閃光的青色。然而,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生,什麼是死,不知地球上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哭,什麼是笑。不知什麼是恐怖,什麼是戰爭,對地球上的一切都感到驚訝、有趣。他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然而他們也同人一樣,也有愛、有恨,有希望,有憧憬。第三場戲寫得尤其富於詩意。蒂蒂爾兄妹在第三場《思念之土》見到了已故去的爺爺、奶奶和七個過早夭折的兄弟姐妹。一般在文學作品里一寫到死,一定是陰森恐怖,一寫到死人,更是令人黯然神傷。但在《青鳥》中,他寫“死人活在活人的記憶里”。當蒂蒂爾兄妹來到“思念之土”時,看到早已死去的爺爺、奶奶和兄弟姐妹們如同生前一般。奶奶親切地對他們說:“每次你想念起我們,我們又會醒過來,又看到你們。”爺爺也說:“我們睡得很香,就等著活著的人想念我們,把我們喚醒。”一般來說,人們對於死去的親人容易引起傷感悲痛之情,然而讀過《思念之土》這一場戲后,並不覺傷心難耐,卻有欣慰留連之感。
人物形象
在《青鳥》中,作者極富創造性地塑造了一批鮮活的擬人形象。故事開始,在仙女鑽石魔力的影響下,小屋裡的一些動物和靜物像人一樣復活了:身體圓鼓鼓、又矮又胖的是麵包先生;穿著一套火紅的衣服,性格火暴的是火先生;身材婀娜,長發垂地的水姑娘還有清純關麗而略帶害羞的牛奶小姐;胳膊和雙腿細長,就連手指都是棒棒糖的糖果先生。
《青鳥》不僅採用了童話中最經常使用的擬人化手法,而且運用的非常成功,作者不僅充分表現了擬人化人物獨特的“物性”,同時還形象地寫出了他們鮮明的“人性”,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如倔強、聰明、忠誠的小狗蒂魯,自私、狡猾、心眼頗多的小貓蒂勒脫。他們在陪伴蒂蒂和咪蒂尋找青鳥的過程中與蒂蒂和咪蒂、與其他靜物、與仙女、光神等人物之間構成了一定的矛盾衝突,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象徵了社會的複雜與多變,為作品增添了強烈的情感色彩。
對話
《青鳥》一劇中的對話簡短,時斷時續,有時又極不連貫。梅特林克歷來主張“在必需的對話之外,還有一種似乎多餘的對話,這種多餘的對話,倒是唯一能使靈魂深刻地傾聽的對話,因為只有這種對話才是訴諸靈魂的語言”。所以,《青鳥》的對話充分體現了簡短和時斷時續的特點。
結構
這是一出典型的象徵主義戲劇。從全劇立意構架看,作品含有雙重結構。
一是其總體框架結構。“渴望—受命—追求—啟示—呼喚”,這是作品敘事大結構的簡約構架。它具有很強的寓意性。首先是第一、二幕的兩場戲,它在全劇起到總領作用。劇一開始就竭力渲染孩子對幸福的渴望,這象徵著抽象的“人”的處境和渴求,它正是梅特林克所認為的人的內在需求和美的形象描述,也構成積極追求的自由意志的基礎。仙女則代表著某種抽象力量和神秘理念,或可視作內在自由意志的外化。而“光”(劇中形象)作為“照亮、引導、理性”的象徵,是追求、尋找的自由意志的探路燈。三個形象的獨特關係,構成了作品的基本結構方式:慾望渴求、理念和理性指引、促而完成追求過程。這體現了作者積極向上、實現自我的哲學觀。而“尋找”意象,正是作品的著意點,蘊含並提示人們:只有探索追求,才可能克服無知、實現自我,了解並掌握自然的某種奧秘,探尋生活的真諦。其次,尋找的足跡與每一場戲劇情境相扣。作品突出渲染了自然的神秘和與人類的對抗力量,並賦予自然存在以靈性、智慧等品質。
二是尋找過程所構成的線性結構。尋找青鳥的旅程,由一場場充滿情趣的戲劇衝突串聯。每個情景相對獨立,但串起來看,由於主體的使命感和目標意識,又意味著一次次的超越,使其精神和意志遂顯優越。每個階段,都象浮士德式地面臨某種衝突、災難或考驗,直至“未來王國”,構成了具有理性、頑強、果敢和強烈使命感的象徵意義。

作品評價


兒童文學家陳伯吹:這是一個青色的夢,在色彩學上,青色是一種希望與安慰的顏色。創作家把劇本題名《青鳥》,不是沒有深意的。這種“深意”就是要告訴小朋友:人的尊嚴就在奉獻,幸福的真諦也在奉獻,看到由於自己的犧牲而給別人帶去快樂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