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清真寺

皇城清真寺

皇城清真寺是中國西南地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簡稱皇城寺,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是市中心唯一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由於該寺臨近當地歷史上的一個王朝的皇宮遺址,因此得名。最初創建於公元16世紀,1858年開始維修。1917年該寺遭到戰爭的嚴重破壞,雖然不久又再次重修,但由於財力有限,其規模已經大大縮小。原來佔地面積為6600多平方米,後來縮小到5000多平方米。儘管如此,該寺仍然是四川省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國較著名的清真古寺之一。寺旁即成都有名的回民中學——成都西北中學。

歷史沿革


初建

據民間傳說,該寺始建於明代中葉;但據民國25年(1936年)國民政府內政部資料載,該寺建於康熙五年(1666年);另一說為清初雲南人契巴巴捐款修建。

修繕重建

現寺內二門懸“開天古教”橫匾,系清雍正七年(1729年)所立、清咸豐八年(1858年)大事維修,存有紀事石刻。民國6年(1917年)毀於戰火,后再維修,始延續至今,但其規模已遠不如昔。
建國后,幾經翻修,1979年政府資助6萬元,修整較為全面。不久前,又事改建、擴修,禮拜殿內鋪板,內層塗防潮劑,外表油漆上光,塑料天花板,裝掛燈、吊扇。新辟女浴室4間,男女浴室皆磁磚砌壁,馬賽克地面,裝有燒水鍋爐,蓮斗淋頭。

移建

皇城寺舊貌
皇城寺舊貌
建設天府廣場是成都市人民多年的夙願,早在50年代就曾提出設想、規劃,1979年基本確定廣場範圍,1997年,國務院批准《成都市1980—2000年城市總體規劃》,在明確廣場範圍、格局的基礎上,成都市政府正式決定分期組織實施天府廣場建設工程。為加強廣場改造建設,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廣場改造建設指揮部,並確定東西廣場分別由市幹道指揮部、市統建辦負責實施。工程一開始,位於西廣場規劃要地的皇城清真寺與廣場總體規劃要求的矛盾很快突顯出來:按照廣場總體規劃方案,原皇城清真寺二門至照壁間的房屋設施全部壓在規劃中廣場西單行道路紅線上,無法避讓,而該道路和廣場形成后又無法恢復皇城清真寺的原貌。經市政府組織專家、學者反覆論證,並廣泛徵求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的意見,通觀全局、權衡利弊,最終決定移建皇城清真寺。這一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一時成為廣場改造建設的焦點和難點,給西廣場拆遷工作和改造建設工程帶來重大的考驗。
皇城清真寺始建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民國六年(1917年)因滇黔軍閥之戰而遭焚毀,1924年重建。“文革”后列入全國首批開放的24座清真寺之一,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影響。該寺是一座獨具南方明清風格的古建築,它獨立於市中心老皇城壩,與城東望江樓;城西青羊宮、杜甫草堂;城南武侯祠和城北文殊院、昭覺寺等名勝古迹遙相輝映,襯托出成都這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滄桑與古樸。隨著時光流逝,它不僅見證了這座古城的悠久歷史,也給世世代代的成都人留下憶古惜今的情懷。
皇城寺移建這樣一座具有400年歷史的古皇城建築,其難度可想而知!為了服從城市建設大局,廣大穆斯林群眾大都能夠理解和支持。但也有少數回族群眾在感情上、習慣上難以接受,提出一些與移建方案不同的想法和意見,甚至有極少數人組織動員部分回族群眾,向省政府和國務院寫信,派代表赴京上訪。影響波及到黨和國家高層有關部門以及全國伊斯蘭協會和各地穆斯林宗教組織。
皇城清真寺
皇城清真寺
為了充分做好皇城清真寺移建工作,廣場指揮部與市統建辦等有關 部門,加大執政、執法、辦事的力度:首先,按照國務院及四川省有關規定,既考慮到城市建設發展需要,又尊重和維護少數民族、宗教團體的合法權益,嚴格按照國家民族政策和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充分依靠成都回族穆斯林慶祝聖紀中央、省市統戰和宗教管理部門以及各級宗教組織,多次與市伊協協商,在合理補償、新寺選址、移建程序和設計要求等方面逐步達成共識,正式簽訂協議,並按規定報請省、市宗教局批准;其次,根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既要執行房屋拆遷政策,又要按照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工作”的要求,廣場指揮部、市統建辦等部門為選擇、制定皇城清真寺移建方案做了大量的工作,1997年4月組織市伊協、統戰部、規劃局有關人員赴西安、銀川、杭州、廣州、上海等地考察當地清真寺,通過參觀比較為移建新寺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設計單位和設計方案亦經過反覆比較、嚴格篩選,最後確定由四川省建築設計院設計的新寺作為選定方案。該設計方案不僅較好的保留了原寺的風格,還具有造型獨特新穎、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等特點,受到各屆一致好評。新寺佔地6.173畝(原寺佔地5.234畝),建築面積5941平方米(原寺建築面積2473平方米),規劃用地和建設規模均超過原寺。新寺的選址,不僅所處位置仍歸屬皇城範圍、涵有歷史因素,而且位置優越,兩面臨街,交通方便,既有利於宗教活動,又有利於宗教“自養”和發展經濟;再次,在維護民族團結、確保穩定的前提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做好回族群眾的工作。對部分在感情上、習慣上一時難以接受的穆斯林群眾,通過對話、座談,反覆進行解釋、說服、疏導,使其能夠理解。與此同時,按照相關政策,合理解決有關補償、宗教活動場所和文物保護等問題。
宣禮塔
宣禮塔
皇城寺前任伊瑪目皇城清真寺新寺按照設計要求,在市伊協的監督下,工程如期竣工,經驗收工程質量達到優良標準。新寺建成后,中國伊協會長安土偉阿訇為新寺題寫寺名,中國伊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宛躍賓也為新寺題了“兩世吉慶”匾額。1998年7月17日,廣場指揮部召開新寺移交會議,明確移交的條件、內容、方法和步驟。1998年10月9日上午,市統戰部召開情況通報會傳達了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領導對皇城清真寺移建工作的重要指示。1998年10月9日下午,國家民委領導視察新寺並題詞。1998年10月12日,皇城清真寺移交管理領導小組及臨時管理小組批准成立,並正式開展工作。1998年11月14日,市伊協提出新寺落成典禮暨開寺儀式經費預算及有關問題的報告,不久便擇日隆重舉行“成都市皇城清真寺落成典禮暨移交儀式”。至此,天府廣場皇城清真寺移建亦隨之宣告結束。

