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陽鄉

蔡陽鄉

蔡陽 蔡陽鎮 蔡陽村 蔡陽鋪 蔡陽東街村 蔡陽西街村

建制沿革


周王朝時,棗陽地區為唐國,屬楚地小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05年,唐國被楚國所滅;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棗陽地區始設蔡陽縣,屬南陽郡管轄。
公元前45年,經西漢漢元帝批准,划蔡陽縣的白水(今吳店鎮一帶)、上唐(今隨州市曾都區唐縣鎮)2個鄉,設置春陵侯國(治所在今吳店鎮北的古城)。徙封劉仁(漢景帝之後)為舂陵侯。公元29年,東漢光武帝詔令,提高舂陵鄉建制,改舂陵鄉為章陵縣;后又分襄陽縣的東北地帶設襄鄉縣,今棗陽地區由當時的蔡陽、章陵、襄鄉3縣分治,均屬南陽郡管轄。
北魏道武帝登國年間(386—396年),廢襄鄉縣為廣昌縣,屬廣昌郡管轄(治所在廣昌縣)。
公元601年,隋文帝為避太子楊廣諱,改廣昌縣為棗陽縣,棗陽名稱始於此。
公元627年(唐高祖武德三年),蔡陽縣併入棗陽縣,屬昌州管轄(治所在棗陽);同年,唐太宗貞觀元年,舂陵縣併入棗陽縣,至此,棗陽疆域基本定型;公元636年(唐太宗貞觀十年),棗陽歸隨州管轄,屬山南東道
至此蔡陽越發的落寞,淪落為現在的蔡陽鄉。希望棗陽能改名為蔡陽,市政府搬到蔡陽

地理環境


蔡陽鄉地形屬丘陵崗地。東北和南部分屬桐柏山、大洪山余脈,丘陵起伏,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部玉皇頂為境內最高點,海拔778.5米,其餘大都在400米左右;中部和西北為崗地和平原,連綿漫崗與襄北、光北組成湖北著名的“三北崗地”,崗地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54.8%,海拔高度在100米至200米之間;境內最低點是蔡陽瓦子崗,海拔70米。境內有名山46座,其中大阜山為自然風景區。有主要河流178條,分為滾河、黑青河、小黃河、三夾河、鶯河、淳河六個水系。概括為“三山一水六分田”。

氣候特徵


蔡陽鄉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熱冬冷,春秋溫和,四季分明。冬干夏濕,光照充足,無霜梅長,雨量適當。但也有寒潮、伏旱、秋澇、暴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出現。年平均無霜期為232天,年均降水量在500至1000毫米之間。
降水:降水量分佈是:東北部和南部降水量950至1000毫米,中部850至950毫米,西部750至85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為1255毫米(1964年),日最大降水量為260.9毫米(1973年4月29日);年最小降水量為548.3毫米(1966年)。伴有寒潮、伏旱、秋澇、暴雨、冰雹等災害天氣現象,對工農業生產影響較大。
蔡陽日照充足,年平均2100小時左右,日平均5.8小時,年日照率48%,基本能滿足農作物的需求。
氣溫:蔡陽年平均氣溫15.5℃。山區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氣溫下降0.5℃。年氣溫變化,一月份最冷,歷年平均2.3℃;七月份最熱,歷年平均27.7℃。極端最高溫日達40.8℃(1959年8月21日至23日);最低溫日為零下15.1℃(1977年1月30日);歷年各月晝夜溫差為8.5℃至10.4℃之間,元月至6月溫差在10℃以上,7月最小為8.5℃以下。]

自然資源


滾河是漢江支流,人都說大河向東流,但滾河是中國唯一條自東向西流得河流。蔡陽有寬廣的耕地 和廣闊的綠化面積

人口民族


主要為漢族聚居地

社會事業


主營農業 種植業 工商業

歷史文化


周王朝時,棗陽地區為唐國,屬楚地小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05年,唐國被楚國所滅;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棗陽地區始設蔡陽縣,屬南陽郡管轄。
公元前45年,經西漢漢元帝批准,划蔡陽縣的白水(今吳店鎮一帶)、上唐(今隨州市曾都區唐縣鎮)2個鄉,設置春陵侯國(治所在今吳店鎮北的古城)。徙封劉仁(漢景帝之後)為舂陵侯。公元29年,東漢光武帝詔令,提高舂陵鄉建制,改舂陵鄉為章陵縣;后又分襄陽縣的東北地帶設襄鄉縣,今棗陽地區由當時的蔡陽、章陵、襄鄉3縣分治,均屬南陽郡管轄。
北魏道武帝登國年間(386—396年),廢襄鄉縣為廣昌縣,屬廣昌郡管轄(治所在廣昌縣)。
公元601年,隋文帝為避太子楊廣諱,改廣昌縣為棗陽縣,棗陽名稱始於此。
公元627年(唐高祖武德三年),蔡陽縣併入棗陽縣,屬昌州管轄(治所在棗陽);同年,唐太宗貞觀元年,舂陵縣併入棗陽縣,至此,棗陽疆域基本定型;公元636年(唐太宗貞觀十年),棗陽歸隨州管轄,屬山南東道。
蔡陽鋪暴動
至此蔡陽越發的落寞,淪落為現在的蔡陽鄉。希望棗陽能改名為蔡陽,市政府搬到蔡陽

風景名勝


白馬寺 滾河

著名人物


1、劉秀:漢光武帝劉秀故里。在南陽郡舂陵鄉(今湖北襄陽市境內棗陽)起兵大戰昆陽,而發跡棗陽。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因此棗陽自古既有“帝鄉”稱謂。
2、劉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棗陽人,漢族。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1977年,出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為高教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統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高等院校中最年輕的一位校長。1988年3月6日,劉道玉被國家教委幹部局負責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漢大學校長職務。現任劉道玉教育基金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