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廣

下廣

建國前,曹州牡丹的主要出路就是運往廣州銷售,民間俗稱這為“下廣”。因為廣州是著名的“花城”,買花看花是其傳統習俗,尤其是每逢春節,家家戶戶總要擺上幾盆花,那麼,在那裡,反季節的曹州牡丹花則被奉為上品,因為她象徵“富貴、吉祥”,取“花開富貴,春滿人間”之意。

下廣歷史


菏澤牡丹
菏澤牡丹
據菏澤市牡丹區趙樓村幾位老花農回憶:“自明代起,俺村就以栽植牡丹芍藥出了名,故稱萬花村。村名確實美,但村民下廣州賣花吃的苦、受的罪,現在想起來還很心寒”。每年入冬,村裡的人就為下廣州賣花忙活起來。整枝選棵打包,即將帶著“土托子”(根部老土)的牡丹每60棵打成一包(約一二百斤),少則500包,多則1000包左右。臨行前,所有出發的人及其家人都要到花神廟祭拜“花神”,或在家裡花神像前置供品,祈求花神保佑“花開適時,人財兩旺”!

下廣路線


菏澤牡丹
菏澤牡丹
菏澤下廣州賣花,早時多走水路,即經黃河東下入海口、渤海東海、南海,到廣州登陸。後來水陸兼行,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是推著紅車子到龍口裝船,經海路到廣州;另一條是先推到濟寧,從運河裝船到浙江錢塘,然後再轉輪船漂洋過海到廣州。旱路上推車挑擔的艱辛可想而知,天明上路,天黑下店,還要照看好牡丹,人人腳板磨出了血泡,肩膀也被車絆勒破,個個都成了黑瘦鬼。當年村裡有個叫“二猴子”的老人,活活累死在路上,還有個叫“二道子”的村民,賣花賠了本沒錢回來,就一直在廣州街頭流浪。

下廣時間


催花開發的牡丹
催花開發的牡丹
下廣一般是在霜降以後動身,一路上少則一個月,多時50多天,大約農曆十月底到廣州。卸船后曬兩天馬上栽盆里,充分灌水,然後放在向陽、背風、日照強、空氣流通的地方,周圍以稻草圍之。廣州冬季的氣候與山東春季的氣候差不多,所以當菏澤的牡丹於農歷十一至十二月間運到廣州一周后,鱗芽開始膨大,頂端破裂露出紅絲,再過一周顯蕾,再過兩周離頸,花開之時,正是春節之日。那時,由於缺乏科學管理技術,或因廣州氣候變化,花農們對開花期掌握不準,如果到春節開不了花,那麼,這就全賠了進去。為此,虧本者屢見,傾家蕩產者也時有發生,有的甚至客死他鄉。趙樓有名的養花能手趙儉父子就為此客殤異地。所以,村裡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推車挑擔賣牡丹,糊口換取血汗錢;上路難料生與死,出門不知何日還;都說牡丹主富貴,花農卻似苦黃蓮”。

成功喜悅


但是,大多牡丹還是適時開放,一旦牡丹如期開花,花農們就要發財了。賣完花后,他們逛遍整個廣州城,給全家大小買上吃、穿、戴的物品凱旋而歸。大約正月十五前從路陸返回家鄉。回家之日,全家人喜氣洋洋,燃放鞭炮,並“請”出花神進行祭拜,答謝花神的保佑。還有的人家要請劇團唱幾天大戲以示慶賀。
新中國成立后,種植牡丹逐漸成了全村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五六十年代,人們開始坐汽車、搭火車下廣州賣花,要幾天的時間。到了八九十年代,隨著新石和京九兩條鐵路先後開通,鐵路修到了家門口,牡丹裝上車只需一天一夜就能到廣州、深圳,花農們高興地說:“真是享大福了!”

催花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牡丹的催花技術也越來越完善,原來只能掌握大胡紅、何園白等少數幾個品種的催花,可以催花的已有近百個品種。1978年以來,每逢新春佳節,菏澤催花牡丹頻頻亮相於深圳、廣州、香港、澳門的展銷會上,這些花大色艷、香味濃郁的菏澤牡丹,其影響和知名度越來越高。自1993年,菏澤花農先後到法國、荷蘭、日本等國家推銷花卉,開始了坐著飛機賣牡丹的歷史。
近幾年來,有一些牡丹經營戶還買了電腦,上了網際網路,程式控制電話和行動電話也越來越普及,網際網路上做買賣,撥著電話談生意,大大推動了牡丹產業的發展。全村2700畝耕地幾乎種植的全是牡丹芍藥,有的還在外縣鄉租用土地種植牡丹。新世紀之初,菏澤牡丹銷往美國、法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銷售額達1600多萬元,出口創匯65萬美元;全村3600口人,人均收入4000多元,全村存款近億元,率先跨入小康村的行列。想著牡丹的發展前景,村民們夢裡都能笑醒,於是,他們又編了一首新的歌謠:“飛機網上賣牡丹,創匯增收掙洋錢路遙不受行路苦,電話互報兩地安。國興花榮人富貴,小康生活比蜜甜。”這首生動形象的民謠是菏澤牡丹之鄉的花農們生活和心態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