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鎮

重慶市永川區下轄鎮

臨江鎮,隸屬於重慶市永川區,地處永川區東南部,東接江津區吳市鎮,南臨何埂鎮,西連衛星湖街道,北接陳食街道,距永川區人民政府駐地12千米,區域總面積77.1平方千米。 

清康熙五年(1666年),臨江鎮一帶名為臨江場;1985年10月,由臨江鄉改為臨江鎮。截至2018年末,臨江鎮戶籍人口為38978人。截至2020年6月,臨江鎮下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臨江社區中和街道4號。 

2018年,臨江鎮有工業企業142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個。

歷史沿革


清康熙五年(1666年),臨江鎮一帶名為臨江場。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臨江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臨江鄉改為臨江聯保。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臨江聯保改為臨江實驗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梓潼鄉併入臨江實驗鄉。民國三十年(1941年),臨江實驗鄉析置梓潼鄉。
1949年,屬永川縣第三區。
1956年4月,龍安鄉併入梓潼鄉。
1958年9月,梓潼鄉與普安鄉合併成立臨江公社。
1983年,由臨江公社改為臨江鄉。
1985年10月,由臨江鄉改為臨江鎮。
1992年9月,高灘鄉、普安鄉併入臨江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2年9月,臨江鎮下轄白家、農順、騎龍、胡石壩、打漁灣、新吉、花朝門、大通、桃柳、九龍、馬家、桂林、四合頭、陡石灘、龍安、高龍、楊洞岩、沙灣、三星寺、大磨、保衛、武聖廟、天星、涼水、梭灘石、二郎廟、清水、田心、梅家、坪上、龍洞橋、松樹山、罈子坡、獅子灘34村和橫街子、南華宮、新橋、普安、高灘5社區,下設242村民小組。
1997年,臨江鎮下轄橫街子、南華宮、新橋街、普安場、高灘場5個社區和白家、大通、農順、桂林、騎龍、龍安、馬家、桃柳、新集、九龍、高龍、沙灣、保衛、涼水、天星、大磨、清水、田心、梅家、坪上、胡石壩、打魚灣、花朝門、陡石灘、四合頭、二郎廟、三星寺、梭灘石、武聖廟、楊洞岩、龍洞橋、松樹山、罈子坡、獅子灘34個行政村。 
2011年末,臨江鎮下轄臨江1個社區,隆順、普安、高灘、天星、九龍、龍洞橋、天堂、龍安、桂林9個行政村;下設5個居民小組、242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臨江鎮下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臨江社區、隆順村、高灘村、普安村、九龍村、天堂村、龍洞橋村、龍安村、天星村、桂林村、興隆村,鎮人民政府駐臨江社區中和街道4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00118104001121臨江社區居民委員會
500118104200220隆順村村民委員會
500118104201220高灘村村民委員會
500118104202220普安村村民委員會
500118104203220九龍村村民委員會
500118104204220天堂村村民委員會
500118104205220龍洞橋村村民委員會
500118104206220龍安村村民委員會
500118104207220天星村村民委員會
500118104208220桂林村村民委員會
500118104209220興隆村村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江鎮地處永川區東南部。

地形地貌

臨江鎮地處雲霧山脈與黃瓜山脈之間,地勢由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高南低,東西高,中間低;地形屬川東平行嶺谷區的低丘陵體系;境內最高點位於普安村二郎尖,海拔664.9米;最低點位於天堂村4組,海拔266米。 
臨江鎮
臨江鎮

氣候

臨江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多年平均15.8℃,1月平均氣溫7.3℃,極端最低氣溫-2.9℃(1969年4月3—4日48小時內降溫達14.7℃);7月平均氣溫25.8℃,極端最高氣溫42℃;最低月均氣溫8℃,最高月均氣溫38.5℃;無霜期年平均3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300小時左右,占可照時數的30%;年平均降水量1014毫米。 

水文

臨江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62.4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級河臨江河1條,總長21.68千米;二級河桂花溪河、龍洞橋溪河、陳臨溪河、高灘溪河4條,總長23.53千米;三級河八米橋溪河、鹽井橋溪河、洪水溝溪河、東林寺溪河、柏林溪河4條,總長14.5千米,河網密度0.8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河流為臨江河,從寶峰鎮華家寺至江津朱楊溪;流經境內九龍、隆順、龍安、龍洞橋、天堂等村,長15千米,流域面積13.9平方千米,平均流量6.35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臨江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低溫、陰雨、洪澇、冰雹、大風、雷暴、寒潮、連晴高溫和地質災害等;乾旱,主要發生在6—9月,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76年,乾旱55天(7月22日—9月14日),特別是8月氣溫高,日照強,降雨少,旱情嚴重,40%的稻田無水,受旱面積2000餘畝,晚稻因無水而不能栽秧。 

自然資源


臨江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炭、石英砂、條石、黃沙、白泡石、黏土礦、頁岩等,其中煤炭儲量0.21億噸,石英砂儲量1億噸,條石儲量1.2億噸,黃沙儲量0.8億噸,白沙石儲量0.7億噸,黏土礦儲量0.5億噸,頁岩儲量1.8億噸;已經開發的有煤礦,位於龍洞橋洪水溝,礦區面積5平方千米,地質儲量0.1億噸,可采量0.08億噸,年產量9萬噸。2011年,臨江鎮有耕地面積5.2萬畝,人均1.3畝。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臨江鎮總人口4014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2萬人,城鎮化率35.4%;另有流動人口8520人。總人口中,男性21060人,佔52.08%;性19087人,佔47.92%;14歲以下8647人,佔21.53%;15—64歲24894人,佔62.01%;65歲以上6606人,佔16.46%;以漢族為主,達40049人,佔99.76%;有苗、彝、土家等14個少數民族,共98人,佔0.24%。2011年,臨江鎮人口出生率5.00‰,人口死亡率6.36‰,人口自然增長率-1.3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20.7人。 
2017年末,臨江鎮常住人口為37449人。 
截至2018年末,臨江鎮戶籍人口為38978人。 

