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4.1—1895.11.5)日本皇族,將領,伏見宮邦家親王第九子,孝明天皇養子,生於京都,曾赴普魯士留學,曾任中將近衛師團長,日本人一般稱之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或能久親王。乙未戰爭時攻台時過世,追贈陸軍大將。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生於京都,是伏見宮邦家第九子,孝明天皇之猶子。

簡介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生於京都,是伏見宮邦家第九子,仁孝天皇之猶子。
明治維新時,被幕府奧羽越列藩推舉為東武天皇,戊辰戰爭遭薩摩藩長州藩聯軍擊敗,被朝廷指為“朝敵”,後來被軟禁在京都,敕令削髮出家。
明治三年(1870年)獲特赦並還俗,赴普魯士軍校深造。返國後任大阪師團長,甲午戰爭首捷,升近衛師團中將攻台司令官。
台灣民主國成立后,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進攻台灣,展開為期數月的乙未戰爭。攻下台南后一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因感染瘧疾,於11月4日返抵東京后(橫須賀上陸),隔日病死於自宅(根據日本官方公文與電報)。日本人後來將親王神格化,在“終焉之地”興建台南神社,並將其“薨去”之日(10月28日)定為台灣神社的例祭日。明治28年(1895年)11月5日,宮內省告示第十四號發表《近衛師團長能久親王殿下薨去ノ儀》,公布親王之死訊,能久親王遺體則運至豐島岡墓地於11月11日舉行國葬。
台灣日據時期50年間,能久親王被神格化,台灣神社(現地址為圓山大飯店)更以能久親王為主祀的神祇。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紀念史跡,原先以台灣神社、台南神社、澳底征台紀念碑為主。1930年代后,官方甚至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台駐足之大小場所,俱興建紀念碑以為尊敬。

死亡之謎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銅像(北之丸公園)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銅像(北之丸公園)
據台灣文史研究者黃榮洛考證:北白川宮能久在新竹牛埔山即已中彈身亡。當時其弟伏見宮貞愛親王剛好率兵至台支援,日軍於是隱瞞北白川宮死訊,以其弟伏見宮作為替身南下。貞愛親王在彰化、虎尾、嘉義又迭遇險境終受重傷,日方為了保密,繼續將其以能久親王的身分在台南由擔架抬上船,讓台南目擊民眾以為能久親王重病回國。
後來日本在台官員在北白川宮死亡之地牛埔山立了御露營紀念碑,和別處的紀念碑不同,除了列上全銜外,背面有相當長的碑文,最後一句是:“下馬而顧望,必見江山之蒼涼”,紀念碑造型則如同墓地一般。
之後,包括北白川宮妃島津富子與長男竹田宮恆久王等人多次到牛埔山祭拜能久親王,日本皇太子裕仁親王(後來的昭和天皇)來台時,還特派侍從到新竹神社祭拜。從日本皇族對牛埔山紀念碑的重視,可見其中有特殊的地方。
但必須注意的是,當時各地都傳出能久親王死於該地起義軍之手,例如:新竹、苗栗、大甲、彰化、雲林、大林、義竹、鹽水、佳里、善化等地。

家庭情況


妻子

山內光子,后離婚
島津富子

諸子

第一王子:竹田宮恆久王(1882年 - 1919年)(母:女房申橋幸子)
第二王子:延久王(1885年 - 1886年)(母:女房岩浪稻子)
第三王子:北白川宮成久王(1887年 - 1923年)(母:妃富子)
第四王子:小松輝久(1888年 - 1970年)(母:女房岩浪稻子)
第五王子:二荒芳之(1889年 - 1909年)(母:申橋カネ)
第六王子:上野正雄(1890年 - 1965年)(母:前波榮)

諸女

第一王女:滿子女王(1885年 - 1975年、伯爵甘露寺受長夫人)(母:女房申橋幸子)
第二王女:貞子女王(1887年 - 1964年、伯爵有馬賴寧夫人)(母:女房岩浪稻子)
第三王女:武子女王(1890年 - 1977年、子爵保科正昭夫人)(母:女房申橋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