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績效體系

戰略績效體系

戰略績效體系是構建基於企業戰略為導向的績效管理系統,它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實施戰略績效管理實踐過程中,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

系統內容


一是明確公司戰略。主要包括企業使命、願景與核心價值觀、公司戰略、業務戰略、職能戰略以及戰略內外部環境掃描等內容。
二是建立績效管理系統,落實責任機制。績效管理系統主要包括戰略KPI等績效考核內容的設計,以及績效管理運作中績效計劃、績效實施、績效考核、績效回報等四個環節,即企業依據戰略績效管理制度對上一個業績循環周期進行定期評估,對管理層和各崗位責任人進行績效考核,並將考核結果與個人的職業發展、個人能力的提升以及跟薪酬福利等激勵機制相掛鉤。
三是組織協同,包括縱向協同與橫向協同,縱向協同主要是指公司目標、部門目標、崗位目標要保持縱向一致,強調指標的縱向分解、即上下級之間的溝通與協同,縱向協同主要涉及到組織架構梳理;橫向協同主要是指跨部門的目標通過流程的橫向分解,強調指標的橫向分解、即平行部門或者平行崗位之間的溝通與協同,橫向協同主要涉及到業務流程優化。四是根據組織業績目標與員工崗位業績目標,建立任職資格系統與能力素質模型,提高組織和員工的戰略執行能力。五是培育支持績效管理的企業文化,特別需要做好始終貫穿績效管理系統四個環節都必不可少的績效輔導與績效溝通兩項工作,做好這兩項工作,需要加強企業中高層主管的領導力。

體系設計


第一步:明確公司戰略
公司實施戰略績效管理,首先要進行戰略梳理,明確公司戰略主要工作就是戰略問題確認
第二步:繪製戰略地圖
明確企業的戰略目標后,將企業戰略所包含的一連串假設轉化為一系列具體的因果關係鏈。通過因果關係鏈繪製戰略地圖。戰略地圖繪製的思路就是用價值樹模型的分解方法採用層層剖析的方法,將企業的戰略目標按照從上到下,依次按照: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成長四個維度的邏輯關係進行層層分解。
第三步:識別戰略主題
運用職責分析法(Function Analysis System Technique,簡稱FAST法)進行戰略主題的識別與分解。企業價值鏈通常包括市場營銷、產品開發、採購供應、生產經營、客戶服務等核心價值鏈,除了核心價值鏈之外還有人力資源、IT、財務、法律、行政後勤、企業文化等輔助價值鏈,我們就是循著企業價值鏈的核心價值鏈和輔助價值鏈對戰略主題進行相關性識別並分解到各部門,從各部門中尋找到能夠驅動戰略主題與目標的因素。
第四步:明確部門使命
部門使命著重在於描述部門的價值、意義、定位與作用。明確部門使命的過程是與各部門主管反覆磋商研討的過程,部門使命必須讓每個部門主管心悅誠服,明確部門使命是為了第七步落實公司及各部門指標打下良好基礎。明確部門使命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對公司的價值鏈流程進行優化與組織架構梳理。明確部門使命、流程優化、組織架構梳理是同時進行的。
第五步:用價值樹模型尋找因果關係
利用價值樹模型尋找出流程跟戰略主題之間的因果邏輯關係。因果關係鏈分析最合適的工具是價值樹模型。價值樹模型是在目標(或指標)之間尋找對應的邏輯關係,我們分別列出公司戰略地圖中的衡量性目標,對應的關鍵績效指標及驅動這些指標的關鍵驅動流程及對應的關鍵流程績效指標
第六步:建立因果關係分析表
通過價值樹模型分析后,原來看似雜亂無章的指標之間就建立了因果邏輯關係。我們在這時候可以將指標放入到平衡計分卡中,到了這一步,其實我們可以用指標來描述公司的戰略地圖了,前面的第二步中我們是用目標來描述的。經過上一步的價值樹模型建立因果關係后,根據《價值樹模型圖》中的滯后/驅動性指標的對應關係,我們就可以在《因果關係分析表》中填寫那些相對應的滯后/驅動性指標了。
第七步:落實公司及各部門指標
部門是實現公司戰略的各承接主體,在部門指標設計時要依據平衡計分卡的思想,對企業戰略實現的結果和過程同樣關注,分年度指標與月度指標(也可能是季度指標、半年度指標)等進行綜合的設計。
第八步:指標要素設計
指標要素所涉及的內容有:崗位績效考核表的設計(也有的公司稱為KPI協議書、崗位目標責任書、崗位合約、績效合約等,考核表的具體名稱可根據公司需要而定)與考核指標的內容設計。

建立步驟


完善組織架構,建立制約機制
要充分了解企業三至五年的中短期規劃,特別是企業的發展目標及實現此目標所採取的戰略手段,只有企業的目標與戰略明確,才能設計足以實現企業目標並與之相配套的組織架構。建立企業組織架構是開展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根本基礎。
在建立薪資制度的同時,制訂試用轉正管理辦法,新進人員和晉陞人員的考核機制就形成;制訂異動管理辦法,範圍含降級、平調、升級及調薪等內容,內部人才流動的渠道就暢通了;制訂離職管理辦法和合同管理辦法等,薪資制度的執行可靠性就建立,有了這些,對人才的制約機制就形成。
明晰職位級別,編撰職別說明
組織架構建立好之後,企業的管理模式就確定,包括崗位設置、部門劃分、工作介面、管理路線、組織階層及上下級關係等就界定清楚。為了確保組織架構中所設定的各崗位任務能得以實現,就有必要進一步對管理組織中所有崗位的級別、責任、權利做出明確規定。
建立許可權劃分,完善考核體系
根據崗位職務說明書,就明白了各崗位的工作事務,為了順利完成各項事務,就必須規定各種事務的經辦人、審核人、複核人及批准人等,當然,不是所有事務都需要通過四個環節來完成,有些只要三個或二個環節即可,這樣就形成了許可權劃分表。有了許可權劃分表,完成各種事務的工作流程也就建立了,同時,各崗位之間的工作介面也明確了,各崗位都按許可權劃分表的規定去做工作,企業的流程規範化就實現。根據職務說明書及許可權表對各崗位職、責、權的規定,結合參照企業各階段的目標及分解到各崗位的任務,並考量崗位工作的主次及輕重等權重劃分,就能制訂出各崗位的考核管理辦法。
制訂薪資制度,建立保障機制
通過了解本地區同行業的基本工資水平,了解企業創利能力及分配原則,評估企業利潤增長率,根據勞動法要求、根據企業的定編要求,就可以編製企業薪資總預算及年度增長方案,再參照各崗位職等、責任、工作性質、強度、難度、環境、重要性等因素,就可以劃定各崗位的工資水平及增長比例,再將各崗位的總薪資分解為底薪、津貼及績效獎等項目,以保證工資具有公平合理性、上下浮動彈性及增長幅度空間,企業的薪資制度就建立。
編撰人力規劃,保障人才儲備
根據崗位職務說明書中對任職資格的要求和企業定崗定編的要求,將企業現有的人員與所設置的崗位一一對號入座,就很容易發現哪些崗位人員有富餘,哪些崗位人員需要調整,哪些崗位的人員必須淘汰,哪些崗位人員需要補充,有哪些新崗位,在什麼時候設立,在未來需要儲備、調整及淘汰哪些人等等,就一清二楚。由此,企業的人力資源規劃就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