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蝗

棉蝗

棉蝗(Chondracris rosea De Geer)直翅目蝗科(Acrididae)的一種昆蟲,俗稱大青蝗、蹬山倒。體形粗大,雄蟲長43—56mm,雌蟲長56—81mm。卵在土中過冬,次年6月孵化,8月生長成成蟲。身體青綠或黃綠色,體表有較密絨毛和粗大刻點;頭大,頭頂鈍圓,顏面略向後傾斜,觸角絲狀;前胸背板粗糙,側面觀的上緣呈弧形,有3條橫溝將其割斷;前胸腹板具向後傾斜的長圓錐狀突起;頭頂中部、前胸背板有黃色縱紋;前翅青綠或黃綠,后翅基部玫瑰紅色。成蟲和弱蟲均危害棉、水稻、甘蔗、茶、竹等。

形態特徵


棉蝗
棉蝗
成蟲:雄成蟲體長48-56毫米,雌成蟲體長56-81毫米。體色鮮綠帶黃,觸角絲狀,前胸背極中隆線凸起,淡黃色,兩側各具3條橫溝。前翅長槳狀,背面青綠色。后翅扇狀,中部與基部淡紫紅色。前足最短,中足略長,基節和腿節均綠色,脛節和附節呈淡紫色,後足腿節特別發達,青綠色,脛節細長,淡紫紅色,其外向具兩列刺。 
卵期:卵長橢圓形,稍彎曲,初產時黃色,數日後變為褐色,表面有網狀淺刻紋。卵粒長達5.1-7毫米,寬1.8-2毫米,卵粒不規則地堆積於長圓柱狀的卵塊下半部,其上半部為乳白色泡狀覆蓋物。 
跳蝻:跳蝻6齡,極少數雌性7齡。體淡綠色。隨著蟲齡增長,翅芽及觸角也增長。體前胸背板的中隆線甚高,3條橫溝明顯,且都割斷中隆線。

分佈範圍


棉蝗分佈於印度尼西亞(爪哇馬魯古群島)、日本、寮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安徽、廣東、廣西、海南、黑龍江、湖北、吉林、遼寧、山東、四川、雲南、香港和台灣等地。

生活習性


成蟲通常選擇沙壤土幼林地,萌芽條較多、陽光充足的疏林地,與林中空地交接的林緣產卵。而土壤顆粒太細、質地黏重、通透性差的黏土或磚紅壤土,不適於棉蝗產卵,因而這種貧瘠的土地極少發生蝗災。營林集約度不高、幼林階段、林中空地雜草多、疏殘林、管理不善的萌芽林及林緣,是棉蝗發生成災的主要場所。跳蝻食量較小,成蟲食量大,無明顯的群聚遷飛危害習性。

繁殖方法


棉蝗每年發生1代,其卵塊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孵化為跳蝻,6-7月陸續羽化為成蟲,7-10月交尾產卵。成蟲交尾高峰期為7-8月,成蟲壽命為35-45天。產卵高峰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中旬,產卵時用產卵瓣掘土成穴,穴深70-100毫米,將腹部完全插入土中完成產卵,每隻雌性一次生產卵1-2塊。成蟲至10月下旬死亡。

寄主


棉、竹、甘蔗、樟樹、柑橘、椰子、木麻黃等。此外還為害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粟、綠豆、豇豆、紅薯、馬鈴薯、薴麻、蔬菜等。

物種危害


棉蝗主要為害桉樹、其他林果木、農作物及雜草等。成蟲、若蟲取食葉片,啃食嫩枝樹皮,被害嚴重者葉片被吃光,僅留葉柄或主脈,狀如火燒;或主幹枯死,影響生長甚至造成死亡。

防治方法


棉蝗
棉蝗
保護天敵:棉蝗的天敵主要有線蟲、芫菁幼蟲、螳螂、鳥類、蠼螋麻蠅、單枝蟲黴菌等,天敵對害蟲有一定控制作用,應加強保護和科學的利用。 
預防測報:對蝗災的發生加強測報,重點是產卵集中的場所和低齡蝗蝻發生期,以指導防治。 
防治方法:①開墾林地周邊荒地,消滅滋生地;人工挖卵及捕滅跳蝻。②抓緊在蟲源地、蝗蝻第2齡群聚活動未上樹前進行防治,可噴施50%辛硫磷乳油、90%敵百蟲晶體等1000倍液,或噴施25%滅幼脲工號懸浮劑1000-1500倍液等,或用5%的敵百蟲粉劑等。

養殖


棉蝗交配
棉蝗交配
棉蝗的養殖與飛蝗不要太一樣,飛蝗的食草要求不高,只要是尖葉的青草就可以。而棉蝗就不是這樣,對食物的要求很講究,不喜歡的食物是絕對不會輕易下嘴的。所以很容易造成營養跟不上,發育的緩慢成活率下降,產量也就沒了保證。
棉蝗一年只產生一代,在每年春天五月中下旬出土,剛出土的小棉蝗與飛蝗差不多,全身翠綠個頭要比飛蝗略大,棉蝗大約10天褪一次皮為一齡,棉蝗共6齡在最後一次蛻皮羽化成為成蟲。棉蝗在到了3齡的時候食量就會明顯增大,這時一定要保證蝗蟲的食物充足,到了棉蝗羽化后食量會驚人的大。棉蝗比較喜歡吃圓葉的草這與飛蝗就截然不同一定要注意最好不要喂它尖葉的草。
棉蝗屬於散居型的蝗蟲養殖,密度要小地方越寬敞越適合。平均每平米最多300--500隻為宜,密度大了會產生相互撕咬的現象產生也因此影響產量,在餵食時最好先清洗一下草葉略空下水分,最好是草葉上稍帶點水珠這樣蝗蟲再吃草食也保證了飲水的充足,喂前最好要把上次剩下的乾草清除棚外,這樣就會使蝗蟲天天能吃到新鮮的青草。
棉蝗羽化后7天就到了性成熟,開始交尾大約再過7天就會產卵,產完卵後會自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