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彥夫
導演
電影導演於彥夫,原名於景霖,遼寧省丹東市人。1924年2月1日生於安東(即丹東)於家溝的一個職員家庭。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後任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中國影協第三、四屆理事和第五屆主席團委員。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導演的影片有《創業》 、《黃山來的姑娘》等。 《十六號病房》1984年獲第七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於彥夫
1956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學習,畢業后回長影擔任導演工作,先後導演了《蘆笙戀歌》 、《笑逐顏開》、《徐秋影案件》、《自有後來人》、《創業》、《勿忘我》、《十六號病房》(與人合作)、《黃山來的姑娘》、《鴿子迷的奇遇》(與人合作)、《陸軍見習官》等有影響的影片,其中《十六號病房》獲得第4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於彥夫早在少年時代,他就對電影、話劇和音樂發生了興趣。本來,他的父親希望他讀完小學后,入商業學校,期待他來日能在銀行、鐵路或稅務局找個“鐵飯碗”。由於他迷戀文藝活動,學業不佳,小學畢業后,勉強考入了安東林科高級中學。這是一所農業學校,每周只上四個半天的課程,大部分時間是勞動實習,對此,父親大為不悅。在父親的督促下,他從這個學校畢業后,又讀了一年高中,終因成績不好而輟學。
於彥夫
1942年春天,他終於闖進電影廠的門檻,成為“滿映”的見習演員,翌年轉為正式演員。在“滿映”三年多時間裡,他所扮演的都是些配角,但通過實踐,使他懂得了一些電影的基本常識,然而正如他自己說的:“對於拍電影的目的,卻不十分清楚,對於電影藝術的認識,仍是朦朦朧朧。”1945年 8 月 15 日,抗日戰爭勝利了,“滿映”將成為中國人民的電影廠,這給於彥夫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喜悅。他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到護廠工作中去,並為把電影廠的重要器材遷往興山,建立東北電影製片廠作出了努力。
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中,1946年 10 月 1 日,中國人民的第一個電影基地——東北電影製片廠,在興山(今黑龍江省鶴崗市)宣告誕生。在這裡他干過電影廠中的多種行當:在由陳波兒編導的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由朱丹編劇、方明導演的新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中任導演助理;在故事片《光芒萬丈》中任劇務主任;在紀錄片《民主東北》中,敲過定音鼓、拉過手風琴,和作曲家黃准一起演唱歌曲,為影片搞音樂配音;還擔任過音樂組的副組長。此外,於彥夫還參與了新中國譯製片初創時期的工作,他曾同袁乃晨、孟廣鈞等同志一起去哈爾濱等地招收配音演員,為譯製片組建隊伍。新中國的第三部譯製片《偉大的轉折》,就是由他導演的。
他導演的譯製片還有《偵察員的功勛》、《蔚藍色的道路》、《達吉亞人》等。應該說,他是從導演譯製片開始電影導演生涯的。1947年春,於彥夫參加了如火如荼的土改運動,接著,他又同於洋、陳克、何士德等同志到四野炮兵縱隊深入生活。這時,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發生了深刻變化。1950年1月1日,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他先後在王家乙導演的故事片《高歌猛進》、《葡萄熟了的時候》和干學偉導演的故事片《沙家店糧站》中擔任副導演。1956年他被送到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學習。在那裡,他比較系統地掌握了電影導演理論。這一切,從實踐到理論,為他獨立導演影片奠定了比較紮實的基礎。
於彥夫
