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

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

《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是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資中筠。

目錄

簡介


這本小書收集了作者自1996年以來斷斷續續在各類報刊上發表的非學術性文章幾十篇。
片斷:
漫談美國人的行為文明
過去一般人心目中美國似乎只有物質文明而沒有精神文明,這是極大的誤解。因為根據這一邏輯,一個國家的富強只要靠物質,靠今之所謂“硬體”就可以了,這正是方今存在於我國一部分人群中的誤區,似乎經濟可以遊離於人文的因素之外,單獨發達起來。因此,作為精神文明雜誌的編輯,侯化生先生選中美國的精神文明為題約稿,是很有眼光的。在他一再督促下,欣然命筆。但是這個題目很大,內容豐富,在一篇短文中自難盡述,只能漫談一些個人的感受。
在學言學,我訪美接觸的多是學術單位,自然注意的也是這方面居多。有人問我最羨慕什麼,我說圖書館、檔案館太方便,太好了。當然這反映了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不過這裡我要著重談的是工作人員的敬業精神。首先他們對主管的專業都很熟悉,如數家珍,而且有為讀者服務的明確觀念,不厭其煩地解答問題,幫助查找。有一件事給我印象深刻:一次在我在美做訪問學者期間,臨時赴華盛頓,在國家檔案館查了兩星期的檔案,接待我的是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他在了解我研究的題目之後,立即詳細介紹館藏有關資料,其認真、細緻、周全遠超出我的期待,既像是最好的助手,又像是導師。他默默無聞地在這崗位上想必已有多年,看得出帶有一種職業的自豪感。最令我感動的是,在我回到原地幾星期之後,忽然接到他的來信稱:上次你來時,有一匣有關的檔案放在別的分類架上,因此沒有提供給你,請方便時再來華盛頓查閱。對我這樣一個素昧平生的外國人認真到這個地步,令我驚嘆之餘,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更不敢馬虎了。重要的是這並不是例外,這種敬業精神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圖書資料、秘書等輔助性的工作中很少見到那種大事做不來,小事不屑做,把怨氣撒到工作上的情況。推而廣之,在各行各業,基本上都是如此。並不是說,美國人都滿意自己現有的職業,相反,他們工作的流動性比我國大得多,騎驢找馬的人不在少數,但是不論自己喜歡與否,只要一天在這個崗位,就必須認真完成任務,這是天經地義的。據我觀察,維持這種工作態度的當然有一定的規章制度,但是主要還是靠自覺的習慣,很少聽說動不動就扣獎金的。這可能是一種社會共識,也是一種自知之明。例如在大學中,當然教師是主體,教授最受尊敬,秘書、後勤、資料等工作是輔助工作,沒有人對此有疑義。做這類工作的多數也是大學畢業生。如果他不安於位,可以辭職,或半工半讀去讀學位,然後憑能力和機會進人教師行列,但是在這之前,他只能做好目前的工作。另外,讀學位,到大學任教是要達到一定的水平,付出艱苦的勞動的,並非人人都合適,有人知難而退,也就安心於本職工作了。這看來似乎平常,但是形成這樣一種社會風氣很重要。這種風氣之形成,與從小的教育分不開。我見到許多美國家庭,孩子從很小起就每天分工做一兩件事,哪怕是很小的事,例如擦自己的小桌子,或洗自己的杯碟之類,但必須完成,大人常常檢查,決不代勞。這樣,從小就養成一種責任感,旬全是我的任務”,“你今天還沒完成任務”成為口頭語。另外,人的成就和社會地位當然有高下之分,但是相對來說,對行業高下的歧視和偏見,美國要比我國少得多,這可能與他們沒有經過封建社會以及崇尚實際的精神有關。
