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省屬公立高等學校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是瀘州市人民政府舉辦,四川省人民政府主管的綜合性公辦普通高等學校。入選四川省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四川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第二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專業示範點高校、第三批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四川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川南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單位,川南高校聯盟理事單位。

學校前身為1901年創建的川南經緯學堂(川南師範);2002年4月,瀘州教育學院、瀘州師範學校和四川省水利機電學校合併組建瀘州職業技術學院;2006年,瀘州市糧食職工學校併入;2014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增掛瀘州技師學院。

截至2018年9月,學校佔地1271畝;設有12個教學單位;開辦39個專科專業,有各類在校生近萬人;圖書館藏書88萬餘冊;有教職工535人,其中專任教師430人,教授29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等其他高級職稱共114人;獲省級教學成果獎7項、省級教育科研成果獎22項、市級科技進步獎10項、市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55項。

學校首任校長為清翰林院國史館編修、蜀中五老七賢之首趙熙,著名學者趙藩、共和國開國元勛朱德、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惲代英、瀘州老窖溫永盛酒坊第十一代傳人溫筱泉曾執掌校務;大革命時期,湧現出惲代英、蕭楚女、李求實、劉願庵、餘澤鴻等20多位革命烈士;走出了向楚、謝持、曹篤、吳玉章、陽翰笙、黃復生、胡蘭畦、曾德林、黎英海等傑出校友。

歷史沿革


溯源三校
•瀘州師範學校
校史沿革圖
校史沿革圖
同治七年(1868年),永寧道尹恆保開設川南書院於瀘州城內水井溝。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1月21日,瀘州知州沈秉坤、內閣中書高楷以及學人周善培,集資白銀六千兩籌辦學堂,始稱川南經緯學堂。翌年即遷入水井溝川南書院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頒布學制,經緯學堂改名川南師範學堂。
民國十六年(1927年)下期,反革命政府因為川南師範出了不少革命人物,恐懼革命,命令停辦。
民國十七年(1928年)下期,復辦川南師範學堂。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改名為“川南瀘縣省立師範學校”。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又改為“四川省立師範學校”。
1950年2月,合併瀘縣縣立師範,仍名“川南師範”,后名“川南瀘縣師範學校”。
1953年行署並省,川南瀘縣師範學校由四川省教育廳命名為“四川省瀘縣師範學校”。
1957年12月4日,改名為“四川省瀘州師範學校”。
1980年12月,四川省教育廳確定瀘州師範為四川省首批重點師範。
•瀘州教育學院
1958年,經四川省委、省政府同意,瀘州地委和專署決定創辦“瀘州大學”,設在瀘州小市原工農幹校校部,后確定瀘州市瓦窯壩原初師校址作校地。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
1959年,“瀘州大學”調整為“瀘州專科學校”。
1962年困難時期,省、地決定停辦瀘州專科學校,瀘州專科學校校址作為宜賓地區教師進修學校校址。
1983年省轄瀘州市成立,宜賓地區教師進修學院劃歸瀘州市管轄。
1984年2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報國家教育部備案,將宜賓地區教師進修學院更名為瀘州教育學院
四川水利機電學校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1964年5月,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准,舉辦四川省宜賓專區水電職業學校。
1965年12月,更名為四川省宜賓專區半工半讀水電學校。
1974年,經四川省革委會批准,更名為四川省瀘州水利電力學校。
1980年11月,學校收歸四川省水電廳直接領導管理,再更名為四川省水利機電學校。
1984年6月,學校移交省轄瀘州市人民政府領導,由瀘州市水電局主管。
世紀跨越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2002年4月,瀘州教育學院、瀘州師範學校和四川省水利機電學校合併組建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於2002年9月26日正式掛牌成立。
2006年,瀘州市糧食職工學校併入。
2011年,經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財政廳批准為省級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2014年,學院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增掛瀘州技師學院的牌子。
2016年6月,學院被教育部辦公廳、文化部辦公廳、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辦公廳遴選為第二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點。
2017年11月20日,學院入選四川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院校。
2018年8月1日,學院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
2019年7月5日,該校成為川南職業教育集團副理事長單位。
2019年7月12日,成為川南高校聯盟理事單位。
2020年7月2日,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藝術聯盟。
2021年2月,教育部關於公布2021年高校增設國家控制的高職(專科)專業審批結果的通知,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增加早期教育專業。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截至2018年9月,該校立足瀘州,面向成渝城市群,輻射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設有商學院、郎酒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人文學院、國際學院、藝術學院、瀘天化技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基礎部、思政教學部共計12個教學單位;圍繞瀘州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以及社會民生事業發展需求,基於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專業動態管理機制,對接產業鏈構建專業集群,調整為39個專科專業招生。技師學院開設有高級工、預備技師專業13個。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院系專業設置
系(部)專業名稱
商學院市場營銷
電子商務
金融管理
會計
物流管理
郎酒學院釀酒技術
旅遊管理
酒店管理
信息工程學院動漫製作技術
數字媒體應用技術
軟體技術
計算機應用技術
大數據技術應用
建築工程學院建築工程技術
工程造價
建築裝飾工程技術
工程測量技術
市政工程技術
機械工程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汽車車身維修技術
汽車營銷與服務
模具設計與製造
工業機器人技術
機械製造與自動化
汽車電子技術
電子工程學院應用電子技術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
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
建築智能化工程技術
人文學院學前教育
語文教育
小學教育
文秘
國際學院英語教育
應用英語(外貿方向)
藝術學院藝術設計
音樂教育
環境藝術設計
高新區學院——
繼續教育處——
培訓中心——
基礎部——
思政教研部——

