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清亭
戴清亭
戴清亭
縣在翠微處,浮家似錦棚。
三峰南入幕,萬樹北遮城。
地僻人難至,山多雲易生。
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
⑴戴清亭:福建省壽寧縣鎮武山上的一座亭子。
⑵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縹緲。也泛指青翠的山。
⑶浮家:飄泊不定的人家。錦棚:華美的屋子。
⑸至:一作“到”。
⑹標:樹木的末端。趣:意味、情態或風致。
⑺爾:你。清:清廉。
壽寧縣城在那青翠的山中,這裡的人家在青山的點綴之下好似華美的樓閣。
往城南眺望,是三峰寺古剎,往城北遠望,茂盛的綠樹遮蓋住了整個縣城。
可以說壽寧地處偏僻地區,人跡罕見,山間多雲多霧,且容易瀰漫。
天氣寒冷,而老梅樹的樹枝依舊風趣不減,但願我能和你一樣清廉。
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馮夢龍懷著對清明吏治的嚮往,背井離鄉,千里迢迢,來到“地僻人難到,山多雲易生”的貧窮小縣壽寧擔任知縣,當時他六十一歲。
“戴清亭”是馮夢龍在壽寧縣衙後面鎮武山上的私署邊建造的一個小亭。“戴”,指馮夢龍前輩戴鏜知縣。戴鏜為官清廉,馮夢龍與之神交已久,因作《戴清亭》詩。《壽寧待志》記載:“私署在鎮武山上,拾級而登,舊有大榲木四樹,今止存其二。門內有井,故令毛以牆塞之,取用溪水,不知何說?異日修理復之,亦省人擔汲力多許。房止二進,雖樸陋,取其高敞。三峰如髻,俱從堂脊窺人。東為學署,山未經剗,每大雨後,水從牆隙噴出,西流繞內堂而南下,直入大溪。聲淙淙入耳,忽作岩川觀,忘其身之為俗吏也。左隙地小屋三間,故令毛所建,前植花果,曰‘看花處’。今惟老梅一株僅存,數百年物。余於梅下構一小亭,額曰‘戴清’,系以小詩。”
這首詩是馮夢龍知壽寧縣時的作品,全詩體現了馮夢龍“以廉代匱”的施政理念。
首聯“縣在翠微處,浮家似錦棚”寫作者乍一來到壽寧時,被此處的青山綠水所吸引,體現了馮夢龍晚年的仕途不易,和樂觀豁達的態度,可謂非常傳神。“翠微處”寫出壽寧小縣地處之偏僻,景色之優美;“浮家”泛寫山中人家;“似錦棚”運用比喻的手法,將小縣城與錦繡閣樓融為一體,是個新創,很別緻,運用對比、比喻的手法,既將縣城之匱寫得淋漓盡致,又體現作者“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為官初衷,可謂匠心獨具。
頷聯“三峰南入幕,萬樹北遮城”概括性地描寫了壽寧整個縣城之景物。這兩句詩由遠及近的描寫,誇張地表現了縣城樹木之繁茂,三峰古剎之雄偉。
頸聯“地僻人難至,山多雲易生”既寫出了壽寧縣地處偏僻地區,窮山惡水,雲霧易生的環境,又寫出了馮夢龍人處嶺南,仕途艱辛,難以得到皇帝關懷的境況。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人們以此來紀念這位為民請命的好官。
尾聯“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可謂馮夢龍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這兩句詩讚頌了梅樹冰清玉潔,正直清廉,剛正不阿的品質,更表明了馮夢龍決意要做一個像戴知縣那樣清明廉潔的良吏的決心。後人有學者到壽寧考察,曾賦詩道:“三言世上流傳遍,萬口交稱眼識高。四載壽寧留政績,先生豈獨是文豪。”這是對馮夢龍公正、全面的評價。
如今,梅早已老去,戴清亭屹立在壽寧山城一隅。在穿越數百個年輪之後,馮夢龍那梅花一樣的人格魅力卻依然芬芳在壽寧山城人民的心中。
馮夢龍這首《戴清亭》詩在福建壽寧當地很有影響,很多壽寧人都會背誦。1985年,壽寧縣重建“戴清亭”,並在附近建有小型的“馮夢龍紀念室”。時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項南親筆題寫“馮夢龍宦壽舊址”。
馮夢龍(1574一1646),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耳猶,別號龍子猶等。長洲(今蘇州)人,少為諸生,晚年以貢生歷官丹徒縣訓導、壽寧知縣。倡導言情文學,抨擊偽道學。雖工詩文,但主要致力小說、戲曲及其他通俗文學的研究、整理與創作。小說方面,除編撰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外,還增補羅貫中的《平妖傳》為《新平妖傳》,改寫余邵魚《列國志傳》為《新列國志》。戲曲方面有《墨憨齋定本傳奇》,其中自撰《雙雄記》《萬事足》二種,改訂湯顯祖、李玉、袁於令諸人之作十餘種。另編有時調集《桂枝兒》《山歌》,散曲選集《太霞新奏》,筆記小品《智囊》《智囊補》《笑府》《古今談概》《情史類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