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

晚春詩

《晚春》是隋煬帝楊廣創作的一首詩。

作品賞析


這首詩主要描寫洛陽城中的晚春景色,最後由眼前的美好景色,聯想到邊關將士的艱辛,有一定的思想意義。
首聯“洛陽春稍晚,四望滿春暉”是寫洛陽城中晚春景色。洛陽城裡顯然已經漸漸到了暮春時節,但是並非“落花流水春去也”(李煜詞句)而是舉目四望,仍然是春光滿眼,春色無邊,春暉不盡。兩句詩開頭,開得好,一下便抓住了讀者。那麼這“滿春暉”的景色究竟如何呢?
頷聯和頸聯具體描繪了這種美好的晚春景色:“楊葉行將暗,桃花落未稀。窺檐燕爭入,穿林鳥亂飛。”前兩句寫楊柳桃李。春風楊柳,桃李花香,這正是春天典型的景物。暮春時節的洛陽城,雖不及仲春美麗,但是這時楊柳枝葉漸漸濃密了,顏色更加綠了,這種情景也照樣很美。桃花雖然也在飄落,但樹上仍有開放的花,它們迎著春風,露出笑臉,沐浴著春暉。接下詩人再寫禽鳥,寫得更有生機,更見情趣。燕子落在屋檐上,想要飛進屋裡,卻不敢直入,於是在偷偷地窺視,當它們發現沒有什麼可異的情景后,不再擔心了,就爭先恐後地飛進屋內,落到房樑上。林中的百鳥自由自在,在這個美好的世界里,它們忽而飛上,忽而飛下,飛來飛去,多麼歡暢。至此,洛陽晚春的美好景色已被形象地表現出來了,於是詩人筆鋒一轉,又寫出了另一種情景。
尾聯“唯當關塞者,溽露方沾衣”詩人由洛陽晚春的美好景象又轉寫邊關情景,那些在邊關擔當守衛邊防重任的士兵們,這時卻看不到洛陽晚春的景色,他們在邊關成守,濃重的露水,早已打濕了他們的征衣。這裡表達了對邊塞戍卒一定程度上的同情。
這首詩藝術性也很高。首先,景物描寫逼真,富於詩情畫意。中間四句寫楊柳濃綠、桃花開放和禽鳥樂趣,生動、自然而有情趣,把晚春景色寫得充滿了生機。在古代的詩人中,人們大都因愛春、惜春而傷感春天的早逝,於是每當寫到暮春,便充滿了愁苦哀傷的情感,景物描寫缺乏生機,就連大詩人蘇軾也是把暮春寫得“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不免情調低沉,心情苦悶。而這首小詩,卻以清新之筆、開朗之情來寫暮春,這就比一般的暮春詩詞在格調上來得要高。其次,語言清麗自然,形象準確。最精美的大約就是“窺檐燕爭入,穿林鳥亂飛”二句了,其中的“窺”“爭”“穿”“亂”,都是用得非常好的。用“窺”和“爭”形容燕子,把燕子寫得似有情感,似有心理活動,特別耐人尋味。而樹林中百鳥飛來飛去,詩人用“穿”和“亂”來形容,也是極為傳神的。

作者簡介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楊英,小字阿囗,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
楊廣美姿儀,少聰慧,初封雁門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冊立為晉王,參與滅陳戰爭。開皇二十年(600年),冊立為皇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間,在前人修的眾多運河基礎上疏浚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大業盛世”;又改度量衡依古式;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開創科舉,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渾,三征高句麗,使隋朝達到極盛。
但楊廣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濫用民力,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巨大的工程和連年的戰爭使民生不堪重負,引發大規模的叛亂。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搖搖欲墜。大業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變之後,為宇文化及叛軍所縊殺,隋朝滅亡。楊侗追謚為明皇帝,廟號世祖;唐高祖李淵追謚為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追謚為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四十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