師資隊伍

截至2018年9月,學院現有教職工535人,專任教師430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等其他高級職稱共114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人員299人,常駐外籍教師2人。擁有省級突出貢獻專家、省級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市級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各類拔尖人才20餘人;工程師、建造師等各類“雙師型”教師263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院級優秀教學團隊10個;建立了由200多名行業企業專家、技術能手組成的兼職教師資源庫。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省級教學團隊
序號名稱負責人獲批年份
1機械基礎教學基地教學團隊賀元成2009年 
2教育科學教學團隊潘綠萍2010年 

人才培養

•質量工程
截至2018年9月,該校有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個、中央財政支持高等職業學院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專業2個;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點1個。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3個、省級示範建設專業4個,省級重點(骨幹)專業建設3個,3個省級重點(骨幹)專業建設全部通過省教育廳、財政廳驗收,其中”市場營銷”、”學前教育”2個專業獲得優秀等級,”構建瀘州商貿職教集團,服務地方白酒產業發展”被評為”典型案例”,四川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高水平建設專業5個。省級精品課程5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5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門。獲批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1項,省級精品教材建設項目1項,主編公開出版教材91部。省級教改項目65項,市級52項;建有中央財政支持的電工電子與自動化、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的2個國家級實訓基地,省級生產線實訓基地3個,擁有實驗室、實訓室496間,校內實踐基地29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10個。教育教學成果獲得中國職業教育機械教指委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7項。
該校也是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能承擔機械及製造、電子電工、建築、管理及服務、計算機及信息、教師職業技能等8大類別的68種職業技能鑒定。學院立足瀘州、面向四川、輻射滇黔渝,積極開展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是“國家職業核心能力培訓認證項目培訓基地”、“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範點”、“四川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省委組織部大學生村幹部創業培訓基地”、“四川省鄉村旅遊實用人才開發示範單位”、“四川省統計人才培訓基地”、“市委組織部農村基層幹部培訓基地”、“瀘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每年承擔各類社會培訓20000多人次,提供諮詢服務3000餘場次。

學科體系

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個):釀酒技術
中央財政支持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專業(2門):學前教育、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點1個:藝術設計
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3個):釀酒技術、市場營銷、數字媒體應用技術
省級示範建設專業(4個):應用電子技術、旅遊管理、機電一體化、市場營銷
四川省級重點(骨幹)專業(3個):機電一體化技術、市場營銷、學前教育
四川省級優質高職高水平建設專業(5個):機電一體化技術、市場營銷、學前教育、建築工程技術、藝術設計
中德合作建設專業(3個):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工業機器人技術
中德諾浩建設專業(3個):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營銷與服務、汽車電子技術
悉尼協議範式建設專業(3個):應用電子技術、建築工程技術、軟體技術
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級實訓基地(2個):電工電子與自動化、建築工程技術
省級生產性實訓基地(3個):高性能液壓件智能製造生產性實訓基地、數字化媒體製作教學工廠生產性實訓基地、工程造價生產性實訓基地。
•精品課程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省級精品課程
編號課程名稱課程負責人級別獲批年份
1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倪海珍省級2006年
2機械製圖與設計賀元成省級2008年
3裝飾繪畫與材料蔡炳雲省級2008年
4市場營銷綜合實訓(原市場營銷實務)曾慶雙省級2009年
5《體育與健康》省級精品課程尹林省級2010年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17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參與共建四川省白酒釀造產業技術研究院,此外擁有瀘州市重點實驗室1個,市級工程研究所1個,科技服務中心1個,市級研究中心3個,市級文化普及基地2個,校級科研機構2個。 
序號機構名稱主管部門備註
1瀘州市白酒文化普及基地瀘州市社科聯
2瀘州市非遺文化普及基地瀘州市社科聯
3瀘州市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瀘州市科技局
4工程機械智能優化設計瀘州市重點實驗室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5瀘州市機械產業科技服務中心瀘州市科技局
6瀘州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瀘州市教育局
7瀘酒產業文化發展科技研究中心(瀘酒產業文化研究中心)瀘州市科技局、瀘州市社科聯
8四川省白酒釀造產業技術研究院四川省科技廳合作成立
9瀘州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傳承培訓基地)瀘州市民宗局
10瀘州職業技術學院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所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11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地方文化研究所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科研成就

