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法亭

希法亭

希法亭,魯道夫(Hilferding,Rudolf) 1877年8月10日生於維也納,1941年2月在巴黎逝世。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希法亭1877年8月10日生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一家保險公司的職員。中學畢業后,希法亭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並於1901年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他並沒有躋身醫學界,反而轉入了社會科學領域。在理論上他對研究政治經濟學很感興趣,尤其對金融資本有深入研究,在這方面花了大量時間。在實踐上他投身於當時的工人運動。

簡介


希法亭在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后當醫生,一直到1906年(但他在1915到1918年服軍役期間再度行醫)。不過他從中學時代起便對經濟問題發生濃厚的興趣,從1902年起,他就經常給《新時代》雜誌寫有關經濟問題的文章。1904年,他針對龐巴維克從奧地利的邊際效用說的觀點出發對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所作的批判,寫了一本書進行答辯,這本書被保羅·斯威齊評為“以馬克思主義觀點來對主觀價值理論所作的最好的批判”(見“參考書目”②)。在同一年,他跟麥克斯·阿德勒一道創辦了《馬克思研究》。1906年,他應邀到柏林德國社會民主黨(SPD)黨校講課,隨後任《前進報》的外籍編輯。1914年,他跟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翼一道反對軍事預算,隨後他任獨立社會民主黨(USPD)《自由》雜誌的編輯。1920年,在獲得普魯士的公民身份以後,他就在國家經濟委員會任職,並在1924至1933年任國會議員,擔任過兩屆政府的財政部長(1923年和1928—1929年)。納粹掌權后,他不得不流亡國外,並於1938年遷至巴黎。法國淪陷后,他遷往非佔領區,但終於被維希政府交給德國當局,死在蓋世太保手中。他的最有名的著作是《金融資本》這部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後階段”進行分析的主要論著以及後來寫的關於有組織的資本主義的作品。

參考書目


①維爾弗里德·哥特沙爾施:《魯道夫·希法亭學說中有關社會結構變化和政治行動的說法》,1962年德文版。
②魯道夫·希法亭:《龐巴維克對馬克思的批判》(1904),保羅·斯威齊編,1949年英文版。
③魯道夫·希法亭:《金融資本》(1910年首次發表),1981年英文版。
以上系當代西方專著《馬克思主義辭典》對希法亭的簡介。
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首領之一,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醫學博士,經濟學家。

人物生平


幼年

魯道夫· 希法亭於1877年8月10日生於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一家保險公司的職員。中學畢業后,希法亭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並於1901年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他並沒有躋身醫學界,反而轉入了社會科學領域。在理論上他對研究政治經濟學很感興趣,尤其對金融資本有深入研究,在這方面花了大量時間。在實踐上他投身於當時的工人運動。他轉向社會主義的時間比較早,15歲的時候,他就參加了當時的社會主義大學生協會。22歲那年,希法亭就開始用法文在《社會主義運動》雜誌上發表文章。1902年以後他加入了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后又參加了德國社會民主黨。
他最初成名是由於在考茨基主編的《新時代》上發表一些經濟學著作,特別是由於寫了《批評馬克思的帕·巴維克》一書。歐根-帕姆·巴維克是奧地利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是政治經濟學中的所謂"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1884、1886年他分別寫了《資本利息理論歷史和批判》、《卡爾·馬克思和他的理論的封閉》兩本書,攻擊馬克思以剩餘價值理論,力圖掩蓋資本主義矛盾。希法亭此時站在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立場上對他進行了批判,指出他沒有理解馬克思的價值理論。由於希法亭在理論上才華橫溢,頗有聲望,不久以後,"被認為是第二國際的權威理論家"。

二十世紀初

二十世紀初,第二國際內部圍繞總罷工問題出現了一場激烈的大爭辯。當時倍倍爾極力反對無政府工團主義的那種總罷工觀點,而希法亭既反對根本不允許訴諸於總罷工和暴力手段、又反對那種只把總罷工視為對工人進行啟發教育的策略手段的觀點。他認為總罷工是無產階級在統治階級中斷民主過程的時候應當採取的最後手段。
希法亭在理論上也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1904年,他和麥·阿德勒一起創辦了這一流派的喉舌《馬克思研究》。由於他在理論上的名望,1906年他被邀請到柏林擔任德國社會民主黨黨校的政治經濟學教授。由於普魯士當局禁止外國人授課,這一約請未能實現,希法亭擔任了《前進報》的外國(政治)編輯,他的教授位置由盧森堡接替。這時,他還以卡爾·埃米爾之筆名給維也納的《鬥爭》雜誌撰稿並準備他的經濟學著作。

