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道教

唐代傳入雲南的宗教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形成於東漢末年。道教在創立時就已經傳入雲南,起初影響不大。唐代,傳入雲南的道教與雲南的彝族的巫教相結合,以大理巍山為中心很快發展起來。道教對滇西各民族影響很大。白族的本主崇拜、納西族等的洞經會都與道教有親緣關係。明清兩代是雲南道教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永樂年間,長春真人劉淵然到雲南。他兼修正一派全真派,將昆明真武祠改為真慶觀,又在昆明黑龍潭建龍泉觀,對昆明地區道教發展影響很大。

主要特點


道教從傳入之時就與雲南各民族的原始宗教相融合,深刻而廣泛地滲透到雲南各民族的生活習俗之中,從而形成雲南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雲南信仰道教的除漢族而外,還有彝族、瑤族、白族、壯族、納西族、布依族水族普米族、僳僳族等。雲南道教是具有多民族信仰特色的。

主要分佈


雲南道教主要分佈在昆明、保山臨滄、大理、黑井、楚雄等地,為部分漢族群眾信仰。歷史上,雲南道觀很多,現保存較好的有40餘座。主要有昆明金殿、昆明黑龍潭、西山三清閣騰衝雲峰山、臨滄三元觀等。而巍山巍寶山宮觀較多,有准提閣、巡山殿、玉皇閣、老君殿長春洞等。因此,巍寶山有“雲南道教名山”之稱。

組織活動


洞經會是雲南的道教組織,各地都曾有該組織活動。活動時用音樂伴奏,談演道經祭祀道教會諸神靈。洞經音樂古樸典雅,有曲牌,深受漢族、白族、納西族人民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