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枕

警枕

警枕是枕頭的一種。一般地說,古代有一種木頭製成的圓枕,實際上是一小段圓形的木頭,當人們一熟睡,因為翻身頭很容易從上面滑落下來,因此就警醒了,這種圓枕稱為警枕,也有的說法叫醒枕。

起源


警枕起源很早,古代的經書《禮記》中提到一種“熲”(字或作穎)的用具,漢代鄭玄解釋做警枕。可見它在先秦時就有了,原文如下:
《禮記。少儀》:笏、書、脩、苞苴、弓、茵、席、枕、幾、熲、杖。
東漢鄭玄注云:苞苴,謂編束,萑葦以裹魚肉也。茵,著蓐也。熲,警枕也。莢,蓍也。籥如笛,三孔,皆十六物也。左手執上,上陽也。右手執下,下陰也。
隋唐陸德明釋文云:苴,子余反。茵音因。熲,京領反,注同,警枕也,又烱逈反。編,必綿反。菅音奸。葦,於鬼反。裹音果。著蓐,上音佇,下音辱。
清阮元挍勘云:熲杖,宋監本亦作熲,岳本同,閩監毛本,熲作穎。石經同,衞氏集說同。嘉靖本熲誤潁。注放此。石經考文提要云:按九經三傳沿革例云:疏本作穎,釋文及建諸本作熲,監本及興國作*。釋文以警枕之熲其旁下從火,又未知監本興國本字其旁下從禾者,以何本為據。今熲穎二字,皆依釋文。據此則宋監本巳作穎,葢從正義,謂穎是穎發之義。刃之在手謂之為穎,禾之秀穗亦謂之為穎。枕之警動,亦謂之穎。故其字從禾。然釋文最古,且警枕與刃頴,字有分別,故珂依之。宋本九經、南宋巾箱本、余仁仲本、劉叔剛本、儀禮經傳通解、禮記纂言,並作熲。按今釋文熲字,各本亦不同,葉影宋本作熲,公庫本作*,通志堂本作穎,與唐石經合○按段玉裁云:熲葢與炯同,熲之言,耿耿也,故為警枕,詩言“耿耿不寐”是也。穎誤俗。
唐孔穎達疏云:笏書至左手○笏也,書也,脩脯也,苞苴也,弓也,茵也,席也,枕也,幾也,穎以圓木為枕,警枕也,杖也,琴也,瑟也,戈有刃者,櫝也,謂戈之有刃者,以櫝韜之。筴,蓍也。其執之皆尚左手者,言執此諸物,皆尊尚左手。左手在上而執之,右手在下而承之。苞苴,謂編束萑葦以褁魚肉者,案既夕禮云:葦苞長三尺。內則云:炮取豚,編萑以苞之,是編雈葦以裹魚及肉也,亦兼容他物,故禹貢云:厥包橘柚。孔叢子云:吾於木瓜之惠,見苞苴之禮行。茵著蓐也者,謂茵是以物所著之蓐,言有著者謂之曰茵,故既夕云:茵著用荼,謂茅莠也,用荼以著茵也。雲穎警枕也者,以經枕外別言穎,穎是穎發之義,故為警枕。

古籍中的記載


用圓木做的枕頭,熟睡則欹動,容易覺醒。《禮記·少儀》“茵、席、枕、幾、熲”漢 鄭玄 註:“熲,警枕也。”孔穎達 疏:“雲穎警枕也者,以經枕外別言穎,穎是穎發之義,故為警枕。”《資治通鑒·後梁均王貞明五年》:“鏐 自少在軍中,夜未嘗寐,倦極則就圓木小枕,或枕大鈴,寐熟輒欹而寤,名曰‘警枕’。”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警枕》:“錢武肅王 用警枕,司馬溫公 亦用警枕。興王賢相,勤勞正相同也。”

