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企業文化

國際企業文化

所謂國際企業文化,是指受民族文化、社區文化等文化系統及政治、經濟、法律、教育、自然地理等諸種因素影響,在國際企業經營過程中呈現出的員工群體的心理水平狀態與管理行為習慣的總和。

簡介


內容

國際上關於國際企業文化的學說有多種,它們所強調的主題基本相同,但其內容各具特色,從不同的角度 提出並初步闡明了國際企業文化的某些基本理論問題。

標準

國際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價值觀是企業家的人格化,它規定了企業該幹什麼、朝什麼方向發展、怎樣產生更高的效益、什麼是企業幹得好與壞的主人標準。

意義

總之,它是企業自下而上發展的行動指南。一個企業的價值系統雖不像機構、企業制度、管理程序那樣顯露直觀,似乎難以捕捉,但從其實質來看它又是十分具體的。

國際企業文化的內容


國際企業文化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邏輯起點

國際企業文化具有哲學層次指導意義,是國際企業行為的邏輯起點。

系統特徵

國際企業文化是國際企業全部行為的綜合反映,並具有自我擴展和自我深化的系統特徵。

形態統一

國際企業文化是深層內化形態與表象外化形態的高度統一。內化形態是指心理狀態,外化形態是指行為習慣。

國際企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民族性

文化根植於民族性中、

傳統性

文化要素穩定、延續、長期起作用。

滲透性

滲透速度、滲透領域、文化融合。

地域性

大的方面:可分為東、西方文化;小的方面:國家內不同的地域、社區、生活環境、方式、習慣、性格形成的文化差異。

變革性

要求企業文化要做出適應。

潛意識性

以非理性要素為主。

落差性

優劣標誌:群眾的積極性是否被充分調動起來;生產效率的提高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研究現狀


國際企業文化是一門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產生的學科,它在世界各國的興起,是現代企業管理科學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要研究國際企業文化的興起與發展,就必須深入了解各國國際企業文化興起和學科發展的狀況。

作用呈現

國際企業文化
國際企業文化
客觀上說,自有企業以來一直到20世紀上半期,國際企業文化在整個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並不顯著,到了20世紀下半期,國際企業文化的作用才逐漸變得重要起來,並湧現了一大批依靠優秀的國際企業文化而取勝 的企業。

理論研究

到了70年代,鑒於國際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巨大功能,理論界開始對它進行了認真研究,並於80年代形成理論探索的高潮。一批專家學者花費大量精力對世界各國國際企業文化的現狀進行也廣泛的調查研究,並以論文和專著的形式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

學術成果

最為著名的有四部著作,分別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特雷斯·E·迪爾與美國麥肯齊諮詢公司的阿倫·A·肯尼迪合著的《國際企業文化--現代企業的精神支柱》(1982年出版,中譯本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出版),由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威廉·大內編著的《Z理論--美國企業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戰》(美國艾迪生-韋斯得出版公司1981年出版,中譯本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理查德·帕斯卡爾哈佛大學教授安東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業管理藝術》(1981年出版,中譯本由中國科學技術翻譯出版社1984年出版),由美國麥肯齊諮詢公司研究人員托馬斯·J·彼得斯及小羅伯特·H·活特曼合著的《成功之路--美國最佳企業的管理經驗》(1982年出版,中譯本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

基本理論


國際企業文化與用人之道

國際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理論,偏重於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研究,重視對人的管理。瑪麗·凱·阿什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女企業家,1984年出版了她的《用人之道》一書。充分論述了重視人、尊重人的人本思想在企業管理和國際企業文化中佔據首要地位。
1. 企業應最重視的是人
阿什強烈地意識到要培養獨特的、強有力的企業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始終強調"人 "的重要性,並有機的融合到追求公司的目標中去,這就是她的獨到之處。她的管理方式是坦誠的--關心、信任,並且深信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成功。因此,這種真正的管理秘訣不僅適合於她的化妝品公司,也適合於公司、汽車公司和其他各類公司。經過二十年的努力,阿什創辦的公司已擁有20萬名員工,年銷售額達3億多美元。
2. 企業管理的金科玉律
如果你是一位新進瑪麗·凱公司的僱員,你就會得到一塊刻有該公司"金科玉律"銘文的大理石。上面寫著"您願意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別人"。她力求公正、平等待人,從下屬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她也要求公司僱員從顧客的角度考慮問題。
3. 人才比計劃重要
在阿什眼裡,人才遠比計劃重要。當你跨進達拉斯的總公司時,會看到一張比真人還大的照片,那是該公司的全國性推銷指導員。在其他公司也許喜歡用圖畫、雕像或是自己的產品來裝飾門面,而阿什要表現的正是"我們是一家以人為主的公司"。阿什堅信,一家公司的好壞只取決於該公司的人。首屈一指的公司必須有首屈一指的人才。人才是一家公司最重要的資產。
4. 待人的方法
作為一個經理,待人的方法很重要,應多以表揚的方式鼓勵人們去取得成功。因為人人都需要表揚,這裡所說的表揚必須是誠心誠意的表揚。表揚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口頭讚揚、獎給綬帶、請被表揚人上台接受眾人的祝賀,在刊物上公布先進人物的名單與事迹等。有時精神的鼓勵勝過物質。
5. 鼓勵人們參加創造性勞動
鼓勵人們進行創造性勞動,是因為人人都會支持自己所參與的工作,這是瑪麗·凱·阿什激勵人們工作激情的又一管理方法。

