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金亭碑

東莞市旅遊景點

卻金亭碑位於東莞市莞城區北門外光明路、教場街街口,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立,碑文內容為紀念明代番禺縣尹李愷卻金不受的廉政故事。卻金亭碑是中國明代對外貿易,中泰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在研究明代對外貿易及涉外稅制改革方面都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對當前進行的黨政廉政建設也有深刻的重要的意義。“卻金亭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建築簡介


卻金亭碑立現身處鬧市,坐落於今廣東省東莞市城區光明路與教場街交叉的街角處。碑為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東莞縣知縣蔡存微立,1596年(明萬曆二十四年)由巡按廣東監察御使閩惠安劉會重修。
卻金亭碑保存完好。碑文記載了明嘉靖年間番禺縣尹李愷與暹羅(今泰國)商人文明交往,不受酬金的歷史事件。
2006年底,莞城的文化部門為了加強對卻金亭碑的保護,在卻金亭碑上修建了一個木石結構的仿古亭子。
“卻金亭碑”於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卻金亭碑作為明代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建築概貌


卻金亭碑碑高184厘米,寬102厘米,青石制,質地堅硬。通高184厘米,寬102厘米。紅砂岩方形底座,長143厘米,寬30厘米,高20厘米。碑的上部呈弧形,雕刻著細膩的雲海涌日花紋,花紋間是古篆體的“卻金亭碑記”碑額,下面是楷體碑文,刻有《卻金亭碑記》,21行,滿行50字,提高1 字。鐫刻精良,字口清晰。碑體周邊飾雲紋。
卻金亭碑青石碑身和紅砂岩的底座顯得非常厚重。石碑打製得相當仔細,碑的上部呈弧形,雕刻著細膩的雲海花紋,花紋間是古篆體的碑額,下面有楷體碑文,鐫刻精良,字跡至今仍清清楚楚。

碑文記錄


卻金亭碑的碑文,記述了1538年(嘉靖十七年)番禺縣尹李愷來東莞交叉檢查外貿,訂立制度,不準官吏隨意抽盤、騷擾外商。為表謝意,暹羅人柰治鴉看邀集外商籌得一百兩銀奉送李愷,李愷拒不接受。柰治鴉看後來到廣州稟請巡按王十竹批准,於1541年(嘉靖二十年)在東莞城碼頭附近的演武場之南,建卻金坊和立卻金匾。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建成卻金亭並立卻金亭碑。李愷,字克諧,福建惠安人。據載為1532年(嘉靖十一年)進士,授番禺知縣,后遷尚書郎。
根據碑文的記載,當時廣東一帶有些地方對外通商秩序混亂,賄賂和亂罰問題嚴重,甚至還有對外商拉差、勞役的現象。兼管口岸的番禺縣尹李愷上任后,對外商“不封舟者,不抽盤,責令其自報數而驗之。無額取,嚴禁人役,勿得騷擾。”外商非常感激他,由暹羅商人奈治鴉看邀集外商,籌得一百兩白銀,送給李愷,李愷堅決不受。奈治鴉看無法將銀子退回給外商,就到廣州找到李愷的上司,請求將這筆錢建個亭子,以表彰李愷的廉政。得到批准后,奈治鴉看便在當時東莞最熱鬧、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演武場築亭、建坊、立碑、掛匾,名“卻金亭”,其碑即名“卻金亭碑”。

建築背景


卻金亭碑
卻金亭碑
明嘉靖年間,廣州東莞已成為當時主要的港口之一,1538年(嘉靖十七年),暹羅商人奈治鴉看帶著本國國王的文書引信、貨物來到東莞港,要求進行通商貿易。當時番禺縣令李愷主持對外貿易事務,他認為檢查進出口貨物的一套制度手續繁冗,主張要簡化管理,簡便手續,決定“更制設規”加以改革。因而對暹羅國商人只需自報貨物數量進行檢驗。檢查時“不封舶,不抽盤,嚴禁人役,毋得騷擾”,對外商採取既合規範,又不刁難的做法,深深地感動了暹羅國商人,他們自願贈金百兩,報答李愷。李愷再三堅持不接受重金。暹羅國商人越發感動,“相率壯其事於十竹王子”(《卻金亭碑記》),懇請要求將贈予的款項用於樹坊掛匾,築亭立碑,以表彰李愷卻金廉政之美德。據《崇禎東莞縣誌》記載,暹羅商人為番禺知縣李凱樹坊掛匾的地點在教場左邊,即現東莞城區光明路與教場街交界處,匾題“卻金”兩字。1541年(嘉靖二十年)東莞縣縣丞祁門李楣,認為李愷拒收重金之事,立德立公,應該讚揚,他請王希文撰文,立了《卻金坊記》碑。但是,碑文對“卻金”一事,提得不多,而對李楣之所以立碑頌揚此事原由以及王希文的一番暢論,著墨不少。因此,到第二年,巡按廣東監察御史姚虞(宗舜)來粵視政,據《卻金亭碑記》:“(姚虞)蓋數聞卻金事,及歷東莞,又見卻金扁(匾),於心實慕焉,駐馬遲回久之。蓋重感李子之政,良心之在諸夷未嘗泯也。”這是,正好在旁邊的知事蔡存微對他說:“扁(匾)以旌廉,盛事也,不有碑之,吾懼其偎焉圮也。”姚虞也頗有此感,幷且親自撰文,“記其實以貽不朽”。在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也在教場左建立卻金亭置碑。

建築相關


在東莞城區光明路與教場街交界處的“卻金亭碑”,是東莞縣知縣蔡存微立,巡按廣東監察御使閩惠安劉會重修。在此之前一年,尚有“卻金坊記”碑。
東莞市博物館館藏的“卻金坊記”的石碑一塊,碑長1.57米,寬0.74米,大理石質,弧首方座,四周刻雲海紋,碑額有篆書“卻金坊記”四字。碑文為楷體,字體工整,鐫刻精緻。此碑為1541年(嘉靖二十年)東莞縣縣臣祁門李楣所立,1596年(萬曆二十四年)任巡按廣東監察御使閩惠安劉會重修。
“卻金亭碑”與“卻金坊記”碑文內容都記錄了同樣的事件。

建築意義


卻金亭碑中碑文所記,發生在廣州屬下較小的港口,不算是什麼大事。而當地竟樹坊立匾,一刻《卻金坊記》,再刻《卻金亭碑記》,就不能小看此事。一方面反映了民意,正是頌德的一種具體表現。另一方面反映了明代中國與泰國海上友好貿易往來。既是廉正的豐碑,也是中泰兩國人民友誼的豐碑,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豐碑。
卻金亭碑,對研究中國明代對外貿易及涉外稅制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碑文行文流暢,紋飾精美,書法別具一格,是研究中國明代書法和石刻工藝的藝術瑰寶。卻金亭碑是東莞古縣城的歷史地理坐標,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文物,是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至今對廉政教育仍具有現實意義。
這座460多年前由外國商人豎立的石碑,不僅記載了明朝時期東莞給外商創造良好投資、貿易環境的史實,也反映了當時東莞市民風淳樸,文明廉政的形象。是東莞市一處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