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注字

轉注字

轉注字是一種完全同義詞,從語言的角度上來說,它增加了人們的負擔。如今天就只用“老”字而不用“考”字了,“考”的意義用法已經轉移。轉注字是六書中的用字之法,同假借字一樣,原則上都不能產生新字。它反映了語音的發展變化或方音的差異;同時它也反映了一種語言文字現象:即文字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形體以適應發展變化了的語言的需要的,它是一種動態的文字現象。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地方。

定義


許慎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所謂“建類一首”,就是指同一個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幾個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釋。例如“老”字和“考”字,就是一對轉注字,它們都屬“老部”(所謂建類一首)許慎對“老”字的解釋是“老、考也”,“考、老也”(所謂同意相受)。
轉注字
轉注字
轉注字有三個條件:兩字同一部首、二字聲音相近、可以互相解釋。轉注字必須是一對或一組,不能是一個。
文字不是一人一時一地所造的,可是各種文字的功用同樣是紀錄語言的,因此,同一意義的語言,甲地造出的字,和乙地造出的字可能不同;起初用的字可能和後來用的字也不同了,這些在不同時間空間造出的“語根相同,語義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文字在某時某地都已經普遍使用,既然很難取消使用,就用轉相註釋的方法來溝通這些文字。
轉注與假借的不同:轉注是“一義數文”,也就是“異字同義”;假借是“一字數用”,也就是“異義同字”。就六書的轉注來說,轉注於“異字同義”之外,還要在聲音方面“同一語根”。

歷史


許慎之前,已有“六書”、“轉注”的說法,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已經造出轉注字並注意到轉注字現象,這不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嗎?
許慎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上文也已提到這兩個字。後代的說文家對於轉注的解釋,爭論有很多,值得介紹的有三家:第一家是江聲,他認為所謂“建類一首”是指《說文》部首,而《說文》在每一部首下都說凡某之屬皆從某(如“凡木之屬皆從木”),那就是“同意相受”。第二家是戴震,他認為轉注就是互訓(轉相為注,互相為訓),《說文》 考字下說“老也”,老字下說“考也”,就是互訓的例子。第三家是朱駿聲,他在《說文通訓定聲》里說“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他不但修改了轉注的定義,而且更換可轉注的例字。
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轉注的解釋是採用戴震的說法。個人認為,從“轉注”這個名稱上分析,似乎也是戴說較為貼切。

分類


“轉注”,許慎的定義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意思是歸於同一部類的字,它們的字義可以互為訓釋。歷來各家對轉注的解說不一,主要有兩種:
(1)形轉說,認為“建類一首”指用同類部首作意符,“同意相受”指同類意符的字義連類相承,如“考”“老”同屬“老”部而又可以互訓(“考,老也。”“老,考也。”)。
(2)音轉說,認為“一首”指詞源上同韻或同聲的字,如“考”“老”同屬一韻,“顛”“頂”同屬一聲,即意義相同而聲韻也相同或相近的字。

評論


中國著名文字學家、北京大學教授裘錫圭先生認為:“在今天研究漢字,根本不用去管轉注這個術語。不講轉注,完全能夠把漢字的構造講清楚。……總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捲入到無休無止的關於轉註定義的爭論中去。”
轉注字實際上是近音之異體字,體現了語言發展的規律。一對轉注字可謂殊途同歸,在研究語意、語源上極其重要,是“小學”(古文字學,不是現代意義的小學)的根本之一,不可不查。
“顛、頂”這對詞,聲音接近,單獨來講都是形聲字,“頁”意腦袋,是形旁,丁或真是聲旁。互為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