規模建制


皇城清真寺最早佔地十餘畝,現有7畝7分(約5138平方米,含原清真女子小學——回民小學),現系1998年11月由原皇城清真寺移建而至,佔地6.13畝,建築面積5600平方米。
皇城清真寺原有可觀的財產,根據民國25年(1936年)國民政府內政部資料,不動產有寺房20間,寺產鋪面42間,大小院7個,郫縣華陽、成都三處沃田共96畝。其財產殷實,居成都市13所清真寺之首。

建築特點


風格特點

皇城清真寺
皇城清真寺
皇城清真寺總平面採用中國傳統寺廟園林布局,南側有幽深的庭院。建組造型雖為清初風格,但裝修卻嚴格遵守伊斯蘭教規,不用動物飛禽,僅採用植物和伊斯蘭經文。1997年6月,因建設需要被夷為平地。新寺融阿拉伯建築風格與仿明清建築風格為一體。
守對面過街,有清中葉所建的長9米寬4米的照壁聳立,大門廣三間,正中門相懸“皇城清真寺”橫匾,左右為斗門,門外有柵欄,門內過道兩側,各有逾兩百年銀杏一株,高大挺拔,枝葉盈庭;再進為三道回拱門,越橫廊,過院壩,到達禮拜殿,大殿典雅宏偉,古樸端莊。

主要建築

成都回族穆斯林慶祝聖紀
成都回族穆斯林慶祝聖紀
禮拜大殿面積約380平方米,可容六七百人禮拜。寺內有邦克樓,大殿南北為沐浴室,二門內有藏經樓。樓、殿、亭、室內部為現代設施,外部整體仍不失古建築風貌。寺內碑匾扯聯,“文化大革命”中搗毀幾盡,其中包括清果親王書“世守良規”,成都駱成驤狀元“開天古教”墨跡等。現尚存者,僅1956年中央民族慰問團贈送的毛主席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錦旗。

交流合作


皇城寺楊慈安阿訇
皇城寺楊慈安阿訇
郭沫若“如兄如弟”的題字,張瀾副主席贈的長篇題詞,其餘即是幾幅平常楹聯碑匾及藏經樓中殘存阿文、漢譯經書刻板數百而已。皇城寺歷來阿訇,亦多系川、滇教中之伎佼者。皇城寺先後接待各國外賓及港澳同胞、海外華僑達數百人,外賓中有副總理、武官、總領事、教授、專家、宗教職業者等人士。 1979年該寺由政府資助翻修、擴建,面貌一新。四川省伊斯蘭教協會、成都市伊斯蘭教協會,都在皇城寺內辦公。

地理交通


四川省成都市西城區永靖街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