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元
清末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
銅元俗稱銅板,是清末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銅元是我國近代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銅元誕生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它是我國錢幣史上“機制幣”的開端。銅元中間無孔,系仿照香港銅輔幣鑄造而成,因此外觀與歷代的方孔銅錢不同。
銅元的誕生標誌著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產的新階段。
銅元的由來
大清銅幣當制錢十文
光緒二十三年(1897 年),江西道監察御史陳其璋奏請“仿造大小銅元,以補制錢之不足”。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銅元首次在廣東試鑄成功。銅元每枚重2錢,含銅95%、白鉛4%、錫1%。正面鑄“光緒元寶”四漢字和“寶廣”二滿字,周圍有“每百枚換一圓”的字樣。背面中央刻有一蟠龍紋飾,周圍有英文“廣東一仙”等字樣。這是最初的銅元。1904 年,銅元的外觀稍有變化:原來的“每百枚換一圓”的字樣改為“每枚當制錢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為“十文”。新銅元精秀、華美。於是,各省紛紛仿效。但各省所鑄的光緒元寶銅幣,其畫面上均置省名,字樣和花紋也有所變化。這時,“銅元開鑄已有十省,設局多至二十處”。據梁啟超所記各年份銅元鑄額為光緒30年1741167千枚、光緒31年4696920千枚、光緒32年1709384千枚、光緒33年2851200千枚、光緒34年1428000千枚。
民國銅元當二百文
中國共產黨領導開闢的蘇區根據地,曾先後製造和發行銅元多種,已成為難得的革命文物。
銅元在貨幣史上的地位
銅元的誕生,標誌著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產的新階段。銅元在我國發行流通前後不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它在我國貨幣的歷史的長河中,僅是十分短暫的一瞬間,但中國銅元見證了中國從封建社會演化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過程,是中國近代貨幣史和錢幣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銅元
大清銅幣
民國初期銅幣,指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七年(1918)發行的銅元。其種類有“開國紀念幣”、“共和紀念幣”及鑄有省名的民國銅元等。這一時期新式銅元與清末舊式銅元混合流通,使銅元的混亂程度進一步惡化。
中華民國十九年銅元
民國後期銅幣,指民國二十五年(1936)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發行的銅元。民國中期後幾年,各地軍閥逐步走向衰落,國民黨政府開始了統一幣制控制金融的進程。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主要發行紙幣,銅元輔幣逐漸被鎳幣所代替。發行的銅元主要有黨徽布圖分幣等。解放前夕,貴州、綏遠還發行了地方銅元,但只是曇花一現。至此,銅元走完了其短暫的歷程,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所謂銅元與一般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中國銅元主要流行於清末民初,鑄造流通了50多年。銅元的品種大約有1000餘種,由於離時間短,所以存世量極小,估計至少有幾萬枚以上。因此銅元在國內集藏品交易市場上價格長期低迷。
四川官局造光緒元寶當制錢二十
銅元的歷史不長,光緒二十三年(1897),江西道監察御史陳其璋奏請“仿造大小銅元,以補制錢之不足”。光緒二十六年(1900),廣東首次仿造香港輔幣製成銅元。這種銅元每枚重2錢,成色含銅95、鉛4、錫1。正面為“光緒元寶”漢字和“廣寶”滿字,周圍有“每百個換一圓”字樣。背面中央刻一蟠龍紋,周圍有英文“廣東一仙”。這種銅元的的試樣品存世量極其罕見,現價格高達25000/枚。這種銅元的流通幣里除背面英文字母錯版為“TEN CASH”,價格為10元,普通“廣寶”銅元僅值0.5—1元/枚。
