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粹中學

1989年創於長沙的民辦中學

培粹中學位於長沙市天心區上黎家坡43號,毗鄰步行街,不遠就是長郡中學,有個不錯的地理位置。培粹中學是教育界的富有盛名的民辦中學,辦學15年,有著強大的師資隊伍!

辦學條件


因為長郡中學與培粹中學簽署了長達10年的合同,這使培粹中學變得更加引人注目。
上世紀80年代末,全市的高中、高職學校只能容納68%~70%的初中畢業生,1/3的初中畢業生面臨失學。此時,該市教育界一批離退休老幹部、老教師毅然挺身而出,於1989年創建了長沙市最早的一所民辦高級中學——培粹實驗中學。學校師資力量以離退休老師為主體,老中青教師相結合;15年來,共培養3000多名學生,其中2800多人升入各級各類高等院校。15年中,學校五易校址,四度搬遷,越搬越強。是直屬長沙市教育局領導的民辦完全中學,曾先後被評為“湖南省社會力量辦學優秀學校”與“長沙市誠信辦學、依法辦學優秀學校”,被譽為“民辦學校的一面旗幟”。
培粹精神就是磨血育人的精神。而長郡的樸實沉毅與培粹中學的磨血育人精神的結合,使得培粹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長沙市培粹實驗中學坐落在長沙市天心區東瓜山二村,是1989年5月由長沙市一批離退休名老教師創辦起來的。他們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從小到大,滾動發展,使這所學校由開辦時的兩個班,發展到今天成為了一所具有一定規模、辦得紅紅火火的普通高級中學。辦學16年來,共有3100餘名高中畢業生從這裡走出校門,其中2800餘名升入了各級各類高等學校,28名學生光榮入黨,大多數在高等學校擔任了團委和學生會的主要幹部。培粹實驗中學因業績突出,被省、市教育行政部門與新聞媒體譽為“民辦學校的一面旗幟”、“基礎教育的一顆明珠”。近幾年來,全國及省、市級報刊發表報道培粹辦學業績與經驗的文章共90餘篇。1998、1999年該校連續被評為湖南省社會力量辦學優秀學校。2003年被評為長沙市“依法辦學、誠信辦學”的優秀民辦學校。2003年10月,《人民日報》新聞信息中心編印了一本《中國優秀民辦院校集萃》,湖南省4900多所民辦院校,僅有6所入編,培粹實驗中學名列六所院校之首。校長王志昆也因對人不息 基礎教育改革所做出的突出貢獻,被授予“長沙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校長”、“湖南省民辦教育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受到國家、省、市嘉獎60餘次。