1910年

1910年他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金融資本》出版了。由於本書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馬克思以後時期的世界經濟發展作一個全面的科學的分析,因而在當時的理論界被當作《資本論》的第四卷而受到歡迎,尤其是受到《剩餘價值理論》的編者考茨基的歡迎。1911年,讓·饒勒斯在眾議院的二次重要演說中,把此書稱為是"馬克思的一個門徒"的"一部論述資本和金融的第一流的著作"。列寧對這本著作作了下述評介:"雖然作者在貨幣論的問題上犯了錯誤,並且有某種把馬克思主義同機會主義調和起來的傾向,但是這本書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作了一個極有價值的理論分析"。列寧認為,到那時為止的一切關於帝國主義的一切談論、包括1912年秋的德國社會民主黨代表大會與第二國際巴塞爾特別大會的決議中所談的,"都沒有超出這兩位作者(希法亭、霍布森)所敘述的,確切些說,所總結的那些思想的範圍"。《金融資本》確實是希法亭的潛心之作。他曾經想打算改寫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來描述價值形態的新變化。在這本書中,他強調並深入分析了馬克思曾預言過但是沒有能夠詳細分析的現象,特別是以托拉斯和卡特爾為形式的壟斷現象。他按照辯證法的觀點,把資本區分為三個階段:高利貸資本、銀行資本、金融資本。他分析了金融資本的形成過程,並把它定義為"由銀行支配而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列寧在引用這一點時指出:"這個定義是不完全的,但是在希法亭的整個敘述中,……著重地指出了資本家壟斷組織的作用"。他第一個明確地指出了資本主義所有權與生產管理分離的現象,指出了經理和技術人員日益增強的重要性。他也明確概述了資本集中的新時代所產生的經濟和政治後果,並認為集中會導致階級分化,工業無產階級仍是搗毀資本主義世界的攻城槌。但是正如列寧在筆記中指出的,希法亭在貨幣理論上犯有錯誤。凶這表現在他不認為紙幣是黃金的符號,斷言紙幣和黃金價值不發生聯繫,貨幣在進入流通時是沒有價值的,在理論上允許發行不確定數量的紙幣。這種理論會給資產階級實行通貨膨脹,以便向勞動人民生活水平進攻提供辯護。另外他也忽視了"世界的瓜分"、"財政資本與寄生性的關係"及"帝國主義與機會主義的關係"。他雖然指出資本主義作為一種世界體系將因階級對立的激化而被消滅,但他一方面認為"積聚和集中在一些最大的資本集團手中的財產直接同沒有資本的廣大群眾相對立",另一方面又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將形成一個'總卡特爾',整個資本主義的生產由一個主管機構有意識地加以調整"。他這種理論上的機會主義傾向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觀點,以後又有進一步發展,而他在理論上的機會主義又導致了他實踐上的右傾。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結了婚,並且有了兩個孩子,但又同妻子分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戰爆發后,他一開始聲明反對投票贊成軍費開支,但以後採取了中派立場,同考茨基一起主張與社會帝國主義者保持統一。1915年他被徵人軍隊當了軍醫。 1917年4月,他同哈阿茲、考茨基一起組織了"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並於1918年到1922年主編黨的機關報《自由報》,在這其間也進行了反對德國共產黨的活動。1920年,他加入了德國籍。1922年獨立社會民主黨與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併,希法亭為這一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重新統一出了力,並成為黨的領袖之一。不久,他充任了"國家經濟委員會"成員。1922年4-5月,他作為德國專家之一出席了熱那亞會議。1923年8-10月(一說是4-10月),他在斯特萊斯曼內閣中任財政部長。同年,任政府的"社會化委員會"委員。1924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並一直重新當選直到希特勒上台為止。這一時期里,他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機關刊物《社會》雜誌的主編。

1927年5月

1927年5月,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基爾舉行大會,希法亭在大會的報告中系統地提出了有組織的資本主義論點。他提出,"我們目前正處在這樣的資本主義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資本主義純粹由盲目的市場規律所統治的自由競爭時代基本上被克服了,我們達到了資本主義對經濟的組織化","有組織的資本主義實際上意味著在原則上用有計劃生產的社會主義原則來代替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原則"。他因而認為黨的任務是,"把這個有資本家組織和領導的經濟轉變成一個由民主國家領導的經濟",其道路就是作為"社會主義先聲"的社會改革。希法亭的這套論點,為社會改良主義路線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1928年