根據2018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完成國家科技部項目1項,省級科研項目178項,市級科研項目373項,院級項目231項,橫向委託項目88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7項、省級教育科研成果獎22項、市級科技進步獎10項、市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55項;院級教學成果獎61項;成功申請專利(含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軟體著作權)86項;教師共發表核心期刊論文420餘篇,其中《機械工程學報》等一級期刊論文6篇,EI和ISTP收錄37篇。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省市科研立項(部分)
課題名稱立項單位立項年份
高效節能泵關鍵技術研究四川省科技廳2013
蜀南彝族人文地理音樂文化旅遊創意研究四川省科技廳2013
全自動水篩機開發與研究四川省科技廳2013
高職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機制研究與實踐四川省教育廳2013
烏蒙山區四川省域內十年職業教育發展調查及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研究四川省教育廳2013
離散約束蜂群演演算法及其機械優化設計應用四川省科技廳2013
大型挖掘機多泵液壓系統研究與系統建設四川省教育廳2013
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困境和對策研究四川省教育廳2013
教師倫理文化建設基本方向及策略四川省教育廳2013
中高職公共英語課程體系有效銜接的探索性研究四川省教育廳2013
農村幼兒園教學活動評價研究——以四川省瀘州地區為例四川省教育廳2013
農村幼兒教師入職適應研究四川省教育廳201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研究四川省教育廳2013
泛媒體時代川酒文化傳播體系的研究四川省教育廳2013
面向國際市場的中國白酒文化傳播體系研究四川省教育廳2013
高職院校圖書館古籍線裝書的保護與應用價值研究四川省教育廳2013
高職院校品牌形象塑造研究——基於UIS視角四川省教育廳2013
高職院校教師退出與補充機制的研究四川省教育廳2013
四川省公民文明禮儀手冊四川省社科聯2013
四川省酒類企業員工素質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四川省社科聯2013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四川省教育廳2013
生態文明框架下四川革命老區美麗新農村建設研究四川省教育廳2013
面向移動終端的智慧學習雲平台的構建瀘州市科技局2013
中藥降脂保健酒的研製瀘州市科技局2013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根據2018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始建於1952年,於2016年8月搬遷至新館,新館面積1萬9千多平米,下設讀者服務部、技術服務部、綜合服務部、檔案服務部4個部門。館藏紙質圖書60萬冊;報刊680餘種;電子圖書24萬冊;擁有超星讀秀搜索平台、清華同方中文期刊資料庫、起點就業培訓題庫、銀符題庫、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等十餘種資料庫。
• 學術刊物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酒城教育》(原名《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創辦於1986年,其前身為《瀘州教育學院學報》,是經四川省新聞出版局批准的內部發行的綜合性學術季刊。本刊堅持為學院的教學科研服務,為促進學院與各兄弟院校的學術交流服務,結合高職高專的辦學、教學和科研特點,主要刊載政治、經濟、法律、教育、心理、語言文學、理工、藝體以及中小學基礎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為突出高職特色和弘揚民族文化,本刊強力打造“高職教育與教學”、“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等研究欄目,重點徵集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的研究論文、調研報告,探討專業建設、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教學實踐等方面問題的稿件。