清代銅元起初以“光緒元寶”為文,各省鑄幣並無統一標準,成色樣式均存在相當差異。鑄造銅元的材質根據各種銅質合金成分的不同能分出好多種。比較多的是紅銅與黃銅,以紅銅為多。清代銅元有各種面值,最常見的是十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
“大清銅幣”中心粵、淮二十文、“開國紀念幣”小寫二十文、吉林中花十文等都是常見面值里十分罕見的珍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還有一些小面值半文、一文、二文銅元,流通時間不長存世量也不是很多,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另有一些特殊面值的銅元存世量很少,也值得一藏。
光緒三十年(1904),“廣寶”銅元正面原來的“每百個換一圓”字樣改為“每枚當制錢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為“十文”。改鑄后的銅元精緻、秀美,在當時流通很廣,現存量還很多,錢幣交易市場里僅售0.5—1元/枚,背面英文字母錯版為“TEN CASH”,值10元/枚。
1904年鑄造的“光緒元寶”四川當三十文銅元是當年四川銅幣廠成立之時的試樣品,並未經流通使用,尚有紅銅和黃銅兩種類型,現已成為十分著名的銅元珍品。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鑄“大清銅幣”。這類錢幣分4種:1、當二十重四錢(其中背面有珠圈者錢幣市場市價為60元/枚,“20”後有點約為25元/枚,中央有星點約為10元/枚,普通的僅值0.5—1元/枚)。2、當十重二錢(中央有星點約為15元/枚,普通的僅值1—7元/枚)。3、當五重一錢(約便50元/枚)。4、當二重四分(約合60多元/枚)。這類銅幣成色為含紫銅96、白鉛0.1,在當時鑄造量很大,曾在民間廣為流通和使用。在錢幣交易市場里也常見有“大清銅幣”批量出售。
民國成立后,銅元仍繼續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為兩面叉的國旗圖案,並有“開國紀念幣”或“中華民國銅幣”字樣。在錢幣交易市場里,一些普通的“開國紀念幣”僅人民幣數角或數元,一些存世量較少的可值數十元、數百元左右。其中罕“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徐世昌像十文銅元”等幣的市價均在200萬元—350萬元之間。還有河南曾在民國二十年鑄有一種五百文的大銅元也非常稀罕。
該幣正面圖案中央為兩面交叉的國旗,上方為“中華民國”4字,下面為記值:500CASH;背面圖案為稻穗組成的嘉禾紋,中央豎寫“五百文”3字。該幣為面值最大的了,現存世量極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該幣的市場價已接近人民幣5000餘元了。20世紀30年代后銅元逐步被紙制角分票和鎳質硬幣所取代。
當年的銅元是採用鋼模鑄造,開模是採用手工雕刻模具,一般一副鋼模最多只能鑄造銅元2萬枚左右,每個雕刻鋼模的模具上必然上會有許多細小的差異,這為我們今天收藏和研究銅元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錢幣交易市場里一枚普通“廣寶”銅元通常僅值0.5-1元,但如果能收集到30枚同一品種卻不同版別的普通銅元,這些銅元合在一起的身價就可在高端市場高達幾十萬元以上。
銅元多以紅銅為材質,大小規範,製作精美,頗具收藏和欣賞價值。研究銅元的人還不是很多,銅元中的一些稀有版別鮮為人知,如果仔細鑒別,會發現不少珍稀品種。另外由於價格低廉,普通銅元的偽品也很少,也減少了買入贗品的風險。收藏銅元時特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注意品相外觀。品相是藏品的生命,銅元也一樣。由於銅元是機器壓制的,圖案細微精緻,但線條比較淺,很容易磨損,特別是凸出的部分更是容易磨損,很難找到完美無損的。因此銅元品相的好壞,首先要看文字花紋是否清晰、表面平整光潔、邊緣無明顯磨損等。其次銅元最忌有銹,因為銅元的歷史並不是很長,與古銅錢有銅綠的值錢是不同的,銅元有銹會遮蓋銅元的細微部分,收藏價值大打折扣,也影響觀賞。品相好的銅元值得收藏,即使是普通品種,收藏價值也較高。
