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自由化
利率自由化
利率自由化(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是“利率管制”的對稱,是國家放鬆對利率的管制,由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雙方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和自身資金需求等因素自行決定利率的行為。這種不受政府控制,由市場決定利率的行為就是利率自由化。是說政府放鬆了利率管制,由商業銀行根據市場上的資金需求和貸款項目的風險程度自行決定利率,通過利率差別來區別不同風險的貸款人。
利率自由化是是指金融監管當局取消對金融機構設置的利率限制,讓利率水平由市場的資金供求關係來決定。實行利率自由化希望增加利率和其他資產價格的靈活性,減少和重新分配利率控制帶來的准租金?優化信貸配置,增加整個金融服務業的競爭性。利率自由化后,商業銀行有了更多的利率自主權。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利率差別來區別風險不同的貸款人,高風險貸款得到高利息的補償,但是對於實行金融自由化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利率自由化后金融市場的風險加大。
首先,准租金和信貸配給的取消,增加金融市場的風險。在金融自由化之前,政府通過信貸配給,把市場上信貸的價格控制在市場出清價格之下,使獲得信貸的借款者獲得准租金。由於市場對信貸的需求存在信息不對稱,因此,政府只有通過信貸配給來達到市場的所謂平衡。然而實行利率自由化,取消利率上限,允許利率上浮,減少信貸配給和准租金,實際上是對國內信貸的一次重新分配。利率自由化后受壓抑的名義利率會升高,有時候會非常高。那些在過去體制下獲得信貸的人現在也不得不付更高的借款利率而失去准租金。特別是那些嚴重依賴利率准租金的借款者此時會面臨破產的風險。利率自由化后利率的變化和信貸配給的取消對金融市場借款人和貸款人都產生了影響。儘管那些長期借款者因為在金融自由化前與銀行簽訂的借款合同利率是固定的,而較少受到利率自由化的影響,但是,他們在短期借款的市場利率上不得不接受浮動利率,因此,也會遭受利率自由化的影響。另外,貸款人也會面臨同樣的情況:如果他們以短期貸款來為長期固定的利率貸款提供資金,他們原有的利潤預期會被全部擠壓掉。准租金和信貸配給的取消,對部分金融中介機構也有影響。因為金融中介機構過去受益於存款利率的限制,獲得准租金,現在他們也有可能不堪利率升高的重負。利率自由化后,銀行可以使用不同利率來對待風險不同的貸款人。但是,那些看起來的預期利潤常常因為一筆貸款的損失而化為烏有。利率自由化后,政府也不得不以新的利率給國內的借款人還款和注資,這無疑會加重政府的預算赤字。取消利率限制,使政府失去了因利率控制來獲得准租金的一種財源,這無疑會增加宏觀經濟的脆弱和不穩定性。利率自由化給政府施加了市場紀律約束,必須按市場利率來借款。因此,取消國內信貸控制會使發展中國家的國內預算惡化。其次,利率變化的不確定性。利率自由化后,利率升高且多變。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利率的多變恰恰是過去受壓抑市場出清利率的釋放,也反映出決定利率變數的多變性,以及人們預期的不穩定性;特別是當國內利率與匯率聯繫在一起時,利率這種變動不居的特徵更明顯。
利率自由化后,利率變化的不確定性首先使金融市場的參與者無法準確預測利率的變化,利率風險加大。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多數銀行經營失敗,都是由於對利率的預測發生了錯誤。其次,利率的變動不居,加大了金融市場合約的執行難度。儘管利率自由后的借款和借款合同可由過去的固定利率改為浮動利率,但是利率的頻繁變化,對借款人和貸款人都會產生風險,借款人無法預測其貸款成本,而貸款人也無法估算自己的利息收入。這無疑從總體上增加了市場的交易成本,增加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利率自由化后,隨著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實行浮動匯率,匯率也會不斷變化,而匯率的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國內利率水平的變化。利率、匯率等變化幅度的增大,加劇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流動性的增強,資產變換會更加容易,利率匯率等波動的敏感程度便大大提高了。而長期在管制狀態環境下生存的金融結構往往不能適應這種變化。
