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勇龍
鳥臀目禽龍科動物
豪勇龍(屬名:Ouranosaurus),又名無畏龍,意為“勇敢蜥蜴”,是種奇特的禽龍類,生存於早白堊紀(早阿普第階),約1億1000萬年前的非洲。豪勇龍身長7米,重達4噸。在1966年,法國古生物學家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在尼日阿加德茲Gadoufaouna沉積層發現了兩個完整化石,屬於El Echkar組,並在1976年正式敘述、命名。
豪勇龍
拉丁文名: Ouranosaurus
恐龍體長: 7米長
恐龍體重: 3噸重
恐龍食物:植物
生存年代:白堊紀末
生存地點:西非的尼日
辨認要決: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長釘,帆從背部、臀部一直延伸到尾部。
豪勇龍
豪勇龍
脊椎
豪勇龍
當前還沒有發現前四節背椎,第五節背椎有32厘米長的神經棘,末端尖、略呈鉤狀。菲利普·塔丘特推測,這些神經棘生前可能支撐肌腱,肌腱連接頭部與頸部。第10到12節背椎的神經棘最長,約63厘米長。第17節背椎是最後一節背椎,神經棘后緣有溝。第一節薦椎的神經棘低矮、呈鉤狀。薦椎有六節,其神經棘較為低矮。前段尾椎的神經棘則較高,後段尾椎的神經棘則逐漸低矮。
豪勇龍的隆肉可能用來儲藏脂肪或水,以度過季節性、乾旱的氣候,如同駱駝。隆肉儲藏脂肪或水,也可能是為了長途遷徙,或者是強化前肢以為更節省的長程遷移。隆肉也可能有嚇阻作用,使得豪勇龍看起來比實際體型還大,威嚇競爭對手或掠食者。
頭顱骨
豪勇龍的頭顱骨長67厘米,頭部長而平坦。豪勇龍的口鼻部比近親禽龍的口鼻部還長。當它們活者時,口鼻部由角質鞘包覆者,喙狀嘴外形筆直。豪勇龍的下頜前方有短的前齒骨,也覆蓋者角質喙狀嘴。嘴部前方沒有牙齒,而是非常寬的角質喙狀嘴,如同鴨與鴨嘴獸。豪勇龍嘴部兩側的大群牙齒系,牙齒旁邊有一排替換用牙齒,是用來咀嚼植物;豪勇龍只有一排替換用牙齒,而其近親則有多排替換用牙齒。上頜、下頜的每邊約有22顆牙齒,總計約88顆牙齒。
豪勇龍的鼻孔大,且離口鼻部非常近。鼻孔的位置非常高。鼻孔到眼眶之間的兩側,有個不規則隆起;這兩個隆起部的作用未知,但可能作為社交或求偶功用。
豪勇龍的小型顳顬孔位在眼睛後方,而頭與下頜間肌肉較大,附著到下頜骨頭的冠狀突(coronid process)上。頭顱後段狹窄,無法提供足夠面積使下頜肌肉附著,而冠狀突提供下頜肌肉更大的附著面積,可形成更強壯的咬合力。另一較小的下頜降肌(Musculus depressor mandibulae,用來使下頜張開),位在頭顱骨後方,連接至寬而明顯的副枕突(Paroccipital process)。豪勇龍是草食性恐龍,可能使用其複雜齒系咀嚼植物。它們可能以樹葉、水果、種子等高營養價值植物為食。另一種看法是,根據其寬廣喙狀嘴,它們會以大量的低營養價值植物為食。豪勇龍生存於河流三角洲地區。
豪勇龍的每個手都有拇指尖爪,但與較早期的禽龍的拇指尖爪小。中間三個指骨寬廣,類似蹄狀,在生理結構上適合行走。為了支撐行走,禽龍的手腕大,且癒合在一起,以防止脫臼。最後一個指骨很長,被推斷是用來挑起如樹葉、樹枝等食物,或者是將可勾到高度內的樹枝降低高度。
豪勇龍的後肢大而結實,以支撐身體重量。禽龍的股骨比脛骨長;它們的腳掌小,有三個腳趾。從這可以導出一個結論,豪勇龍的後肢是用來支撐,而非奔跑用。
豪勇龍的口鼻部比近親禽龍的口鼻部還長;當它們活者時,口鼻部由角質鞘包覆者。豪勇龍的鼻孔大,且離口鼻部非常近。鼻孔到頭顱骨頂部之間,有個不規則隆起;這個隆起部的作用未知,但可能作為社交或求偶功用。
豪勇龍是草食性恐龍,嘴部前方沒有牙齒,而是喙狀嘴,如同鴨與鴨嘴獸。豪勇龍嘴部兩側的大群牙齒,是用來咀嚼植物。豪勇龍的下頜前方有前齒骨。
豪勇龍的顳顬孔位在眼睛後方,而頭與下頜間肌肉較大,附著到下頜骨頭的冠狀突(coronid process)上。冠狀突提供下頜肌肉更大的附著面積,可形成更強壯的咬合力。另一較小的下頜降肌(Depressor mandibulae),位在頭顱骨後方。
雖然豪勇龍與禽龍擁有某些相似處(例如尖狀拇指),豪勇龍並不置於禽龍科,禽龍科目前被認為是並系群。豪勇龍被置於鴨嘴龍超科,鴨嘴龍超科包含了真鴨嘴龍類與它們的近親。豪勇龍應是鴨嘴龍超科的早期特化支系。模式種是尼日豪勇龍(O. nigeri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