經濟


綜述

2006年,臨江鎮工業總產值為1.5億元,創利稅5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達4000萬元,全年實現招商引資3273萬元。2006年,臨江鎮農業經濟總收入達3.30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781元。
2011年,臨江鎮財政總收入1738.7萬元,比2010年增長25%,其中工商稅收206萬元,財政支出1738.7萬元,比2010年增長30%。2011年,臨江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540元。

農業

臨江鎮屬典型的農業鎮,是農業部確定的永川5個產糧大鎮之一,是重慶市百萬噸柑橘生產基地。2011年,臨江鎮農業總產值達到3.5億元,比2010年增長16%,農業增加值2.1億元,占生產總值的51.3%。臨江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臨江鎮生產糧食2.3萬噸,其中水稻1.1萬噸,小麥228噸。臨江鎮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等。蔬菜種植面積1.3萬畝,產量1.7萬噸,主要品種有蓮藕、蘿蔔、葉子菜,其中蓮藕2695噸,蘿蔔2450噸。臨江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臨江鎮生豬飼養量6.9萬頭,年末存欄2.2萬頭;羊飼養量0.4萬隻,年末存欄0.2萬隻;家禽飼養量553.7萬羽,上市家禽297.5萬羽。2011年,臨江鎮生產肉類6879.0噸,其中豬肉2353.8噸,羊肉43.1噸,禽蛋233.7噸;畜牧業總產值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2.5%。2011年,臨江鎮柑橘種植面積4000畝,產量3000噸,總產值900萬元,優質水果率達到60%。2011年,臨江鎮水果種植面積5000畝,產量4146噸,主要品種有柑橘、梨,其中柑橘3000噸,梨292噸。臨江鎮漁業以水塘養殖為主,魚塘養殖面積200公頃,產量3256噸。2011年,臨江鎮水產品總產量328.6萬噸,漁業總產值0.2億元。
臨江鎮
臨江鎮

工業

2011年,臨江鎮工業總產值為6.3億元,比2010年增長0.2%,工業增加值1.8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0.6%。2011年,臨江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0.1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3億元,比2010年增長7.2%;有煤炭、農副產品加工、皮革、鑄造等企業24家。 

商貿

2011年末,臨江鎮有商業網點3個,職工48人。臨江鎮境內臨江場鎮建有農貿市場3個,街道6條,商鋪210餘家;高灘場鎮建有農貿市場1個,街道2條,商鋪18家;普安場鎮建有農貿市場1個,街道2條,商鋪16家。2011年,臨江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到2.6億元,比2010年增長24.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32億元,比2010年增長18.0%。 

金融

2011年,臨江鎮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1.02億元,比2010年增長15.5%;年末有3家銀行和金融機構在境內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為1.94億元,比2010年增長153%;各項貸款餘額8350萬元,比2010年增長16.8%。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臨江鎮有幼兒園8個,在園幼兒1078人,專任教師27人;小學4所,在校生2042人,專任教師13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739人,專任教師14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臨江鎮主要學校有臨江初中。2011年,臨江鎮教育經費達536.7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456.9萬元。
臨江鎮
臨江鎮
 

科技

2011年末,臨江鎮有各類科技人才37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8人,經營管理人才15人,技能人才86人,農村實用人才236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臨江鎮有文化藝術團體3個,會員60個;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1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藏書3300冊;檔案室1個,建築面積30平方米;文化行業從業人員4人。臨江鎮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臨江河藝術團。2011年末,臨江鎮有塑膠運動場2個。2011年,臨江鎮基本實現村級籃球場全覆蓋;100%的城市社區和4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2011年末,臨江鎮有線電視用戶數為4000戶,入戶率達3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臨江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6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50張,專業衛生人員40人,其中執業醫師13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註冊護士15人。2011年,臨江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3萬人次,住院手術60台次,出院病人0.3萬人次。臨江鎮重點醫院有臨江中心衛生院,屬一級甲等醫院,有執業醫師13人。2011年,臨江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5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8萬人,參合率92.8%;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 

社會保障

2011年,臨江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964戶,人數1741人,支出216.8萬元,比2010年減少29.6%,月人均18元,比2010年減少29.6%;城市醫療救助3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9人次,共支出3.58萬元,比2010年增長40.1%;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96戶,人數1640人,支出191.5萬元,比2010年減少6.5%,月人均16.0元,比2010年減少6.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51人,支出22.6萬元,比2010年增長12%;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24人,支出64.5萬元,比2010年增長12%;農村醫療救助118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220人次,共支出89.8萬元,比2010年增長56.3%;農村臨時救濟232人次,支出8.7萬元,比2010年增長39.1%;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66人,安置義務兵、士官等1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14萬元,比2010年增長22.3%;社會福利費73.23萬元,比2010年增長0.39%;有社會福利單位1個,床位80張;有社區服務設施2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個。2011年末,臨江鎮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1300人,其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1300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3.3萬人,其中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3.3萬人。 

交通


2011年,臨江鎮客運總量為39.6萬人次,貨運總量16.4萬噸;有鐵路成渝線過境,日均有2列客車停靠,快車有K5611、5612次,日客運量85人次;有永川至江津、永川至柏林公路過境,其中永川至江津省道境內長11.5千米。2011年末,臨江鎮有縣鄉(鎮)級公路4條,總長26.3千米。

文化


地名由來

臨江鎮因駐地位於臨江河畔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