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行鎮

竹行鎮

竹行鎮,現已撤鎮換街,為竹行街道。是中國江蘇省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東大門,這裡環境優美,人傑地靈,交通便捷,素有“披月揀金之地”的美譽,是開發區東方的一顆璀璨明珠。竹行街道已建6個居民小區、在建小區數個,均屬於18至24層中小高層。兩個工業園區、十個行政村,人口31318人,總面積30.1平方公里。地處南通金南翼之稱的南部新城能達商務區周邊,鎮西是一條通往通常汽渡的交通要道——東方大道;2013年東方大道上已建成高架,更加融入了都市圈。鎮東是連接上海和滬寧高速公路的中國第一大橋——蘇通長江大橋北接線;穿越鎮區的張江公路直通沿江高速,東西三條大動脈,縱貫竹行鎮轄區。2008年6月30日,蘇通大橋建成通車后,竹行街道融入上海1小時都市圈。

基本概況


竹行鎮
竹行鎮
竹行鎮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位於國家級開發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南端,是長江中口岸第一鎮,世界第一大斜拉索橋——蘇通長江大橋橫跨境內,336省道、通興公路、張江公路、東方大道縱橫貫通,南臨通常汽渡,與國際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

歷史沿革


2001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通州市的觀音山鎮小海鎮、竹行鎮、通州區良種場劃歸南通市崇川區管轄,竹行鎮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10年竹行鎮改為竹行街道。

古代竹行

竹行鎮
竹行鎮
竹行一帶原系江中的幾個沙洲,漲潮沒入江中,落潮露出水面。由於地處長江下游,江面開闊,水流緩慢,江中泥沙逐漸淤積,至清朝初期才成為江邊灘地。乾隆中期經圍墾與北鄰的南布洲接壤成陸。於是崇明、海門一帶移民逐漸遷入,進行圍墾,開挖水系,東西100至160步開挖一條泯溝,叫一,南北150-200丈開一條橫河叫一埭。埭中間開挖“回”字形宅溝,人們按姓聚居在“回”字形宅上,正南方設有弔橋,晚上升起,防止偷盜。人們交易買賣,在水陸交通較發達的老洪港中段聚居,逐漸形成一條150米長的街道,取名朝陽鎮。鎮上一名姓崔的老闆開了爿竹行,生意興隆,人們逐漸以竹行替代了原來的鎮名,這就是竹行鎮鎮名的由來。竹行鎮街面2米寬,鵝卵石路面,宣統二年屬競化鎮區,民國23年(1934年)為南通縣第八區。解放前至解放初期,街上有幾爿老字號店,東西兩個世昌,賣雜貨兼小酒店,裕隆布店兼郵政代辦,自東向西三爿中藥老店:延生堂、道德堂、順順堂。鎮西的冠生園茶食店頗有名氣,還有三五家雜貨店,鎮東一處面積約200平方米的荒場為菜市場,鎮西一處約150平方米的荒場為糧油市場。

近代竹行

1949年解放后竹行鄉屬南通縣紫琅區。1957年竹行、海南、長橋3個小鄉和駱化鄉一部分合併為大鄉,仍稱竹行鄉。1958年10月與新開鄉合併建長江人民公社。1962年7月,從新開、通海兩個公社中劃出部分大隊組建竹行人民公社,轄17個大隊,以1—17自然數為序。1983年7月實行政社分設,公社改鄉,大隊改村,村名依次為:新豐村、長橋村、長橋南村、谷東村、海洪圩村、群力村、龍田村、洞子港村、竹東村、竹行村、竹南村、安北村、大安村、老洪港村、新安村、后豐村、神農村17個行政村,220個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當代竹行

