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柱
十六柱
江山水亭位於瑞安市碧山鎮江山村東郊,現存為民國元年建築遭洪水沖毀后重修。亭坐東北朝西南,面闊三間,明間為抬梁結構,四周迴廊式共用十六柱,四內柱為花崗岩質石柱,石柱上分別陽刻“坐片刻無分賓主,談丙語又走東西;入雲則入坐雲則坐,來者不拒往者不追”。明間後設有神龕內供土地爺塑像,右側龕前石香爐上刻有“元天上帝”四字。水亭原為碧山至陶山的必經之路上的公益性建築,平時亭內為路人免費供給茶水,故名水亭。
文昌閣在湖南邵陽市岩寨鄉岩寨村。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原供有“文昌帝君”。閣為磚木結構,分三層十六柱構成,每層四角均為四柱,各有交叉挑枋負重檐角和閣頂。底基長寬均為八米,各層依次縮小,成方形寶塔狀。層層翹角飛檐,脊背彩繪粉飾。閣頂四面倒水,中有球狀尖頂。下層周圍磚牆,南有大門,門上掛有文昌閣樓匾。上兩層為木柱板壁,繪花草蟲魚,中嵌雕花窗格,具有濃郁的侗族建築風格。
鼓樓是侗鄉吉祥的象徵,是侗鄉人資興旺,齊心團結的標誌。鼓樓的造型有好幾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位於黎平縣以西30公里的岩洞鄉述洞村下寨的獨柱鼓樓,當地人稱它為“觀星樓”,據說它的形狀就是最早的鼓樓雛形。這種獨柱鼓樓在整個侗族地區僅此一例,所以被人為重點文物保護。肇興的鼓樓屬專家歸納的密檐式——它集塔造型豐富,體形變化多樣。底層四排十六柱,即組成底部四角重檐,上部八角密檐,而頂部為置鼓亭,六角密檐者形成六角攢尖。
十六柱文昌閣
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其在遠東之最初計劃,即以澳門為跳板,建立與中國的貿易關係。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中國開海禁后,該公司便到廣州十三行開展貿易,不久,在澳門設立分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澳門分公司舊址在南灣沿岸,從現在南灣大馬路的公敎福利會舊址到高樓街“十六柱”(現為慈幼中學),部屬它的範圍。該公司設在澳門的辦事處有兩處:一在今白鴿巢東方基金會現址,是公司總部;一在“十六柱”,是公司分部。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后,東印度公司獨佔鴉片專賣權,開始對中國經營鴉片貿易,澳門成為盛極一時的鴉片走私基地。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英國國會廢止東印度公司在華的專利權,其業務權力逐漸被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署取代。該公司還設有一間印刷所,自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至1834年間,共出版書籍25種,內容著重在中國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各地方言等。
1829年,澳門東印度公司為保存文物資料,特設立圖書館和博物館各1所。圖書館藏書不少,除重要的歷史、文學及科學著作外,普通讀物亦無所不備。博物館藏物除自然、歷史標本外,搜集自世界各地種種物品,亦為數甚多。以上文化機構,自公司停業后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