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小埠頭村的結果 展開
- 山東省青島市
- 山東省萊蕪市
小埠頭村
山東省萊蕪市
小埠頭村位於萊城西21公里,東臨棗(園)徐(州)公路,西依贏汶河,北為大埠頭,東為陳徐,南與燕家莊接壤,西與寨里鎮周家窪隔河相望。耕地面積1255畝,450戶,1461人,盛產姜蒜。
埠村,典型村。屯庄,陸交交匯。村北古官,萊城、,埠渡河北,廢止。村渡船,埠鄰,清康熙改稱埠,含碼思。據村徐氏、趙氏“”,散,傳。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張里保·小埠頭村”。小埠頭村清代隸屬張里保;
1912年起隸屬水北鄉;
1939年萊蕪縣成立阜豐鄉,小埠頭隸屬九區阜豐鄉;
1941年5月,萊蕪縣分為三縣,小埠頭屬萊北縣水北區;
1943年7月,張里重新建區,小埠頭村隸屬張里區;
1946年,楊庄划區,小埠頭村劃歸楊庄區;後為楊庄人民公社、辦事處、鎮,隸屬關係未變。
小埠頭村水陸交通便利,很早就被鄉鄰視為眾村堡壘。清末為防土匪,村裡修建圍牆,高大堅固,是周圍幾個鄉村的避難所。抗日戰爭時期。日偽在此設置據點,與張里、水北互為犄角,防止北山(卞莊、邊王許)一帶八路軍山東縱隊的攻擊。1944年7月據點被拔除。解放后圍牆亦被廢棄。
小埠頭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初期,小埠頭村於1938年就建立了黨支部,發展黨員多名,有多人參加了八路軍。解放戰爭時期十幾名青年踴躍參軍,有的隨軍南下,有的支援邊疆,有不少熱血青年血染沙場,獻出寶貴生命。解放后,有7人入朝作戰,榮立軍功。有的在領導崗位上殫精竭力,建設祖國。劉延博、劉仁軒等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小埠頭村,村民有陳、劉、郝、蘭、王、靳等姓氏,其中陳姓佔五分之三多,為村中大戶。人多會手藝,打錫壺(錫雕)曾十分有名。進入20世紀80年代逐漸失傳。劉氏人家古時曾是中醫世家,婦幼科遠近聞名,前來看病者絡繹不絕,以至於鞍馬車轎無處停放。其他姓氏亦有所長,人才輩出。“縛笤帚”是小埠頭村民各家都會的手藝活。小埠頭笤帚加工,始於清朝咸豐年間,到民國中期,已發展到60多戶。現在全村450戶人家就有400戶干起這項副業。一家一處加工廠,人人會縛,戶戶加工。每年僅此一項全村純增收100多萬元,現已發展到三個種類,六個花樣產品,每年生產加工總量在100萬把以上,一直暢銷臨沂、濟寧、哈爾濱等地。《萊蕪日報》、《農村大眾》、《大眾日報》都曾報道過。縛笤帚時,一根鋼絲束於腰部,弓木、手、腳、嘴並用,配合默契,乾淨利落。村中大多數村民以此為生計,從未斷絕。本村1988年被泰安市命名為“笤帚加工專業村”。
村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企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民營企業、個體經濟成了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有近10個民辦企業產值都達10萬元以上。秀富農產品加工廠,來福農產品冷藏保鮮恆溫廠,相晉肉鴿、種鴿場,水產養殖場,捲簾門防盜門廠,較為有名。
素有養殖傳統的楊庄鎮小埠頭村,戶戶養雞,家家餵豬,成了遠近聞名的養殖專業村。為了使養殖業擴大規模,提高效益,便於統一管理和有效實施防疫,1994年在村南建立了佔地40餘畝的養殖小區,全村年出欄肥豬1萬頭,蛋雞存欄10餘萬隻。小埠頭養雞業的大發展始於1984年,是由陳相進這名共產黨員、退伍軍人帶起來的。村裡的服務也及時跟上,家家戶戶蓋起了雞舍,少的三、四百隻,多的達六、七千隻。到目前為止,大戶已發展到近百戶,全村每年養雞達20多萬隻。濟南、泰安、章丘、淄博、新泰等地的雞蛋販子天天不斷。現在隨著養雞業的不斷發展,特色養殖也方興未艾。山雞、白羽王鴿也蓬勃發展,僅“相晉肉雞種鴿場”,白羽王鴿存欄l萬多隻,遠銷上海、東南亞等地。自1993年起,小埠頭緊跟市場需求,依託萊蕪種豬場,又發展起養豬業,全村平均每戶養豬多達20頭,存欄量年逾百頭的多達十幾戶,500頭的就有3戶。小埠頭村的養豬業逐漸形成了規模。有不少村民開始豬肉加工的嘗試,成為農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1999年、2001年,小埠頭村被萊城區區委、區政府命名為“養雞專業村”、“畜牧養殖專業村”。
小埠頭村的村莊規劃建設,始於1988年。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村莊規劃初具規模,村民生活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小埠頭村民風淳樸,文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1998年,村裡建起了農民圖書館。農民在業餘時間努力學習科技致富技術,使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上了一個大台階。村民遵守法紀,樂於助人。在這個村裡,有捐款捐物、扶貧救弱的民風,見義勇為的事迹。被區政府授予“安全文明村”的稱號。此外,小埠頭村民十分重視教育,抗日戰爭時期就有3人(劉延博、劉中迪、劉法寅)在濟南就讀高中,1人就讀於泰安中學(劉仁軒)。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有多人考入中專學校,31人考入大專以上學校,其中兩人攻讀研究生。小埠頭村幼兒園被評為市級規範化幼兒園。自2000年以來,一年一度的群眾文藝活動、體育活動,也搞得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