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淵
滄浪淵
傳滄浪淵是秦漢時期李左車隱居的地方,死後被崇為雹神,行雨、雹之司。老百姓尊 其滄老爺。
滄浪淵廟會文化習俗延續至今,滄浪淵廟會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于山東省山亭區鳧城鎮滄浪淵舊址舉行。
《孟子離婁上》載,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同“災”) ,樂其所以亡 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淪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 ‘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是說:“不人的人難道可以和他商議嗎?他們對別人的危險心安理得,從別人的災難中牟利,把導致家破國亡的事當作樂趣。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和他商議,那怎麼會有國亡家破的事發生呢?從前有個小孩子唱道:‘滄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呀,可以洗我的雙腳。’孔子聽了說:‘弟子們聽好了啊!水清就用來洗帽纓,水濁就用來洗雙腳,這都是因為水自己造成的。’所以,一個人總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一個家庭總是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一個國家總是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尚書·太甲》說:‘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史傳孔子聽“孺子之歌”處,就在“滄浪淵”。
該“滄浪淵”在東沙河鎮駐地東沙河村北,西小宮村前之間,漷河的拐角處。
明萬曆十三年和清道光二十六年《滕縣誌山川志》皆載“滕南十五里曰漷水,......,由青龍山東南,至寶峰山、馬山,逕石溝入焉。西至樑上村,折而南過滄浪淵,納明河水,明河出自馬山前,繞婁山,過靈丘城,至滄浪淵焉。南至倉溝,折而西過沙河店,至黃壩,稍北轉趙溝同為漷河西會南梁水入漕。”
《滕縣誌祠祀志》又載“龍王廟,有五,一在南梁水上源;一在滄浪淵,即明河下流入漷河者,歲以二月初二日祭,...;一在躋雲橋北;一在三河口,...。”
今鄒城市的鳳凰山為漷河的發源地,而另外一條河,即滕州市東南半圍的城河古稱為南梁水,根據《漢書 地理志》記載其最古老的名字是“涓涓水”,因南梁水發源於荊泉,後來又演變為“荊溝河”、“荊河”,1981年定名“城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山洪暴發,漷河水暴漲,在今前塢溝村南,沖入人工渠道,決口而改道,衝進荊河,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漷水奪荊”,從此漷河的上游變為荊河的上游。
根據史料記載,和漷河形成的情況可知,“滄浪淵”,就是原漷河主流與明河,及其其他小支流的交匯處,即在今東沙河鎮駐地東沙河村北,西小宮村前之間,漷河的拐角處。
舊時,這裡是一片寬闊的淵瀦,時有地下泉水在此汩汩湧出,無論天氣多麼乾旱,河流斷水,而這個淵瀦從來都不幹涸。至今這裡仍然是又深又寬的河道處。
滄浪淵的南岸,舊時有龍王廟,蓋是唐代時建,據說為了祭祀鎮水的龍王而建。該滄浪淵東北僅僅十里處的舊漷河南岸,今城頭鎮附近,即是漢代合鄉縣所在地,即城頭城。合鄉縣在隋初與薛縣等一起併入滕縣,漢代合鄉也即春秋時代的“互鄉”,附近有古驛道。
《論語·述而》載: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即此。互鄉,即今“滄浪淵”東北十餘華里也即城頭鎮故漷河(今城河)南岸附近的“合鄉縣故址”。孔子能夠善意的接見“互鄉”的孩童,應是孔子曾來此。否者,互鄉離曲阜這麼遠,一個孩童不可能去拜見他。那麼,另外一個唱歌的孺子所在的“滄浪淵”,或可能就是孔子的經由、駐足、聽歌、宣道之處。
山亭區 王山西麓滄浪淵
清光緒年間版《嶧縣誌山川》卷五載:“其首山曰王山,一名蒼山,又名三峰山,...三峰並列巍然如屯雲,中峰,...山之陽為明 朝魯藩樂陵安邱二王墓,墓前為紅門村,...滄浪之水自西來繞其前,而南流...。”
該志又載:“至嶧近境之水,尤以中一支氶水為最大,其源以最最多茲薈萃諸書,擇其要者於篇。其自北境發者約分三支,其正北一支自滄浪淵東流至兆山東,受東相雞冠崮瀑水,又南至青山陰,...。”
元代知州梁宜撰文《滄浪淵感應祠記》中記載:“嶧州北不一舍路,入亂山,又六十里而遠,有淵曰滄浪。巨坎連軻,深波澄潔,臨瞰使人發豎肌栗。旱禱則輒雨,……”《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西河水出縣北六十里花盤山之車稍谷,其源曰滄浪淵,南流合許池水,今滄浪淵水微許池遂為正源。”
滄浪水,即是氶水,因為發源於王山西峰“西廂山”西麓的滄浪淵而得名,滄浪淵便是氶水的正源。向南曲曲轉轉歷經許多山谷,最後直達舊嶧縣城西“孺子橋”,向南再入漕運河。
滄浪淵附近有古寺”霖澤廟“,《嶧縣誌祠祀》卷十載:“霖澤廟在城北六十里,滄浪淵舊為神龍祠,旱禱輒應,宋宣和間賜額霖澤、元至治中知州梁宜有感應祠記,明·弘治四年重修。”
傳滄浪淵是秦漢時期李左車隱居的地方,死後被崇為雹神,行雨、雹之司。老百姓尊其滄老爺。建廟祭祀,每逢天旱,燒香求雨十分靈驗。時至今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仍是滄浪淵廟會,方圓百里的群眾慕名而至,焚香祈禱,期盼人壽年豐。廟會還有物資商貿交流和民間文化交流。
據說,這個滄浪淵還是孔子聽孺子的“滄浪之歌”處,但史據不確。
滄學研究者認為孔子聞滄浪歌應是楚地均州,但歷史依據依然無證。也有史料記載是山東省棗莊市“滄浪淵”的。
傳“滄浪之水”著於書志者有五:一在於魯之嶧縣;其四則皆在楚地。
還有不少學者考證認為《孟子》所引“滄浪”有三地,一指漢水別流,在荊州,或指夏水;第二認為“滄浪”為地名,在均縣或者武當縣一帶;第三認為滄浪即是漢水本身,均不在嶧縣境內的偏山僻坳之中。
其實棗莊市境內的滕州市東,東沙河村北的漷河故道還有另一處“滄浪淵”故址。
總而言之,叫“滄浪淵”,考證為“滄浪”者,全國可能不下於五處,或余。
蘇州滄浪亭高清組圖
但是至聖孔子到底是在哪兒的“滄浪淵”聽到孺子之歌的,已經成為一個無法破解的歷史之謎了。
儘管史學界對“滄浪淵”地理位置尚無定論,但是: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淪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孺子之歌時至今日依然響徹在我們的耳畔;
“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的孔子之敦敦教誨依然深深的銘記於我們的心中。
2012年3月23日,棗莊市山亭區委宣傳部、鳧城鄉黨委政府邀請棗莊學院等單位的多位專家學者,對滄浪淵文化進行深入研討,會議對滄浪淵文化作了明確而客觀的定位。研討會指出,滄浪淵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是巨大的。會議還通報了滄浪淵文化產業園的規劃和建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