《笑逐顏開》在婦女衝出小家庭,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廣闊背景上,塑造了何惠珍(張圓飾)等一組不同性格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婦女只有闖出小家庭的桎梏,為建設共產主義的高樓而儘力,才能獲得真正解放的深刻主題。
《自有後來人》力圖揭示人物的命運,並著力寫情。正因為它把革命者一家三代人,母子之情、父女之情、祖孫之情,融匯在時代的、鬥爭的風雨里,所以,他們之間的感情表現得不僅細膩真切,牽動人心,而且也表現了共產黨人對事業無比忠貞的情懷。
《萬木春》,1961,於彥夫導演的這部反映解放初期複雜的林木生產工作與階級鬥爭的老電影,具有一些很真實的細節,給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影片注重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塑造,具有鮮明的性格衝突描寫,圍繞在一個怎樣既團結好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又保質保量地為國家提供儘可能多的戰需林木資源的矛盾衝突上,展開了一個比較精彩的生產故事。
中國電影金雞獎 |
▪ 1985 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黃山來的姑娘(提名) ▪ 1985 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黃山來的姑娘(提名) ▪ 1984 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十六號病房(提名) |
於彥夫,早在少年時代他就對電影戲劇產生濃厚的興趣。
1941年曾赴日本學習養蠶,不到半年就回國參加了一個業餘劇團。
1942年考入“滿映” ,通過學習掌握了一些電影基本常識。
1946年“滿映”改為東北電影製片廠,並在《皇帝夢》、《瓮中捉鱉》等動畫片中任導演助理。此時又從事配音工作。他在中國第三部譯製片《偉大的轉折》中任導演。後來又導演譯製片《偵察員的功勛》、《蔚藍色的道路》等。應該說他是從導演譯製片開始電影導演的。
於彥夫
1973年他導演了影片《創業》 ,本片為中國影壇新中國成立以來表現工業題材的優秀影片。以後,她又導演了《希望》、《最後八個人》、《勿忘我》。還寫出了電影文學劇本《無辜的人們》。
於彥夫主張電影應該真實地反映生活,給人以啟迪。每部影片他都以不同的處理方法,把這些影片營造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產物。
進入80年代和90年代,他還導演過《十六號病房》 、《陸軍見習官》、《那年的冬天》等影片。
1966年,正當於彥夫導演的戲曲片《天天向上》進入尾聲的時候, “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成為“黑幫”,被關進“牛棚”,直到1971年才被解除“監管”。他沒有因為遭到迫害而萎靡不振,而以一個共產黨人對電影事業的忠誠,立即投入創作。1972年他曾與武兆堤、尹一青等人,滿腔熱情地到當年的冀中抗日根據地搜集了大量素材,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戰鬥在敵後》 ,然而,未能投入拍攝。對此,於彥夫並不氣餒。周總理曾寄希望於長影的電影工作者們說,大慶在你們東北,你們應當搞。當時,於彥夫雖然沒有到過大慶,但是,大慶石油英雄們的事迹,一直在強烈地撞擊他的心扉,他決心在銀幕上為英雄們繪製一幅氣壯山河的畫卷。
於彥夫
1981年10月,長影建廠三十五周年之際,文化部在致長影的賀信中,對影片《創業》予以高度評價。該片榮獲了長影頒發的建廠三十五周年優秀影片獎。
《創業》攝製完成後, “四人幫”一夥橫加撻伐,他們出於反對周總理和篡黨奪權的政治需要,羅織罪名,不準影片發行;同時,對影片的創作者大興問罪之師,於彥夫和張天民在“高壓”之下,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1975年,毛澤東同志對影片做了批示,指出:“此片無大錯,建議通過發行。不要求全責備。而且罪名有十條之多,太過份了,不利調整黨內的文藝政策。”圍繞影片《創業》 ,進行了一場嚴肅的政治鬥爭。 “四人幫”被粉碎之後,影片《創業》公開放映,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掃除了天上的陰霾,春風重又吹進攝影棚,於彥夫青春煥發,以“三更燈火五更雞”的精神,投入新時期的創作。五年的功夫,他導演了故事片《希望》 、《最後八個人》、 《勿忘我》 ,並創作完成了電影文學劇本《無辜的人們》。