信貸膨脹。利率自由化后,政府取消了信貸控制,金融機構的信貸自主權擴大,加上政府取消了各商業銀行的高額儲備金,銀行儲蓄大量增加,國外資本也大量流入。各金融機構為了搶佔利率自由化后的市場份額,不可避免地出現信貸膨脹。在東亞五國: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大量貨款給私人部門導致信貸膨脹。印度尼西亞在1989-92年間,泰國在1993-1996年間,每年的信貸增長都在25%以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在實行金融自由化后資本大量內流時期,國內信貸增長率是每年GDP增長率的1.5倍以上。如此迅速的信貸膨脹,就急需銀行的大量人力和技術去評估借款人和項目的風險。很明顯,銀行一時難以做到,其信用風險無疑增大。由於信貸膨脹,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對於經濟的衝擊極為脆弱。金融機構貸款給那些還債能力易受到經濟衝擊的部門和企業,從而使自身抵抗經濟動蕩的能力減弱,如果這些部門和企業還款出現困難,從而會惡化金融機構自身的貨幣和期限搭配風險,不良資產比例會增加。
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把大量是資金貸給的部門和企業是房地產業和債券行業,從而使銀行業的風險暴露在房地產業和證券業。20世紀90年代,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的房地產貸款占銀行總資產的16%以上。眾所周知,房地產業和證券業極易受到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其對經濟的敏感程度最高。一旦經濟出現不穩定跡象,房地產業和證券業首先受到影響。因此,這些信貸風險極大。
第四,利率急劇升高。由於市場出清利率,長期被人為壓低,一旦實行利率自由化后,一國的利率水平通常都會提高。實行利率自由后,在可以完整獲得名義利率平均資料的國家和地區,出現利率上漲和出現利率下降的國家比率為3:1;在可以完整獲得實際利率資料的18個國家中,只有波蘭在推行該項政策后實際利率劇烈下降,其餘17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不同程度上漲。
利率的急劇升高,給經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在利率不變的情況下,各類企業一般都能順利償債;一旦利率上升,企業的利息支出增大,只有效益好的企業能按時還款,而大部分企業將面臨困境。隨著實際利率的升高,偏好風險的借款人將更多地成為銀行的客戶,產生“逆向選擇”效應,而原來厭惡風險的抵補性企業借款人也傾向於改變自己項目的性質,使之具有高的風險和收入水平,這就產生了“風險激勵效應”。由於信息不對稱,由於利率提高,不但使信貸市場產生“逆向選擇”,而且,由於轉變的利率刺激了企業將資金用於高風險的活動,導致道德風險問題。較高的利率意味著企業拖欠貸款的可能性增大,銀行的收益將會受到損失。
總之,利率自由化后,利率的急劇升高,促成銀行為追求高利潤而不惜承擔高風險。如果金融自由化后的環境里,金融監管制度不完善,而本國的法律秩序比較差,公職人員道德素質差的情況下,利率自由化會加重銀行的脆弱性,嚴重的情況下會爆發金融危機。因此,我們有必要加強對利率自由化進程中的風險防範和研究。
(作者向文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中國經濟時報 2004年7月27日
(1)利率市場化是國內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和關鍵環節。
愛德華·肖認為“金融短淺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資產的實際收益率(利率)受到扭曲的後果”,並認為“實行金融自由化的實質是放鬆實際利率的管制”,也就是利率由市場機制決定。從各國的實踐來看,利率市場化都是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中心環節,而且多是把放鬆利率管製作為整個金融改革的先導。
(2)利率市場化往往與國內金融自由化的其它措施聯繫在一起
一方面,對金融管制包括許多方面,如利率管制、高存款準備金率、金融市場准入限制、金融機構國有化以及信貸流向和信貸規模控制,這些方面有機地聯繫為一體,因此利率市場化並不是孤立的過程,而往往與降低強制性的存款準備和銀行進入限制,減少政府對信貸分配決策的干預,並對銀行和保險公司進行私有化,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並鼓勵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相聯繫在一起。這是因為,利率市場化必須在特定的金融環境下進行,貨幣市場、資本市場是市場利率發現和形成的重要場所,是貨幣當局對利率進行間接調控的重要渠道;而減少對金融機構的干預和加強金融市場的競爭是保證有效形成市場利率的必要條件。
另一方面,許多發展中國家金融管制的目的是向財政赤字進行融資,或向優先發展行業提供發展資金並進行利息補貼,因此利率市場化的過程還往往伴隨著財政稅收改革,如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建立、國債市場的建立和財政赤字的減少。
韓國的利率市場化是與放鬆金融市場准入限制、減少或取消政府對銀行信貸流向和限額的控制等金融自由化措施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是整體金融自由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