學術交流

學院積極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落實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要求,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堅持走國際化合作辦學道路,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與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學院、德累斯頓手工業聯合會(HWK)合作,以四川中德培訓學院、德國HWK四川考試中心和瀘州中德職業教育聯盟為載體,以中德職業教育合作論壇為平台,以學院省級重點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和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專業(數控加工技術)為基礎,全面引入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教學資源和職業資格證書考評體系,本土化改造並組建機電一體化師、精密機械加工師中德合作班。學院現有HWK培訓師和HWK考官資格教師24人,可對外開展相關培訓頒證工作。
魅力瀘職
魅力瀘職
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美國東西大學、美國東新墨西哥大學、澳大利亞南澳職業技術教育學院、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馬來西亞城市大學和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等合作,開展課程和學分互認、交換生項目、專業建設合作及師資交流與培訓。
2020年7月2日,由川渝兩地68所高校組成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藝術聯盟在蓉成立,成立大會在成都城市音樂廳歌劇廳舉行。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為藝術聯盟成員之一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學院院徽
校徽
校徽
徽志內涵說明:
1.徽志以現代凝鍊的表現手法,與學院傳統文化內涵相結合,具有較強代表性、專屬性、整體性和易於識別性。
2.徽志以紅色為主體色,象徵了大革命時期學院二十餘位師生殞身不恤的革命精神,寓意學院文化以紅色傳統為底蘊,以紅色文化為滋養,以紅色基因為根脈。
3.徽志以圓形為整體形狀,象徵學院團結、和諧;外環上方為學院校名“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為書法家余安中手書;外環下方為學院英譯名。
4.徽志圓環內的圖形為核心內容:
(1)上方三橫為川南師範學堂校門門檐的變體,第三橫中間的數字1901代表學院的發端,即建於1901年10月21日的川南經緯學堂,寓意學院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三橫的設計,亦代表了學院於2002年由瀘州師範學校、瀘州教育學院(瀘州大學)、四川省水利機電學校三校合併組建的歷史篇章。
(2)下方為一個閉合性基座結構,左右為大寫字母“L”“Y”,是“瀘”和“院”的拼音首字母大寫,即學院簡稱(“瀘州職院”)的拼音字母;字母中間是“經緯學堂”中“經緯”二字的篆書變體。
(3)川南經緯學堂首任校長趙熙在談及川南經緯學堂校名時說:“為學要為上下古今之學,不能只求耳目尺寸,這叫做縱;當為大通世界之學,不能拘守方隅,這就叫橫。縱是經,橫是緯”。今天,“經緯”寓意學院致力於培養高素質綜合性人才。
【注】趙熙(1867—1948),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世稱“晚清第一詞人”。蜀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諺。光緒十八年(1892)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光緒二十九年,由國史館編修升協修,后升纂修。宣統元年,出任江西道監察御史。在光緒二十七年,趙熙出任川南經緯學堂監督(校長)。

精神文化

學院校訓
自強不息,勤奮敬業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一百餘年延綿不絕之文化脈息,滋潤我校風骨之形成;無數瀘職院人為學院制創建與發展殫精竭慮,忠謹勤勉,拼搏奉獻。學院隨社會一路走來,見證了國運滄桑。歷代教職工與校友自強不息,勤奮敬業,創造了輝煌的往昔,必將激勵後來者堅持自強不息,勤奮敬業的校訓精神,描繪更加輝煌的未來。
撫今思昔,弘宣往昔之盛績,非為名聲之遠播;
繼往開來,定會創明日之輝煌,此乃我輩之理想!
學院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工程,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學院定期舉辦“求實”社團文化節、女生節等活動。截至2010年6月,該校學生相繼參加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華誦2009經典誦讀大賽、全國旅遊院校服務技能大賽、首屆全國大中小學生規範漢字書寫大賽四川賽區選拔賽、四川省職業院校學生技能大賽(高職組)數控項目大賽、汽車維修與故障排除項目大賽等多項賽事,均獲佳績。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何傑
黨委副書記楊宗偉、張爽
紀委書記熊劍
院長楊宗偉
副院長吳代彬、梁傑、蔣平
黨委委員吳代彬、梁傑、熊劍、蔣平
參考資料:

知名校友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知名校友(部分)
姓名備註
趙熙首任校長,晚清著名教育家、書法家、詩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
趙藩曾任校長,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
溫筱泉曾任校長,瀘州老窖溫永盛酒坊第十一代傳人
朱德曾任校長,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惲代英曾任校長,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
謝持民主主義革命家
吳玉章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黃復生民國時期著名革命家
謝持民國著名政治家
曹篤民國著名革命家、政治家
包壽銘民國松潘縣長及鹽源縣長
羅繩彥民國革命先烈
陶闓士民國著名學者、教育家
曾德林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李求實無產階級革命家
陽翰笙中國當代著名劇作家、文藝理論家、戲劇家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
張霽帆革命烈士
餘澤鴻革命烈士
黃方川南軍政府司令、革命烈士
黎英海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
劉仁利瀘州市黨組書記、檢察長
黎英海北京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
尹德宏宜賓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
蒲發友成都市成華區委副書記、人民政府區長
先開金四川省工商局副局長
付小平瀘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王力平四川省宜賓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肖榮華瀘州市政協副主席
何仁均瀘州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羅素平四川省瀘州市政協副主席
詹忠平瀘州市納溪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
熊傑瀘州市納溪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肖靜綿竹市委副書記
張國華中共瀘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縣直機關工委書記

獲得榮譽


2020年12月29日,四川省優質高等職業學校建設計劃項目驗收結果出爐,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入選四川省優質高等職業學校。
截至2018年9月,學院學生先後在Honda中國節能競技大賽、全國電子專業人才設計與技能大賽、全國高校市場營銷大賽、全國旅遊院校服務技能大賽等國家級技能大賽和四川省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四川省大學生旅遊藝術設計大賽等大賽中獲得全國特等獎2項,國家一等獎33項,二等獎64項,三等獎68項;省級一等獎20項,二等獎44項,三等獎13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