從事導演生涯以來,於彥夫共導演了十三部故事片。他導演的影片,題材廣泛,既有工業題材的《創業》 ,也有農村題材的《夏天的故事》;既有革命歷史題材的《自有後來人》,也有兒童題材的《天天向上》;同時還有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蘆笙戀歌》 ,以及表現林區生活的《萬木春》 。在風格上也異彩紛呈,有《創業》那樣的氣勢壯闊,也有《蘆笙戀歌》那樣的纖美細膩;有《笑逐顏開》那樣的富有喜劇色彩,也有《最後八個人》那樣的激昂悲壯,以至《徐秋影案件》那樣的曲折驚險。他導演的影片,結構嚴謹,注意章法,講究節奏,生活氣息濃烈,時代感強,善於用細節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便是於彥夫的導演風格。
於彥夫主張電影應該真實地反映生活,要從生活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東西,給人以啟迪和力量。為了獲得這種有價值的東西,他入林海,去平原,上邊疆,幾乎走遍了祖國的油田。他曾同伐木工人睡在一鋪土炕,冒著攝氏零下四十多度的嚴寒,在“鬼呲牙”的深夜,看石油工人在冰上開鑽。導演是影片攝製的領導者和指揮者,但是,於彥夫認為,導演不應該將自己的意圖強加於攝影、演員和其他同志。大家各有專長,應該互相尊重,通力合作,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自的創造性。他要求演員在實拍前必須排戲,表演要注意角色性格、生活氣息,同時又要注意分寸,留有餘地。於彥夫把唐代大文學家韓昌黎“形成於思,毀於隨”的名言,視為座右銘、砥礪自己在藝術上去創新。經過十年動亂,當他回首走過的道路,總結以往的創作時,深感自己導演的影片中有許多令人遺憾之處,他不滿足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執意要進行新的探索。他十分推崇中國的大文豪魯迅、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美國“曼哈頓的桂冠詩人”歐·亨利等人的短篇小說,認為它們構思新巧,含蓄雋永,富有哲理,發人深思。
他決心去拍攝這種人物不多、場景變換不大、風格別緻、寓意深刻的“短篇小說式”的電影。 《勿忘我》就是蘊含著他這種苦苦追求的作品。這部影片描寫下鄉姑娘雯雯同農村醫生周虹,在逆境里邂逅相逢,真誠相助,最後萌生了愛情的故事。影片纖巧細膩,質樸抒情,揭示了人物的心靈美。它宛如一簇清幽的勿忘我花,散發著北方農村的鄉土氣息;就象一條叮咚的山溪,擊響了人們的心弦。於彥夫說:“我希望在看我的影片時,影院里是靜悄悄的,而在
走出影院后,觀眾心中仍在翻騰。”為了拍攝好這部影片,於彥夫精心挑選演員,忍痛捨棄拍好的部分鏡頭,曾兩次易人;他帶領攝製組三下集安和牡丹江,奔赴哈拉海草原。他頂著烈日在山野里搶拍外景,浴著寒風去尋找雪景。這一切,都可以窺測到一位藝術家為實現自己的藝術追求用心之良苦。
於彥夫曾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第三、四屆全國文代會;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吉林分會常務理事。
那年的冬天(1990)
金錢大裂變 A THOUSAND DOLLAR(1988)
陸軍見習官 PROBATION IN THE ARMY(1987)
中國的“小皇帝” LITTLE EMPERORS(1987)
於彥夫
十六號病房 WARD 16(1983)
勿忘我 FORGET-ME-NOT(1982)
最後八個人 THE LAST EIGHT(1980)
希望 THEIR HOPE(1977)
創業(1974)
節振國(京劇) (1965)
自有後來人(1963)
萬木春(1961)
笑逐顏開(1959)
水庫上的歌聲(1958)
徐秋影案件(1958)
蘆笙戀歌(1957)
新局長到來之前(1956)
遊園驚夢(1956)
夏天的故事(1955)
光芒萬丈(1949)
離休后的於彥夫、和他的夫人張圓身體都不太好,他們互相扶持,相依為命,自找樂趣,樂在其中。女兒張宜庄在童影廠工作,對兩位老人十分關心孝順。
於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