國際企業文化與實踐經營哲學

國際企業文化
國際企業文化
松下幸之助在松下電氣公司成立60周年之際,出版了《實踐經營哲學》一書。松下公司現有職工20多萬人,產品1.4萬種,工廠分佈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營業額從戰後至今,增加了4000多倍。松下幸之助 被譽為"經營之神"、"民族英雄"。該公司的成功得力於完善的國際企業文化。這種國際企業文化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強化企業命運共同體建設。
第二、在進行總體國際企業文化培育的前提下,把培養人才作為重點,強調將普通人培訓為有才能的人。
第三、注重經營性的、豐富的國際企業文化建設,使員工有新鮮感,這樣更易於職工自學接受公司文化。
首先,松下認為,企業經營歸根到底是為了共同幸福而進行活動,因此,必須深刻認識人的本質,並且根據這種認識去從事工作。這是松下企業經營哲學的基點。企業的使命和正確的經營理念是一致的。有人認為,企業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潤,松下則認為利潤不是企業的最終目的。企業的最基本的使命是把物美價廉的產品充分地供應給社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松下一再強調,企業經營不是私事,而是公事。企業經營的秘訣、不過是順應"天地自然的規律"去工作而已,這是松下的經驗之談。
其次,松下認為,企業的運作首先要樹立一定能成功的堅定信念。應該堅持"成功靠運氣,失敗在自己"的思想。企業經營活動,就是以各種形式直接或間接地與社會大眾打交道。如何對待社會大眾的想法和做法,對於企業經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就企業與社會的關係而言,不能只追求一個企業的繁榮,而是應通過企業的經營活動來帶動整個社會走向繁榮,與社會共同發展。
最後,企業能否為社會做出貢獻,並使自己興旺發達,關鍵在於人。因此,在松下看來,在企業經營業中首要的是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松下對自己作了這樣的介紹:“我這個人與其說是實幹家,倒不如說是理想者。但一個理想者往往要在現實中失敗。經常追求理想的我,所以能夠在現實的工作中走向成功,原因主要是在於擁有人才和培育人才的緣故。”

學習型組織理論與國際企業文化

彼得·聖吉(Peter M.Senge)教授多年來從事系統動力學整體動態氨基酸的管理新觀念研究。他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群工作夥伴及企業界人士,孜孜不倦地致力於將系統動力學與組織學、創造原理、認知科學、群體深度對話與模擬演練遊戲融合。他創立了人們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義、實現共同願望的"學習型組織"理論。這一理論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80年代以來形成的國際企業文化理論。
學習不僅是人類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無論是人還是企業,他們的生命的意義在於成功的、美好的體驗。全球企業正在形成一個共同學習的社會。
全球朝著學習型邁進的趨勢有其更深層的社會動因。這種變化是工業文明演進的一部分。人們的工作價值觀因物質的豐富而發生變化。由原來的工具性--工作為達到之手段的價值觀轉變為精神性--尋求工作的內在價值和樂趣的價值觀,人們在尋求工作的意義。

企業再造

麻省劍橋Hammer and Company顧問公司經理邁克爾·海默(Michael Hammer)和CSC Index顧問公司執行長傑姆斯·錢彼(James Champy)是企業再造工程的倡導者。所謂企業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實際上是對企業最根本問題上的哲學思考和再認識。
企業再造工程也稱企業再生工程。它是為獲取可以用諸如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的業績來進行衡量的戲劇性的成就,而對企業過程進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關鍵性的再設計。實施再造工程,首先要營造一種不帶任何條條框框的文化觀念--一種完全不受舊思想束縛的文化觀念。企業再造工程首先向企業提出的問題不是"如何把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省",而是首先決定一個企業必須做什麼以及怎麼做。
海默認為,企業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吸引企業員工,建立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念,造成職工對企業的忠誠,使企業具有更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國際企業文化就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由人們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