1928年,社會民主黨在大選中取得了成功,希法亭在穆勒內閣中又擔任了財政部長。但是,一年後,由於大金融資本集團及其重要人物、國家銀行總裁沙赫特反對他的施政措施和方針,他不得不辭職。
同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希法亭在國際工運舞台上作為機會主義的重要人物也十分活躍。他分別參加了伯爾尼國際(1919年)、維也納國際(1921 年)、和社會主義工人國際(1923年)的成立大會,而且充當了維也納國際和工人國際的重要領袖。他積極反對加入第三國際,反對布爾什維主義。他在維也納大會上提出,武裝鬥爭在德國是行不通的,會造成混亂,給無產階級帶來嚴重損失,因而
"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堅決摒棄這種災難性的政策 "。在1924年工人國際成立的漢堡大會上,他公然認為"莫斯科共產主義"與法國軍國主義和德國反動派是同等貨色。以後他繼續參與了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的活動。對於希法亭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這些活動,列寧曾評價道,"既是獨立黨人又是考茨基的朋友的希法亭…既想在工人群眾中享有'左派'聲譽,又想在資產階級奴僕的國際中保存一席地位!"山他屬於那種"事實上是以自己的動搖、以自己的'孟什維主義'……來代替資產階級從工人內部、從社會黨內部影響無產階級"的 "機會主義的小資產階級分子",是"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策主要代表人之一"。
由於在希特勒奪取權力時,希法亭曾激烈反對,所以,希特勒上台後,社會民主黨就安排他移居國外。他先到丹麥,后移至瑞士,1933年7月開始在蘇黎世發行《社會主義雜誌》,還在捷克參加了流亡的社會黨的活動。在此期間,他以理查·凱倫的筆名繼續在《社會主義雜誌》、《鬥爭》和新的《前進報》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

1938年

1938年,他到了法國巴黎。在1940年,當法國在德國進攻下敗退時,他也跟著撤到了法國南部。由於他的捷克護照未經簽證,他又不願非法越過邊界,就留在了法國,並被指定居留在阿爾列斯。他在一家旅館里比較安靜地住了一些時候,還經常到市裡的圖書館去看書,並寫下了《歷史問題》一書,探討了暴力在歷史上的作用。此書在他死後出版。由於德國當局的再三緊急要求,維希政府援用停戰協定第19條,把希法亭引渡給了德國秘密警察。不久,他被轉到巴黎,受到拷打。 1941年2月10日被關進拉桑德監獄。9月17日《柏林快報》報道說,他已在監獄中自殺。但對他的真正死因,人們並不清楚,因而有種種猜測。只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是死於法西斯匪徒的魔爪之下的。

經濟學思想


希法亭的主要著作《金融資本論》,利用德國帝國主義的素材作為分析背景,目的是研究“資本主義最新階段”。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指出,該書“雖然作者在貨幣論的問題上犯了錯誤,並且有一種把馬克思主義同機會主義調和起來的傾向,但是這本書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作了一個極有價值的理論分析”。該書共有五篇,以獨自的理論體系分析了壟斷資本主義新階段。
• 第一篇《貨幣與信用》分析了流通信用和資本信用的區別。
• 第二篇《資本的動員、虛擬資本》分析了在股份有限公司組織的形式下,銀行利用動員來的資本,可以獲得一種屬於特殊經濟範疇的“創業者利 潤”。
• 第三篇《金融資本與自由競爭的限制》分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他的金融資本的概念是“實際上變成了工業資本的銀行資本,即貨幣形式的資 本”。
• 第四篇《金融資本與危機》分析了在金融資本支配下,作為資本的現實運動形式的危機,周期運動的結構變化,指出壟斷組織的卡特爾不能阻止危機的發生,也不能迴避其影響。
• 第五篇《金融資本的經濟政策》分析了金融資本對整個社會關係的影響。
希法亭由於受到當時新康德主義思潮的影響,不能徹底擺脫唯心主義,而過於偏重從流通過程出發,陷入了流通主義的方法論。他在研究金融資本時,不是首先從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經濟特徵即生產的集中和壟斷的產生開始,而是從貨幣和信用開始,把流通領域提到首位,認為交換具有決定的意義。他的危機理論放棄了馬克思對危機的根本原因的分析,只認為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均衡條件的暫時“混亂”,是由於價格形成中的混亂所引起的“不均衡”。
他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首先是流通手段,不需要和黃金聯繫,紙幣的“通用價值”是由“社會必要的流通價值”來規定,不需要馬克思價值形態理論中的迂迴道路。他主張純粹的紙幣本位制,由中央銀行壟斷髮行,就可以防止價值規律起作用。他認為這種中央銀行可以對整個社會生產進行調節,決定它們的生產數量,因此,價格決定也就成了純粹名義上的事情,其作用只不過是對卡特爾組織的資本 貴族和廣大勞動者之間進行總產品的分配而已。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按希法亭的理論,要對社會總生產過程以及其組成部分的流通過程、分配過程進行全面有意識的所謂“社會調節和管理”,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希法亭的理論,掩蓋了資本對勞動的控制,實質上是一種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