辦學宗旨


立校為公 辦學為民
是什麼原因使培粹實驗中學獲得如此高的社會信譽呢?“有一種精神,在磨血育才;有一腔熱血,在譜寫辦學新篇;有一個大寫的人,把忠心掏給了黨的教育事業”。這是湖南《湘聲報》記者在採訪了董事長兼校長王志昆同志之後所做的詮釋。
上世紀80年代後期,長沙市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只有68-70%,30%左右的學生被關在高中校門之外。王志昆校長看到這些學生在社會上遊盪,他那顆敏感、善良、正直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他毅然決定與黃實君、周文傑、劉佑文、秦冰熙等一批老教師一起創辦湖南省會第一所民辦高級中學——培粹實驗中學。提出了“鞠躬盡瘁、奉獻愛心、為民造福、為國育才”的辦學宗旨。
為了貫徹落實這一辦學宗旨,他們堅持不以營利為目的。在董事會章程中明確規定,所有校產和資金,除按規定正常開支外,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不得私分一分錢。一旦停辦,所有財產全部交給國家,回歸社會。在不久前修改的章程中,又進一步強調,不管培粹的事業如何發展,也不管領導人員如何更替,學校的全部資產一律姓公不姓私,董事們及各位領導幹部均不得據為己有,連他們的子女也不得染指學校資產。每位董事都立下誓言,一一列印成書面文件呈交市教育局備查並向全體教職工宣讀,自覺接受監督。
他們堅持勤儉辦學的原則,把每一個銅板都用在刀刃上。他們緊縮開支,不亂花一分錢,更未拿一分錢裝進自己的口袋,把節省下來的錢集中用於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學校開辦時,一無資金,二無設備,三無校舍,四無場地,是靠借、靠租湊合起來的,連桌椅板凳、茶葉、開水都要從自己家裡搬去。就這樣,到今天已擁有可容納20多個教學班所需的各項教學、生活、文體設施。省市教育部門評價,培粹的辦學條件居於全市民辦中學的前列。
他們克己奉公。對自己廉潔自律,對學生、對社會卻慷慨解囊,極具愛心。學校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設立了扶貧獎學金,獎勵家境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王志昆校長還將自己1995年獲得的“華天教育獎金”1萬元與2002年獲得省政府獎教師6000元全部捐給學校做扶貧助學金,在培粹教師中傳為美談。領導的言傳身教,激發了老師們的拳拳愛心。學生有困難,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救災扶貧,他們慷慨解囊。僅1998年特大洪災中,就捐款捐物8萬多元。去年12月下旬,印度洋附近的國家和地區遭受地震與海嘯帶來的災難,培粹聞訊后,在元旦休假期間即組織全體師生員工在全市率先向災區人民捐款共2.5萬元,省會十幾家新聞媒體均進行了報道。
依法辦學 誠信辦學
為了真正落實立黨為公、辦學為民的宗旨,16年來,培粹人始終堅持依法辦學、誠信辦學的原則。考慮到家長的承受能力有限,他們堅持低標準收費。1989年開辦時,物價部門核定的收費標準是每人每期351元,而他們只收250元。近幾年來,物價部門又核定,中考成績在學校錄取分數線以下的擇校生,可一次性收取每生辦學費1萬元,但他們採取了按分數段減收的辦法,盡量照顧父母下崗的貧困學生。16年來,不管市場經濟如何變化,他們堅持低標準收費的原則始終未變,儘管民辦學校的一切開支都得由自己承擔,既無政府撥款,又無外部贊助或捐贈,但到現在,他們所收學雜費仍是就低不就高。有限的收入既要維護學校的正常運轉,又要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怎麼辦?王志昆校長與董事們毅然決定:一是教職工都只享有低工資、低報酬。人們評價說,是為了事業就到培粹來,如果為了錢財,就別去培粹,這話一點不假。
二是大倡廉潔之風。培粹的領導和教職工以廉潔著稱。學校規定,教職工在與家長交往和公款購買商品時,必須遵守“四不”原則,即:不受禮,不收紅包,不吃宴請,不拿回扣。有些家長為了感謝領導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誨之恩,千方百計送禮,小到茶葉、水果、名煙、名酒,大到高級衣料,甚至金項鏈,均被婉言謝絕。硬是當面推不掉的,他們就上交學校,再由學校出面退還家長。16年來,他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上大學的學生,沒有一個教師接受過學生家長的禮金或禮品,也沒有一個教師出席過學生家長的“謝師宴”。
現在,社會上流行購物拿回扣,或虛開發票,這在培粹也是沒有市場的。據不完全統計,僅近幾年來,教職工自覺上交的回扣和退還的禮品價值人民幣共6萬餘元。
培粹人的依法辦學、誠信辦學,還體現在他們自覺向國家納稅方面。1994年,當他們從報紙上看到稅務部門關於幹部、職工必須依法向國家交納工資等項所得稅後,未等政府下達文件,就主動按稅務部門規定的標準在每月發工資時,扣發應交稅收部分,由財務部門統一到銀行進帳。11年來,培粹中學不到100教職工,共向國家納稅24.37萬元。在當前社會上不少人想方設法避稅、偷稅漏稅的不良風氣下,培粹老師們自覺納稅的行動,正是他們愛國精神和法治觀念的表現。用王志昆校長的話說:是取之於社會,回歸於社會。並保持培粹上有一片藍天,下有一方凈土,人有一身正氣,以凈化育人園地。
有教無類 育人為本
出於種種原因,進入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一般入學成績偏低。面對這一現實,培粹人沒有退縮,沒有抱怨,更沒有灰心喪氣,而是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深深地紮根在他們的腦子裡。於是他們更加重視素質教育,堅持面向全體,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
校領導們明確表示,必須讓每個學生都成才,決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為此,16年來,他們始終堅持德育為首,質量第一,名師授業,從嚴治校的方針。要把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活,培養“四有”創新人才,作為辦學的主要目標。他們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既用現代教育思想教育學生,又強調用優秀的人文傳統與民族美德熏陶學生。
16年如一日,堅持“校中三校”、“德育三課”,還堅持每周學習兩條格言、一次國旗下的講話。培粹的青年黨校多次被評為全市教育系統的優秀青年黨校;培粹的家長學校多次被評為全市優秀家長學校。去年上期還由培粹中學從15年來公布的格言中精選了一百條,編寫出註釋與內容提要,以長沙市教育關心下一代協會的名義,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公開發行,向全市及外地中小學推廣,反響很好。
長期以來,培粹中學還堅持以“勿忘國恥,愛我中華”為核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並以20字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和學校制定的“愛國、誠信、艱苦、創新”的八字校訓與“敦品勵學、立志成才”的治學精神激勵學生。與此同時,根據生源實際,開展了“大面積轉化潛能學生”的課題研究,強調嚴愛結合,情理兼施,“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辦法,滋潤學生的心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從而形成培粹辦學育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