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槍烏賊

中國槍烏賊

中國槍烏賊(學名:Loligochinensis),中國大陸稱作中國槍烏賊,台灣稱作台灣鎖管,是管魷目鎖管科鎖管屬的一種。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台灣,澎湖群島和閩南海域是主要漁場。

簡介


中國槍烏賊
中國槍烏賊
中國槍烏賊(地方名本港魷魚、中國魷魚、台灣鎖管、拖魷魚、長筒魷)是世界槍烏賊科中最重要的經濟種,約佔世界槍烏賊科總產量的60%。泰國中國槍烏賊的年產量約為4萬噸;菲律賓次之,約為2萬噸;中國居第三位,約為1.5萬噸;再以下為越南,約為1萬噸;印度尼西亞為6000噸。中國槍烏賊的捕撈業在海洋漁業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中國槍烏賊除少量鮮銷外,主要晒成魷魚乾遠銷,成干率約為10%~12%。中國槍烏賊肉肉甜細嫩,質地極佳,在國內外海味品市場上列為一級優質品。

地理分佈


中國槍烏賊主要分佈在南海泰國灣馬來群島、澳大利亞昆士蘭海域。中國槍烏賊的分佈北界,約在25°N附近,分佈東界約處於中國台灣島的北端,即一般不越過台灣海峽

形態特徵


胴部圓錐形,後部削直,胴部狹長,胴長約為胴寬的7倍;體表具大小相間的近圓形色素斑,均屬小型。肉鰭甚長,約為胴長的三分之二,中部較圓,前部和後部較平直,兩鰭相接略呈縱菱形。無柄腕長度有所差異,腕式一般為3〉4〉2〉1,吸盤2行,各腕吸盤以第2、第3對腕上者較大,吸盤角質環具尖齒8、9個,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從頂端向後約佔全腕三分之一處的吸盤特化為2行尖形突起;觸腕穗吸盤4行,中間2行大,邊緣、頂部和基部者小,大吸盤角質環具大小相間尖齒,一般是大1小2,也有大1小1,大1小3和大1小4的情況,相間的性質比較整齊。內殼角質,披針葉形,後部略尖,中軸粗壯,邊肋細弱,葉脈細密。在直腸兩側,各具一個紡錘形的發光器。己知成體的最大胴長為470毫米。

生物學特性


1.繁殖

中國槍烏賊
中國槍烏賊
中國槍烏賊一年性成熟,因繁殖季節不同,種內一般分為春生群、夏生群和秋生群。在中國廣東近海,以夏生群的群體最大,產卵期也較長。春分以後,暖流水勢逐漸增大,在深水區越冬的個體集群游向淺海繁殖,特別是立夏以後,暖流水勢迅速增強,水溫升高加快,會出現更大的群體繁殖活動。繁殖群體的性比,因時間、空間不同而有所變化,從中國台灣淺灘調查的情況看,雄性略多於雌性。
中國槍烏賊的卵子分批成熟,分批產出。產卵大都在交配后一個月左右開始,產卵期延續較長,通常有兩個產卵高峰,在產卵期中國槍烏賊仍有交配行為。卵子略呈卵形,為白色膠膜包被,長徑約6毫米~7毫米,包在棒狀的膠質卵鞘中,卵鞘長200毫米~250毫米,每一個卵鞘中包卵160個~200個。產出的卵鞘一般20多束附著在一起,成片地鋪於海底,呈雲朵狀,俗稱“卵雲”。中國槍烏賊繁殖后不久,雄雌親體即相繼死去,角質殼堆積在海底,成為中國槍烏賊“墓場”的明顯標誌。

2.發育

中國槍烏賊卵子在卵鞘中孵化,近似球形,卵徑為1毫米×1.2毫米,隨著卵子不斷吸水,以後卵徑增至6.8毫米×5.4毫米,略呈卵形,沉性,透明無色,卵膜薄。約經過10個小時后便開始分割、孵化。富有卵黃的卵子在卵膜和卵鞘的保護下,孵化率甚高,一般可達70%~80%,甚至更高。稚仔在孵化前,常以胴部後端觸及卵膜。卵膜破裂后,卵鞘膜接著破裂,胴部後端先從卵膜出來。中國槍烏賊卵子孵化大都在夜間,特別以下半夜至清晨為多。水溫對卵子孵化的時間有明顯影響。
初孵化的稚仔胴長約為3毫米~4毫米,孵化后68小時稚仔的內部器官已較完整。中國槍烏賊稚仔孵出不久,即具備了噴水推進能力,在水中活動自如,並已有了以腕捕食的能力。中國槍烏賊稚仔白天比較安靜,甚至靜伏水底,有趨光性,但畏強光,其在強光照射下,則移居背光處,受到刺激后噴墨。在自然海域,孵出不久的稚仔和幼槍烏賊多棲息於10餘米深的水層中,並集中於島邊岩礁附近。

