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新區
重慶市下轄區
涪陵新區是涪陵區未來發展百萬人口大城市的主戰場,是涪陵集聚高新產業、促進開放創新、推動轉型升級的重要平台,是涪陵優化城市布局、塑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能級的戰略支點。涪陵新區地處長江北岸,與位於長江南岸的涪陵江南城區相隔8公里,由黃草山、大梁山和長江夾角形成,包括馬鞍街道、李渡街道、義和鎮“兩街一鎮”,覆蓋涪陵高新區、綜合保稅區和涪陵工業園區,幅員面積2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30萬人。涪陵高新區是國家級服務貿易創新試點區、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級頁岩氣示範區、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範開發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國家火炬現代中醫藥特色產業基地,是重慶主城核心區以外第一個千億級工業園區。重慶涪陵國家綜合保稅區於2019年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封關運行。馬鞍街道是涪陵高新區、綜合保稅區、涪陵工業園區所在地,轄20個社區。李渡街道相傳因唐代詩人李白在此渡江而聞名,轄6個社區、13個行政村。義和鎮轄4個社區、12個行政村。
2003年,重慶市政府批准設立“重慶市李渡工業園區”。
2006年,重慶市李渡工業園區經國家發改委核准。
2007年,涪陵區委、區政府成立“重慶市李渡工業園區管委會”,又名“重慶市涪陵區李渡新區管委會”。
2009年,重慶市政府批准“重慶市李渡工業園區”更名為 “重慶涪陵工業園區”。
2012年,涪陵區委、區政府將李渡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更名為涪陵區新城區黨工委、管委會,職能職責未變。
2018年,重慶市政府批准設立重慶市涪陵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其管轄面積、四至範圍均與涪陵工業園區一致。
2019年,重慶涪陵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封關運行。
2020年,申請設立市級新區。
涪陵新區規劃範圍包括馬鞍街道、李渡街道、義和鎮“兩街一鎮”,覆蓋涪陵高新區、綜合保稅區和涪陵工業園區,幅員面積27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約38平方公里;涪陵高新區規劃面積27.6平方公里;涪陵綜保區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
馬鞍街道 | 李渡街道 | 義和鎮 |
2019年,涪陵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7億元,佔全區的36%。其中:
涪陵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6億元,同比增長15.2%,人均GDP 3.2萬美元;規上工業增加值343億元,同比增長12%,工業總產值和規上工業產值雙雙突破千億元大關,工業總產值1037億元,增長16.2%,規上工業產值1027億元,增長16.3%;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0億元,同比增長15.4%;全口徑財政收入105.8億元,同比增長29.8%,全口徑稅收收入81.2億元,同比增長30.9%,稅收收入佔全口徑財政收入76.7%;金融機構存款餘額同比增長157.9%;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全口徑批發零售銷售總額同比增長25%。
涪陵高新區已初步構建“一區四園”產業布局(即涪陵綜合保稅區、裝備製造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醫藥食品產業園和新材料產業園),引進了世界500強企業14家,中國500強企業12家,中國民營500強企業9家,培育了年產值10億級企業30家,其中百億級企業4家,年稅收超億元的企業9家;10戶龍頭企業躋身重慶100戶重點工業企業,佔全市的10%;擁有數字化車間19個,佔全市的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達到56%,居全市第一位。2019年,規上工業利潤約佔全市的8.5%。榨菜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醬腌菜生產企業,行業唯一上市公司;太極集團是全球產銷量最大的中成藥生產企業;華通集團高密度印製電路板(HDI)佔全球市場份額第一;頁岩氣勘探研究開發利用位居世界第二、全國第一;三愛海陵汽車發動機進排氣門產銷量全球第一;柯銳世電氣汽車蓄電池全球市場佔有率38%,全球蓄電池行業排名第一;攀華集團鍍鋅板產銷量位居全國第一;華蘭生物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產銷量全國第一;三海蘭陵藥用丁基膠塞市場佔有率30%以上,為全國第一;葵花藥業小兒化痰止咳顆粒等3大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道道全家用菜籽油產品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倉興達無人機、消費機電機國內市場佔有率達30%,全國第一。
涪陵新城區
涪陵高新區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和創新平台。已建成市級以上研發機構67個,其中國家級科研機構12個、院士專家工作站4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獨立法人研發機構9家;已建成孵化器2家,眾創空間19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1家、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1個、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
徠涪陵新區簡介_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
——建設全國融合創新發展示範區。突出理念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推動產業發展、開放創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相互融合、協調發展,探索一條產城融合、城鄉融合、景城融合、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子,形成具有示範帶動力的融合創新發展示範區。
——建設內陸改革開放重要試驗地。以推進投資與服務便利化為重點,深化投融資、行政審批、外商投資、“放管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綜合服務功能,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增創競爭新優勢,加快打造改革新高地和開放新門戶。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深化與川渝地區在現代產業、對外開放、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銜接互動,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樞紐、現代產業集聚區、數字經濟應用示範高地,建設引領經濟圈開發開放的高能級發展新載體。
——建設重慶市“一區”帶動“兩群”的重要支撐。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平台優勢,推動“一區兩群”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全面提升新區輻射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打造“一區”輻射帶動“兩群”發展的新引擎。
到2025年,新區綜合實力大幅提升,GDP突破1000億元,常住人口達到50萬人,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達50%以上,數字經濟規模突破600億元,R&D佔GDP比重達到6%。產業能級和規模顯著提升,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優化,綠色空間體系逐步健全,山水相融、宜居宜業的城市空間格局基本形成。
遠景規劃到2035年,GDP突破3000億元,常住人口達到100萬人。新區的城市能級、產業能級不斷提升,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城市基本建成,形成帶動成渝地區相向發展和“一區兩群”輻射帶動作用凸顯的核心支點和重要引擎,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示範作用充分彰顯,新經濟新動能形成支撐引領能力,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成效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