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漏

古代計時工具之一

蓮花漏,古代計時器的一種。唐朝詩人唐彥謙有《敘別》詩云:“譙樓夜促蓮花漏,樹陰搖月蛟螭走。”宋仁宗朝有燕肅造蓮花漏,在很多州使用。蓮花漏就是浮漏,有兩個供水壺叫做上匱和下匱。向箭壺供水的下匱旁邊有一個溢水口,依次連接著銅製的節水小筒、竹注筒和減水盎,再用兩根叫“渴烏”的細管,利用虹吸原理,把放水壺中的水,逐步放到受水壺中,使受水壺中水平面高度保持恆定。相等時間內受水壺的水流速度恆定,據以測定時間。蓮花漏實物已不存在。東林寺晉僧慧安,在廬山的蓮花漏計時。於泉水上立十二葉芙蓉,因波水轉,分定十二時。

歷史


在鐘錶未出現之前,中國用漏刻計時。至宋代時仍使用唐朝的浮箭漏刻計時器。由於浮箭漏刻計時器的誤差較大,計時也不準確。天聖八年(1030年),龍圖閣侍制燕肅向宋仁宗呈上了蓮花漏的製作方法。他在舊漏刻的基礎上創製了新的漏刻,而且試驗成功。燕肅蓮花漏的箭壺上有一塊銅製荷葉,葉中支一片蓮花。而上端飾有蓮蓬的刻箭從蓮花心中穿出,因此得名蓮花漏。燕肅在朝廷接納採用蓮花漏后,他每到一處做官,便把蓮花漏的製作和使用方法刻在石碑上以方便人民使用。另外,他又著有《蓮花漏法》一卷詳細記錄漏刻的運作。其後朝廷下令司天台考於鐘鼓樓下,讓“州郡試用(蓮花漏),以候昏曉”。景祐三年(1036年),由於燕肅的刻漏製作簡單、計時準確且設計精巧,宋仁宗頒行全國使用蓮花漏。官員夏竦也為蓮花漏作銘,稱其“秒忽無差”。而蘇軾《徐州蓮花漏銘並序》中亦言:“故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燕公肅,以創物之智聞於天下,作蓮花漏,世服其精。凡公所臨必為之,今州郡往往而在,雖然巧者,莫敢損益。”讚揚燕肅的功勞。

結構


蓮花漏有兩個供水壺叫做上匱和下匱。向箭壺供水的下匱旁邊有一個溢水口,依次連接著銅製的節水小筒、竹注筒和減水盎。

操作


蓮花漏採用溢流法。其上匱流到下匱的水流量略大於下匱流入箭壺的水流量,使到下匱的水位不斷增加。當水位升到溢水口時,多餘的水就會從溢水口順著節水小筒、竹注筒流到減水盎中。下匱中水所處的狀態叫做漫流狀態,它能夠有效地保證下匱水位的穩定性,從而提高計時的精確度。在宋代以來,如此穩定水位的方式是一次科技上的突破。

優點


北宋吳處厚青箱雜記》中記載,蓮花漏與昔日的漏壺相比有三個優點。一來,它創造出漫流系統,使多餘的水從漏壺上部的小孔中流出以保持水位持續穩定,並消除了因水位變化所造成的誤差。二來,蓮花漏造刻度不同的四十八支浮箭會根據不同地區的晝夜長短,使測定的時間更為準確。還有,它是第一部刻有蓮花的箭插入裝在壺上蓮心的漏刻。浮箭因為水的浮力而穿過蓮心且沿直線上浮,不致搖擺。計時的精確度會因此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