美國人以推崇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聞於世。這也容易引起誤解。這兩個“主義”源於歐洲,有它特定的含義和產生的歷史背景,本文不作學理上的探討。在現實生活中,它決不等於自由散漫、隨心所欲,“只要個人自由,不要組織紀律”。這裡我想特彆強調我所見到的社會公德這一面。凡到過國外的人都會有一種感受,許多國家,不論是東歐、西歐還是美國,乃至某些亞洲國家,人們對保護公共環境的意識都比我國強。有的是靠重罰(例如新加坡),但是相當多的國家還是靠自覺,靠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觀念。舉例來說:我國現在很多人都住進了新樓新居,家家戶戶刻意裝修自己那套房子,有的家裡一塵不染,進門還要脫鞋,但是一出家門,公共的走廊、樓梯、牆壁往往污穢不堪,大家視而不見,新房子不出幾年就如貧民窟,與屋內的豪華成鮮明對比。至於樓外的公共環境、公共設施以及綠地等等被肆無忌憚地破壞更是令人痛心。在美國(當然不止美國)正好相反,普通公寓樓房從進大門起的公共場所大都整潔明亮,令人愉快,也沒有人敢隨便亂扔片紙,儘管很少見到如何如何就要罰款的布告。至於個人的家裡,視情況而異,有人生性懶散,關起門來隨便怎麼亂,是他個人的自由。這門裡門外,就是自由的界線,就是說個人生活習慣的自由不能妨礙他人享受整潔的環境的權利,這既是公民義務,也是公德。這種公德也是從小培養的。我有一次在一位美國朋友家過一個節日,晚飯後與他們一家四口一同到附近公園去,兩個男孩要在那裡放焰火玩。放過之後,。天色已黑,但是一家人硬是用手電筒把散在草叢中的炮仗紙屑都—一撿凈才回家。兩個男孩儘管很頑皮,對這件事卻毫不勉強,一絲不苟地做,十分自然。
美國人當然也寵孩子,有時在我們看來簡直放縱太甚,但是一方面必須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一方面尊重他人的權利,不能損害公共利益,這是基本教育,在這個範圍內,個人可以盡情施展個性發揮創造力。有時我常納悶,美國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似乎比我國的孩子自由放任得多,從未見像我國課堂里全班學生規規矩矩把手放在身後那種景象,家長也沒有那麼多干涉,但是什麼長大成人後公共道德、自律精神卻要強得多,大約秘訣就在這貫穿於基礎教育中的培養責任感和明確維護個人自由與尊重他人權利的界線。
既然談精神文明,當然是指促使一個國族、一個社會向上。向善、興旺發達的精髓,糟粕不在此列,這是不言而喻的。限於篇幅,無法求全,有針對性地擇其一二,希能對讀者有所啟發,庶幾不負編者約稿的拳拳之心。
目錄:
自序
“平戎策’與“種樹書”
——中國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
對大學生辯論競賽質疑
——有感於宋朝汪藻的文才
想起了“詠絮才”
與師友同游水木清華
——《世紀清華》序二
有感於馮友蘭先生的“反芻”
三聯書店與當代學術文化
人格與國格孰先?
袁同禮
——中國現代圖書館的先驅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重讀《顧維鈞回憶錄》有感
黃遵憲的《新別離》詩
信、望、美的追求
——《啊,拓荒者!》再版序
熱潮退後話《廊橋》
五四運動與《列女傳》的聯想
男子中心社會的“語境”
食洋而化,惠及學子
——評《美國文化與文學選集》
雪泥鴻爪化作碑林
——《世紀肖像》影集
一定要“團圓”到皇帝身邊嗎?
怎麼就沒有“正好”過?
諾貝爾文學獎有世界意義嗎?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與美國獨立
憶海倫·斯諾
與保爾·羅伯遜同台演出
信譽能否靠良心來保證?
——美國大學中的“信譽規則”制
漫談美國人的行為文明
東西方國家關係中的文化因素
鮑大可
——中美之間一座特殊的橋樑
本傑明·斯波克醫生訪華逸事
“成功為失敗之母”
“台後流淚,台前顯貴”
對呼喚藍天的共鳴
煞風景談
圖書館禮讚
何謂素質教育
——憶母校天津耀華中學
對好編輯的體驗
閑話電話
彈不好有感
——不算樂評
講和也需要英雄
——由拉賓之死想起的
外國問題與國際問題研究的困惑
愛國的坐標
關鍵在於立憲
——洋顧問古德諾與袁世凱稱帝的再思考
老問題,新視角
——美國學者寫義和團
跨世紀的中國人將何以自處?
日本為什麼認罪這麼難?
從方孝孺與布魯諾之死看中西歷史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