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圓的結果 展開
- 電影演員、導演
- 鶴崗市藝術劇院業務副院長
- 律師
張圓
電影演員、導演
張圓,1926年12月22日在河南省汲縣出生,電影演員、導演,原名張祖澤,河南衛輝人,1949年相繼在華北大學三部和中央戲劇學院學習。
1955年參加了故事片《祖國的花朵》的拍攝工作,第一次走上銀幕。作品有《紅牡丹》《十六號病房》《黃山來的姑娘》《中國的“小皇帝”》等。
父親在二十年代曾作過幾任縣長,后賦閑家中,經濟狀況日漸拈據,只得靠賣字畫維持生活。
八歲時父親病故,家庭的生活要靠親友周濟。勉強念了四年書,終因家中經濟困難而輟學。小時,在姐姐家中經常讀到《戲考》等雜誌,對戲劇有了粗淺的了解。待年齡稍長,偶爾有機會看到京劇和電影,更喚起她對戲劇藝術的熱愛。
19495月考入華北大學第三部學習,因病休學。
1949年10月又進入中央戲劇學院普通科,攻讀表演專業。
1950年底又入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演員系(后改為北京電影學校)。
1953年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當演員。
1955年參加了故事片《祖國的花朵》的拍攝工作,第一次走上銀幕,飾演馮老師。接著在《沙漠里的戰鬥》中飾張珍,《地下尖兵》中飾地下工作者孫瑩,《徐秋影案件》中飾國民黨特務邱滌凡,《水庫歌聲》中飾記者張虹、《船廠追蹤》中飾安全組長,《探親記》中飾趙玉書。
1958年被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曾在影片《笑逐顏開》中飾家庭主婦何慧英,《羌笛頌》中飾紅軍組長董永貞,《爐火正紅》中飾工程師年鳳儀,《兵臨城下》中飾地廠工作者楊玉芳,《景頗姑娘》中飾李醫生,《雁紅嶺下》中飾青琥媽。同時,她在話劇舞台上還塑造了《記憶猶新》中的女記者,《黨的女兒》里的玉梅,《孔雀膽》中的阿蓋公主,在《家》里也擔任了角色,都給人留下了較深印象。
1975年改作副導演工作。擔任拍攝故事片《熊跡》《誰戴這朵花》的副導演。
1979年導演了故事片《紅牡丹》。
張圓(左)與“黃金搭檔”丈夫於彥夫合影
在學習期間,她積極參加土地改革等社會活動,通過學習革命的理論,思想覺悟不斷提高,這對她樹立革命的人生觀、藝術觀產生了重要影響。她對黨、對社會主義事業充滿著深厚的愛,對電影藝術創作充滿著無比的激情。她克服當時文化水平較低的困難,白天聽課,晚上抄筆記,抓緊時間閱讀中外文學名著。在學校和老師的嚴格訓練要求下,她刻苦學習,鑽研表演技巧。無論是做小品,還是演一齣戲的片斷,或是在獨幕劇中扮演一個角色,她都嚴肅認真地作好準備,因此她能作到進戲快,把握人物較準確,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動逼真,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這一段學習,為她以後從事演員工作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
時間 | 名稱 | 飾演角色 |
1958 | 寶山之歌 | 楊敏 |
1958 | 徐秋影案件 | 邱滌凡 |
1958 | 探親記 | 趙玉書 |
1958 | 水庫上的歌聲 | 張虹 |
1958 | 東風 | 單妻 |
1959 | 笑逐顏開 | 何慧英 |
1959 | 船廠追蹤 | 安全組長 |
1960 | 羌笛頌 | 董永貞 |
1960 | 太陽剛出山 | 林支書 |
1962 | 爐火正紅 | 年鳳儀 |
1964 | 兵臨城下 | 楊玉芳 |
1965 | 景頗姑娘 | 李醫生 |
1965 | 特快列車 | |
1966 | 雁鴻嶺下 | 青琥媽媽 |
中國電影金雞獎 |
▪ 1985 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黃山來的姑娘 (提名) ▪ 1985 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黃山來的姑娘 (提名) ▪ 1985 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十六號病房 (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