歷史名人


“折中不睡龍”
——警枕
何謂“警枕”?請讀讀下邊的一些故事。
司馬光警枕勵志:相傳,宋代史學家司馬光著《資治通鑒》時,天天秉燭到深夜,凌晨又伏案提筆,十九年如一日。他怕因睏乏睡過了頭,就睡在一個光滑的圓木枕上,只要一翻身,頭便落枕,即被驚醒,繼續伏案,故名曰“警枕”。
同代人富弼,年輕時在故鄉洛陽天宮寺內讀書,亦勤苦奮勉,夜用圓枕,以求自警。後為宋代著名宰輔。
警枕,宋人多用之,然而,卻不自宋代始。
五代時,吳越王錢鏐勤于軍政,未嘗一日安寢,即以圓木為枕,時名之曰“折中不睡龍”。折中,即不偏不依;不睡龍,即龍(指吳越王)不得安然熟睡。
“警枕”一詞也不自五代始,早在漢代,學者蔡邕即曾作《警枕銘》,文曰:
應龍蟠蟄,潛德保靈。
制器象物,示其有形。
哲人降鑒,居安慮傾。
這裡的警枕,不是圓的,而是蟠蟄的應龍之形,應龍為有翼的神龍。它的神力能遨遊九天之上,可卻蟠居蟄伏,一動不動,意在不顯露自己的神異之德,而暗暗地保存自身的靈性。這警枕是以物象形,以形示警,告誡世人,居安思危,臨高慮傾。
東漢季世是動亂的年代。士人多隱逸蟄居,以求自保。作者蔡邕雖深諳此理,可是,他自己卻蟠也不成,蟄也不成,終被捲入政治漩渦,為政敵所殺害,留下個孤女蔡文姬,使她受盡人間苦難。
警枕也有自身的演變、發展史。漢代是肖形的,起座右銘的作用。五代至宋,是圓木枕,是實用的。另外,還有一種,似乎也當列入警枕類,它的作用類似今之報時的鬧鐘,名曰“神雞枕”。
《雲仙雜記》載:唐代宣城(今屬安徽)有個妓女,名叫史鳳。她接客視人有差,特別看重的,令住迷香洞,有神雞枕、鎖蓮燈;次者,則只予交紅被、傳香枕。
那神雞枕有何奇異呢?原書未詳。明人所著《華夷考》中卻有較詳細記述:
有名武孟者,得一瓦枕。枕之,聞其中鳴鼓起雷,一更至五更,次第不差,既聞雞三唱而曉。至暮復然。武孟以為鬼物,舉而碎之,見其中機局,以應夜氣。有識者謂為“諸葛行軍枕。”
同一傳說,還有另一版本:
有漁翁從水中撈得一瓦枕,枕之,每至五更,即聞金雞報曉。有一天,漁船旁停靠了一隻大糧船,糧商晨聞雞鳴,卻不見雞影,便來問漁翁。翁以枕示之。糧商欲借一試,翁予之。果然,五更剛至,即聞枕中雞聲喔喔。糧商以為是件異寶,欲以全船糧食與漁翁交換。漁翁同意了,即將糧船換走。那糧商得了異寶,又試了幾夜,分毫不爽。他很好奇,想知道其中的奧密,一天,竟將瓦枕打破。結果,除了幾片瓦礫外,還有一張字條,上寫:
諸葛行軍枕,雍正二年損。
漁翁發了財,糧商蝕了本。
這些傳說,當屬民間文學。然而,神雞枕、雞鳴枕以及諸葛行軍枕的種種傳聞,卻反映了古代人的科學幻想。這在今日已不難做到,連小小手錶上都可以附裝報時裝置,制個裝有錄音的雞鳴枕又有何難呢!可是,在古代,能提出這種科學幻想,也是難能可貴的吧?我六十賤辰,有摯友送我一金雞報曉鍾,置之枕側,黎明之時,它即喔喔長鳴,可以說,古人那神雞枕的幻想,今已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