竹行鎮
竹行鎮
2001年2月,竹行撤鄉設鎮,同年3月19日划入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2年竹行鎮17個行政村合併為新豐、長橋、谷東、洞子港、竹行、竹東、大安、神農八個大村。為便於管理,開發區將臨江原屬南興、川港、先鋒、姜灶、張芝山5個鄉鎮的8個行政村合併為江東村、江海村,歸竹行鎮所轄;原張芝山鎮萬南村一個組劃歸竹行村管轄。2005年,竹行鎮轄1個生活小區即星辰花園;2個工業園區:谷東工業園區、大安工業園區;10個行政村,總面積30.1平方公里。竹行鎮西與長橋港為界,北和小海的新鎮村、湯家窯村相鄰,東北與張芝山鎮的銀河村、萬年村接壤,東以大安港與南興隔河相望,南和南通農場毗鄰。
2019年12月4日,《關於部分行政區劃變更的請示》(崇川政發〔2019〕76號)將小海街道辦事處的星嘉居民委員會代管的“東至朝陽豎河、西至東方大道、南至復興東路、北至通啟運河”區域劃歸竹行街道辦事處管轄。
將竹行街道辦事處的星辰、星怡、世家、瑞興4個居委會代管的“東至東方大道、西至長橋港河、南至景興路、北至復興東路”區域劃歸新開街道辦事處管轄。撤銷竹行街道辦事處,設立新的竹行街道辦事處和江海街道辦事處。以原竹行街道辦事處的星辰、星怡、世家、竹韻、龍田、瑞興6個居民委員會,小海街道辦事處的星嘉居民委員會代管的“東至朝陽豎河、西至東方大道、南至復興東路、北至通啟運河”區域,蘇通科技產業園區江海鎮區社會管理委員會代管的“東方大道以東、農場中心河及江海路以北南通農場部分區域”為竹行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街道辦事處駐瑞興居民委員會瑞興路58號;以蘇通科技產業園區江海鎮區社會管理委員會現有的騰飛、星港灣、星蘇3個居民委員會籌委會,原竹行街道辦事處的江東村、江海村行政區域為江海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

地形地貌


竹行轄區內的地形為北高南低。北部(俗稱老田),地勢較高,土地肥沃。南部多為沙田(俗稱新土),是70多年前圍墾的谷東村的二圩、海洪圩、德本圩、定心圩,竹行村的三圩、六圩及大安村南部的一些沙田。南部地勢低洼,排水不暢。1960年興修水利,開通水系,縱向排水通過長橋港、老洪港、尖沙魚港、大安港排入長江;橫向排水人工開挖了天星橫河、長洪河、圩田北三級河、圩田南三級河,連通縱向豎河。整個水系形成溝、河、江相通。

氣候特點


竹行鎮
竹行鎮
竹行地處長江入海口中北岸,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春季,始於3月上旬,止於5月底,歷時兩個多月,當旬平均氣溫終穩定在10—22攝氏度之間時,氣候濕潤,萬物復甦,預示春季到來。夏季,始於6月上旬,平均氣溫在22—27攝氏度,直至9月上旬,歷時3個多月。6月中旬進入雨季——梅雨,降水頻率高,雨量大,往往造成澇災。後期天氣炎熱乾燥,形成伏旱高溫,最高氣溫達38攝氏度。秋季,9月中旬至11月下旬,歷時兩個多月,氣溫穩定在22—10攝氏度之間,降水量偏少,秋初往往受到副熱帶高壓影響,持續高溫,形成“秋老虎”。2005年少雨,伏旱連秋旱,連續近60天不下雨。少數年份,冷、暖氣流在長江中下游角逐,秋風秋雨連綿不斷。夏秋之交為熱帶氣旋活動季節,常受颱風侵襲,龍捲風、冰雹偶有出現。冬季寒冷,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為冬季。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下,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最冷,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7—8攝氏度。這種四季的劃分,與自然物候現象大體吻合。但四季長短不一,春季80天左右,夏季90天左右,秋季75天左右,冬季最長在120天左右。竹行地區四季分明,物候現象明顯,但有時也有推遲或提早。俗語“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倒春寒時間長的年頭,杏花則要在三月初才開放,同樣桃花也推遲吐艷。候鳥“花好稻好”叫了,預示春蠶豆將成熟;布穀鳥叫了,告示人們要割麥種稻了。人們根據季節變換、氣候變化,得出了“穀雨落谷,芒種栽秧”、“麥種雪地,只要出地”等農諺。“九月二十七催懶婦”的意思是天快冷了,提醒農婦準備過冬的衣物。

面積人口


據當地政府官方資料 顯示,該鎮轄區面積31.08平方公里,總人口30696人,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75個村民小組。

基礎建設


開發區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及跨越發展的態勢全面提升,作為江中第一鎮的竹行,構築起承南啟北、水陸交通的“黃金十字通道”,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2007年,該鎮按照7-8萬的人口規模,以瑞興路為軸線的4.5萬平方公里範圍,大手筆科學合理的進行鎮區規劃,並將舊鎮改造建設列入“十一五”規劃的重點,努力把竹行建成空間布局合理、環境富有特色、基礎設施完善、區位優勢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臨江強鎮。