二是看面值。清代銅元里各種面值甚多,銅元中當十銅元最常見,其餘面值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五百文銅元都值得收藏。宣統年間鑄“大清銅幣”二十文、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開國紀念幣”小寫二十文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河南省造中華民國雙旗五百文大銅元為銅元面值最大者,亦相當稀罕。但也有一些例外的,如民國時四川軍政府鑄造的“四川銅幣”當二十、當五十、當百者卻屬常見品種。
三是注意版別。銅元的版別眾多,清代末期,整個民國期間,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類銅元外,日偽政權也發行過部分銅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則流通著根據地自行鑄造的銅幣。每個種類都可細分出許多種版別,其中有些版別非常稀少,市場上很難見到,銅元中還有許多錯版,如英文倒置、滿文錯寫、面背錯配、陰陽幣等,雖然數量不多,但還是可以碰上,因此收藏時應特別留意,說不定一枚看似平常的銅元,就是難得的錯版品。
偽造銅銹的方法簡單來說有七種:
第一,用漆和顏料拌:和后塗在偽幣上,一年半載后干硬了,幾乎像真銹一樣;
第二,用松香或膠水拌以顏料,塗在偽錢幣,於硬后看上去也和真銹一樣,但牢度色澤稍差;
第三,用普通銅錢的真銹粘在偽造的銅幣上,銹是真的,錢幣是假的;
第四,把偽幣置於土中或潮濕環境中,過兩、三年後,偽錢即生出真銹;
第五,把偽錢浸人醋酸中,加入硫酸銅,偽幣上會長出鮮明結晶狀的綠銹;
第六,把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較短時期脅會生鏽;
第七、用細銅屑未,與硝酸、預料拌和,塗在偽幣上,能長出比較牢固的銅銹。
識別這些偽銹的方法是:
第一,紅銹和水銀銹是不能用藥浸、土埋法取得的;如:用顏料和漆、膠水等混合后塗上,時間一長。假銹即會脫落。
第二,用偽幣浸入硫酸或醋酸中,域埋入上中長出的釩銹,一般都在表面,沒有深入銅質內部,“而且長出的綠銹要粗)松、脆,容易脫落,不能發生硬綠,用手指撳、壓,真銹和假銹即易區別,偽錢的銹鬆脆易脫落,真錢的銹手摜很難弄得動。
第三,用膠水調以顏料做成的偽銹,經本起開水泡煮和鹼水洗刷,只要在開水中泡煮或用鹼水洗刷,假銹便會全部脫落。
第四,用松香調以顏料做成的偽銹,雖然表面看來與真銹難以區別,但假使用手摩擦或熱水浸泡后,銹上如有松香氣味,即為偽銹。
第五,用漆加顏料做成的偽銹,經過一年半載后比較堅硬,類似於真幣長出的硬綠銹,但是這種偽銹色澤不像天然長成的銹那樣自然,長久以後容易剝落。總之,真銹是長年累月自然長成,銹質入骨,堅硬牢涸,經久不變、人的手指難以刮動。“而假銹較粗、疏、松、脆。容易刮動或脫落,有的雖看來堅硬,,但經沸水煮或鹼水洗刷,,亦會全部剝落。明清以來的銅幣由於時代近,往往不主銹,就只能根據形制、文字來分辨了。
辨色也是辨別偽錢的一法。有的古錢無銹,傳用日久后。表面上生成一種堅硬的黑褐色或古銅色,稱為“傳世古”。
偽幣新鑄,當然無傳世古,作偽者把偽幣經火鍛燒或放入鹽酸、醋酸中浸泡,取出后再裹入帶內不斷摩擦,做成偽傳世古的。但真的傳世古堅牢,難以刮除,錢幣流傳愈久,色澤愈深,越是堅牢,極薄的一層,用水煮洗刮都很難去掉。假的傳世古比較輕浮,色澤不牢,有的是用偽錢放在煤煙上熏黑后,再上蠟打光的。這種偽造的傳世古用開水泡煮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
銅市本身的顏色也值得注意。明中葉前一般以青銅鑄錢,市色青綠,有的泛紅,稱為水紅銅。明代後期以後用黃銅鑄錢,銅色淺黃而帶光澤。清代新疆、福建等少數地區的咸豐錢用紅銅鑄造,銅色紫紅。如發現宋代以前淺黃髮光的黃銅錢,大概就是偽幣了,當然宋代以前有時個別貨幣由於冶鑄技術不精而雜人其他金屬較多,有的幣面也有呈黃銅顏色,如五代南唐的“唐國通寶”、“大唐通寶”以及“開元通寶”大錢也帶有黃銅色澤的,但其成分與銅鋅合金的黃銅不同。清代的年號錢型式較統一,偽幣極少,均用黃銅“鑄造,但個別特殊貨幣也有比較珍貴的,如發現清代年號錢用青銅鑄造,呈暗褐青綠色,則亦可以認為大致是偽幣了。
辨聲亦為鑒定偽錢之一法真的古幣傳世已久,冶鑄時的火氣已消失,敲擊時聲音無轉音,而新鑄出的錢雖然偽用了古代的年號,但敲擊時必有轉音。一、用嵌補法,打制拼合法等方法以手不製造的偽幣,由於偽幣不是整塊金屬,而是拼合而成的,有的用兩種不同性質的金屬拼合而成的,幣內有損傷,所以只要將其輕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屬敲擊,會發出破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