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行鎮
竹行鎮
竹行鎮,現已撤鎮換街,為竹行街道。是中國江蘇省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東大門,這裡環境優美,人傑地靈,交通便捷,素有“披月揀金之地”的美譽,是開發區東方的一顆璀璨明珠。竹行街道已建6個居民小區、在建小區數個,均屬於18至24層中小高層。兩個工業園區、十個行政村,人口31318人,總面積30.1平方公里。地處南通金南翼之稱的南部新城能達商務區周邊,鎮西是一條通往通常汽渡的交通要道——東方大道;2013年東方大道上已建成高架,更加融入了都市圈。鎮東是連接上海和滬寧高速公路的中國第一大橋——蘇通長江大橋北接線;穿越鎮區的張江公路直通沿江高速,東西三條大動脈,縱貫竹行鎮轄區。2008年6月30日,蘇通大橋建成通車后,竹行街道融入上海1小時都市圈。
竹行鎮
2010年竹行鎮改為竹行街道。
竹行鎮
1949年解放后竹行鄉屬南通縣紫琅區。1957年竹行、海南、長橋3個小鄉和駱化鄉一部分合併為大鄉,仍稱竹行鄉。1958年10月與新開鄉合併建長江人民公社。1962年7月,從新開、通海兩個公社中劃出部分大隊組建竹行人民公社,轄17個大隊,以1—17自然數為序。1983年7月實行政社分設,公社改鄉,大隊改村,村名依次為:新豐村、長橋村、長橋南村、谷東村、海洪圩村、群力村、龍田村、洞子港村、竹東村、竹行村、竹南村、安北村、大安村、老洪港村、新安村、后豐村、神農村17個行政村,220個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竹行鎮
2019年12月4日,《關於部分行政區劃變更的請示》(崇川政發〔2019〕76號)將小海街道辦事處的星嘉居民委員會代管的“東至朝陽豎河、西至東方大道、南至復興東路、北至通啟運河”區域劃歸竹行街道辦事處管轄。
將竹行街道辦事處的星辰、星怡、世家、瑞興4個居委會代管的“東至東方大道、西至長橋港河、南至景興路、北至復興東路”區域劃歸新開街道辦事處管轄。撤銷竹行街道辦事處,設立新的竹行街道辦事處和江海街道辦事處。以原竹行街道辦事處的星辰、星怡、世家、竹韻、龍田、瑞興6個居民委員會,小海街道辦事處的星嘉居民委員會代管的“東至朝陽豎河、西至東方大道、南至復興東路、北至通啟運河”區域,蘇通科技產業園區江海鎮區社會管理委員會代管的“東方大道以東、農場中心河及江海路以北南通農場部分區域”為竹行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街道辦事處駐瑞興居民委員會瑞興路58號;以蘇通科技產業園區江海鎮區社會管理委員會現有的騰飛、星港灣、星蘇3個居民委員會籌委會,原竹行街道辦事處的江東村、江海村行政區域為江海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
竹行轄區內的地形為北高南低。北部(俗稱老田),地勢較高,土地肥沃。南部多為沙田(俗稱新土),是70多年前圍墾的谷東村的二圩、海洪圩、德本圩、定心圩,竹行村的三圩、六圩及大安村南部的一些沙田。南部地勢低洼,排水不暢。1960年興修水利,開通水系,縱向排水通過長橋港、老洪港、尖沙魚港、大安港排入長江;橫向排水人工開挖了天星橫河、長洪河、圩田北三級河、圩田南三級河,連通縱向豎河。整個水系形成溝、河、江相通。
竹行鎮
據當地政府官方資料 顯示,該鎮轄區面積31.08平方公里,總人口30696人,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75個村民小組。
開發區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及跨越發展的態勢全面提升,作為江中第一鎮的竹行,構築起承南啟北、水陸交通的“黃金十字通道”,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2007年,該鎮按照7-8萬的人口規模,以瑞興路為軸線的4.5萬平方公里範圍,大手筆科學合理的進行鎮區規劃,並將舊鎮改造建設列入“十一五”規劃的重點,努力把竹行建成空間布局合理、環境富有特色、基礎設施完善、區位優勢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臨江強鎮。
東方大道上
鎮西修築面寬24米的水泥路。2005竹行公路形成兩縱五橫的格局。兩縱:即通向江邊的張江公路;通往通常汽渡的東方大道。東方大道是交通要道,兩邊有寬闊的綠化帶,雙向六車道,中間有隔離帶。五橫:兩條兩邊有綠化帶,雙向四車道的振興東路和景興路;三條中間有隔離帶,雙向四車道的蘇336線、瑞興路和和興路。蘇通長江大橋北引橋縱貫竹行全境,沿江公路橫貫江東、江海兩村。
橋樑:隨著公路的建設,高等級的橋樑陸續建造。縱貫天星河的有天星河橋、幸福橋、勝利橋、沙家橋、長橋村橋、六匡橋;縱跨長洪河的有長洪橋、洪港橋;圩田三級河上有洪昌橋;橫跨朝陽豎河的有朝南橋、朝陽橋;小海河上有馬家橋、施家橋。
排水:竹行鎮地勢低洼,排水不暢,1962年開挖長洪河。1964年修建長橋港涵洞和老洪港閘,同時疏通朝陽河。同年疏通天星橫河。八號灘未圍墾前,排水都從長橋港涵洞和老洪港閘排向長江。八號灘圍墾后,洞、閘堵塞,瑞興路以南排水由長洪河經新開閘,北由天星橫河經營船港、朝陽豎河和小海河排入通啟河,再經營船港閘排向長江,排水暢通。
竹行鎮瀕臨長江的竹行瑞興路以南的幾個沙田村,地勢低,易澇災,長江堤岸險段較多。每年夏天颱風季節,每到汛期,政府發動民工到江堤晝夜巡防,發現險情,立即搶險加固。1973年防汛地段為東方紅農場和新開閘南側的一六灘。1974年長橋港農場江堤決口,原海洪圩半個村受淹,平地水深1米,家家進水,村民撤離,幸好退潮后立即築堤加固,三天後大水全部退去。2001年劃歸開發區后,原通州管轄的鄰江、積南等八個村併入竹行,防汛地段東至團結閘,西至南通農場交界江堤,全長2261米。2004年,通州區財政局漁場歸併開發區劃入竹行管轄后,防汛地段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團結閘閘東至海門市江心沙農場交界,江堤長1650米。2005年,竹行防汛江堤全長達3911米。
東方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