市政建設


東方大道上
東方大道上
公路:上世紀60年代初,竹行沒有公路,鄉村道路狹小泥濘,交通工具以獨輪車為主。1964年,修建張江公路。1973年修築新竹路,同時修築興南路,都是砂石路面,形成一縱一橫。1998年東起薛家店西至竹行
鎮西修築面寬24米的水泥路。2005竹行公路形成兩縱五橫的格局。兩縱:即通向江邊的張江公路;通往通常汽渡的東方大道。東方大道是交通要道,兩邊有寬闊的綠化帶,雙向六車道,中間有隔離帶。五橫:兩條兩邊有綠化帶,雙向四車道的振興東路和景興路;三條中間有隔離帶,雙向四車道的蘇336線、瑞興路和和興路。蘇通長江大橋北引橋縱貫竹行全境,沿江公路橫貫江東、江海兩村。
橋樑:隨著公路的建設,高等級的橋樑陸續建造。縱貫天星河的有天星河橋、幸福橋、勝利橋、沙家橋、長橋村橋、六匡橋;縱跨長洪河的有長洪橋、洪港橋;圩田三級河上有洪昌橋;橫跨朝陽豎河的有朝南橋、朝陽橋;小海河上有馬家橋、施家橋。
排水:竹行鎮地勢低洼,排水不暢,1962年開挖長洪河。1964年修建長橋港涵洞和老洪港閘,同時疏通朝陽河。同年疏通天星橫河。八號灘未圍墾前,排水都從長橋港涵洞和老洪港閘排向長江。八號灘圍墾后,洞、閘堵塞,瑞興路以南排水由長洪河經新開閘,北由天星橫河經營船港、朝陽豎河和小海河排入通啟河,再經營船港閘排向長江,排水暢通。
竹行鎮瀕臨長江的竹行瑞興路以南的幾個沙田村,地勢低,易澇災,長江堤岸險段較多。每年夏天颱風季節,每到汛期,政府發動民工到江堤晝夜巡防,發現險情,立即搶險加固。1973年防汛地段為東方紅農場和新開閘南側的一六灘。1974年長橋港農場江堤決口,原海洪圩半個村受淹,平地水深1米,家家進水,村民撤離,幸好退潮后立即築堤加固,三天後大水全部退去。2001年劃歸開發區后,原通州管轄的鄰江、積南等八個村併入竹行,防汛地段東至團結閘,西至南通農場交界江堤,全長2261米。2004年,通州區財政局漁場歸併開發區劃入竹行管轄后,防汛地段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團結閘閘東至海門市江心沙農場交界,江堤長1650米。2005年,竹行防汛江堤全長達3911米。

經濟發展


東方大道上
東方大道上
該鎮擁有以鋼絲製品、機電、冶金、皮鞋、紡織、服裝、食用菌生物工程等行業企業473家,規模以上企業49家,60%以上是鋼絲、鋼絲繩企業,被譽為全國聞名的“鋼繩之鎮”。二00六年,實現社會總產值45.5億元,國內生產總值11.96億元,人均GDP達到38056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7135元,財政收入達到6200萬元。竹行的經濟騰飛,源於鄉鎮工業的迅猛崛起。竹行被譽為鋼絲繩之鄉,鋼絲繩行業成為竹行鎮的龍頭行業。248家鋼絲繩企業中百萬元以上的納稅大戶達13家,億元企業4家,產品遠銷世界各地,銷售網路遍及中國。鋼絲繩行業的發展,帶動了其它行業。美捷皮鞋響譽世界,燈具產品被北京亞運會指定為使用產品,新興的紡織行業如雨後春筍,通惠靈芝斐聲海內外,皮蛋大王王佩恆、靈芝大王陳惠,家喻戶曉,遠近聞名。農業從單一的糧油發展為多種經營,並逐漸向蔬菜種植髮展,各種蔬菜不僅滿足當地人民需求,還行銷上海等大城市。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副業生產從養豬、養羊轉向規模化養殖和農民經紀;服務行業門類齊全,遍布竹行鎮。隨著竹行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民的人均收入年年增加,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6358元,竹行鎮財政總收入513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