3.生長

中國槍烏賊由稚仔至幼年前期,生長速度較慢,一個月胴長約增長20毫米左右,長為25毫米~50毫米。幼年後期生長速度較快,一個月胴長增長25毫米~59毫米,長為130毫米~170毫米。在水溫較高和餌料充足的環境下,生長加快,孵化后5個月,胴長達300毫米左右,每個月胴長平均增長約60毫米。

4.攝食

中國槍烏賊稚仔和幼年期階段捕食端足類、糠蝦等小型甲殼類。至成體階段主要捕食藍圓魚參、沙丁魚、磷蝦、鷹爪蝦毛蝦等,也兼捕食海鰻、狗母魚、蝦蛄、梭子蟹等。中國槍烏賊生長階段中,攝食強度高,胃含物豐富。在生殖階段中,攝食強度低,特別是繁殖盛期中的空胃率頗高,有時可達50%左右。中國槍烏賊同類相殘的習性明顯,在胃含物中常可發現同種的斷腕和殘體。

與環境條件的關係


水溫

中國槍烏賊喜暖水,適溫高,繁殖時集群出現於高溫月份,高產與高溫密切相關。中國廣東南澎島漁場7月份~8月份的漁獲平均值最高,當時的底層水溫範圍分別為20.95℃~21.40℃和21.85℃~24.01℃。但不同的繁殖群適溫有所差別,如春生群的產卵場表層水溫為22℃~26℃,秋生群的產卵場表層水溫為25℃~28℃。

鹽度

中國槍烏賊明顯地適應高鹽水,一般生活階段對鹽度的要求為32~34.6,產卵時對鹽度的要求為33.5~34.5。中國廣東南澎島漁場平均漁獲值最高的7月~8月,其底層鹽度分別為34.57~34.61和34.37~34.53。當江河徑流量增大,表層低鹽水系增強,中國槍烏賊群體多潛居底層,群體也略為稀疏。

水深

中國槍烏賊來到漁場時相當於由深水游到淺水,而離開漁場時相當於由淺水游入深水。自然條件下在5米~80米的水深處均有中國槍烏賊群體分佈。外海水系強時,中國槍烏賊棲居較淺,約20米~30米,俗稱“行內洋”;沿岸水系強時,棲居較深,約40米~50米,俗稱“行外洋”。中國槍烏賊不僅在不同漁場的活動水深有些差別,而且隨著獵食和避敵,中國槍烏賊在局部漁場分佈的水深範圍常有變動。在澳洲昆士蘭海域,中國槍烏賊的釣獲水深可達300米。

底質

中國槍烏賊棲居場的底質多為岩礁、粗砂、石礫等硬底質,海底地形也多凹凸不平。在礁石周圍的岩縫間,海藻生長繁茂,中國槍烏賊產卵場則常位於岩礁中間的一片平坦的硬砂地,或在大塊礁石的邊緣。

“東南又西北,魷魚在內角”是福建漁諺。說的是東南風有增溫和驅送魷魚進入淺水繁殖的雙重作用,如果接著刮西北風,阻止了魷群的前進,使魷群向內角靠攏,則漁場偏內。

福建還有一句關於魷群的漁諺是“春水南流,魷魚上礁”。說的是此時流、浪較大,使魷群轉移到島嶼或礁石的背風區域。

赤潮

由於雙鞭藻密集繁殖,或其他浮游生物富集生長而形成的赤潮,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氣或分解毒素,使魷群分散外移或沉底。

漁場與洄遊中國槍烏賊的主要漁場有六個


1.中國廣西、廣東、台灣西南部和福建南部近海漁場:包括北部灣北部漁場主要在春、秋季捕撈;海南島周圍漁場、南澎島漁場、澎湖群島漁場和閩南漁場,主要在夏、秋季捕撈。
2.北部灣南部漁場:主要在秋季捕撈。
3.泰國灣漁場:主要由拖網捕撈,漁期兩年。
4.菲律賓群島中部漁場:包括米沙鄢海沿海、薩馬海、保和海峽、吉馬拉斯海峽、薩蘭加灣等島嶼之間的淺海漁場,可以周年捕撈或春、夏、秋季捕撈。
5.阿拉弗拉海漁場:為新開發的漁場。
6.澳大利亞東部昆士蘭漁場:為新開發的漁場。

經濟利用


常用底拖網、釣漁具捕撈。肉肥,味美鮮嫩,可鮮食。加工成的干品稱魷魚乾,為名貴海產食品。《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規定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可捕標準以達到性成熟為原則。赴日本海公海和北太平洋公海專項釣捕,需報農業部批准,領取專項(特許)捕撈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