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盧龍縣中學

河北省盧龍縣中學

河北省盧龍縣中學,是有著百年悠久歷史的冀東名校。學校始建於1902年,時稱“永平府中學堂”。著名的白眉初教授曾在這裡執教。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李大釗先生曾在這裡度過不平凡的中學時代(1905年—1907年)。原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院長李書田為本校1918屆畢業生。1986年,學校被確定為省級重點中學,2004年,學校被認定為省級示範性高中。

學校建設


學校規模

學校佔地113畝,現有教學樓2座【思源樓,懷遠樓】,科技樓1座,圖書館1座,學生餐廳兼禮堂2座,教師食堂1座,男女生宿舍樓各1座,校舍總面積4萬平方米。現有65個教學班, 4000餘名學生, 328名教職工,其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105人,中級職稱142人,研究生學歷13人。

位置


地理位置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盧龍鎮文化路1號。

郵政編碼

066400

獲得榮譽


2002-2007
河北省盧龍縣中學
河北省盧龍縣中學
2002年被秦皇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容環境五星級單位”;
2003年11月,被河北省教育廳命名為“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學校;
2004年1月被秦皇島市教育局評為“電化教育先進單位”;
2005年9月被秦皇島市總工會命名為“先進教工之家”;
2006年2月被秦皇島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單位”;
2007年3月被河北省招生委員會評為“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優秀考點”;
2007-今
2008年1月被秦皇島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標兵”;
2008年4月被秦皇島市教育局評為“教學管理先進學校”;
2008年6月被秦皇島市教育局評為“秦皇島市學校衛生工作先進單位”;
2009年1月被河北省公安廳命名為“企業事業內部治安防範工作先進單位”;
2009年2月被中共秦皇島市委宣傳部、秦皇島市教育局命名為“德育工作先進學校”;
2009年4月被秦皇島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平安建設示範學校”;
2009年4月被秦皇島市招生考試委員會和教育局命名為“招生考試先進單位”;
2009年12月被秦皇島市教育局命名為“電子檔案工作先進單位”;
2010年3月被秦皇島市教育局命名為“電化教育先進單位”;
2010年4月被秦皇島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命名為“市食品安全示範學校”;
2010年5月被秦皇島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平安建設示範學校”;
2010年5月被秦皇島市教育局命名為“市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
2010年9月被秦皇島市教育局、人力資源和社會勞動保障局、教育工委命名為“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歷史沿革


1902-1948
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新政”。1902年(清光緒28年)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后,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奏請 光緒帝頒發《直隸中學堂暫行章程》,通令各州府將書院改為學堂。同年10月,直隸永平府知府治所盧龍縣城內的“敬勝書院”改為“永平府中學堂”,由府學教官(即學官)範文號任監督,負責監察學堂一切事務。
“永平府中學堂”是永平府面向所屬七州縣(灤州、盧龍、昌黎、遷安撫寧、臨榆、樂亭)招生最早的一所中學校,學制五年。初期配校監督一人,堂長一人,庶務主任一人,教習若干人,還有堂役。所授課程分為中西兩學。“中學”四科:經學、文學、史學、政治學;“西學”有:英文、算學、地學、外國史、格致學、外國淺近政治學和體操。當時科舉制度尚未廢止,世人仍以學堂為造就舉子之途,故教授內容仍以“中學”為重。教科書雖由朝廷學部統一規定,但實際多為自定。學堂嚴格聘用教師。中文教員多為舉人,亦有貢生;西文教員多為大學堂畢業生。學堂也曾延聘社會賢達任教。
1903年,學堂聘請曾在永平府“敬勝書院”研習學問的白眉初先生為史地課教員。先生任教兩年後入天津北洋師範學堂史地科深造,190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取得清政府“舉人”的功名。他先後在“直隸省清苑中學”、“天津直隸女師”任教,後來受聘北師大地理系主任、教授兼中國地學會編輯部部長。他不但是著名學者,也是知名的愛國者和民主人士。他在天津讀書時結識了李大釗,與之建立了深厚友誼。他盛讚李大釗:“守常文思如泉,氣魄如虹,有筆掃千軍之力,經天緯地之才。”李大釗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后,先生出面出錢料理了後事,並送“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輓聯。先生在天津女師任國文、地理教師兼十學級班主任,曾教過後來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鄧穎超同志,並與之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建校伊始,校舍有三所,分作講堂、監督室、教習室、賬房、伙房和學生宿舍。經費開支從府署隨用隨領,實報實銷,監督和教習等人員的薪金以及學生的書籍紙筆、伙食、操衣等項均系官費。
1902年,永平府中學堂開始招生五十多人。1905年招考第二屆學生。李大釗(在校名李耆年,后入天津法政專門學校易名為李大釗)即為此屆學生。
自1906年保定“畿輔學堂”改為高等學堂之後,“永平府中學堂”每屆畢業生大都升入保定高等學堂深造。1907年李大釗因立志研究政治,故未及畢業就於同年夏離校,改入“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就學。
李大釗在永平府中學堂就學雖然只有兩年時間,但卻成了歷屆學子的光輝楷模,這兩年也成了他一生偉大追求的奠基。他“生性簡易,聰爽絕倫。”入學后,他愈加勤奮讀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他胸懷大志,“自束髮受書,即矢志努力於民族的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李大釗《獄中自述》)他的同學韓湘亭回憶說,大釗“授課之餘,好讀康梁文字,手把一編,日無暇息”。在潛心研習,獨立思考之餘,李大釗還尋覓知音同道,共同研究學識,評議時政,探索救國良策。他入學不久,就結識了愛國青年蔣衛平(在校名為蔣鳳鳴)。蔣少有大志,十分仰慕戊戌志士譚嗣同,自號“慕譚”以自勉。他1905年從“永平府師範學堂”轉入“永平府中學堂”,與大釗同班,二人經常漫遊青龍河,縱讀國事,暢敘抱負。後來大釗“感於國勢陵夷,慨然起研究政治,以期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思想”(李大釗《獄中自述》)決心從研究政治入手,尋求民族解放的道路,離校考入“天津法政專門學校”。蔣衛平為從武救國,也改投“保定速戰陸軍學堂”。肄業后輾轉東北從事民主活動,成為東北同盟會骨幹。1910年為捍衛祖國領土主權被沙俄殺害於黑龍江江畔。郭蛟(號友三),比大釗晚些時候入永平府中學堂。他受革命黨人影響,在學堂內反對帝制,力倡共和,號召學友投筆從戎,一時引起強烈反響。但因惡勢力猖狂,他被迫離校。1919年他投身於“五四”愛國運動,成為群眾領袖,在赴京請願時,為保護天津戰友被軍警打傷至疾而犧牲。天津各界隆重集會追悼他。在追悼會上,鄧穎超同志(時名鄧文淑)發表演說,號召大家繼承郭君之志,同反動政府作鬥爭。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從此“學堂”改為“學校”,負責人改“監督”為“校長”。1914年取消府制,中學改為省立,“永平府中學堂”遂改為“直隸省立第四中學校”,而原府屬州縣的學生仍來此報考。永平府中學堂首屆校友、北洋大學堂畢業生費蔭棠和張延銳二位先生相繼任校長。在此期間,招生人數逐漸增加,於是購建民有地基房產,添置校舍百餘間,主要建築有講堂、禮堂、養病室和師生宿舍等。在校學生共五個班,112人。是年改為秋季始業,修業需滿四年,學業尚無初高中之分。
1922年冬,石占元任校長。適逢直奉戰亂,校舍屢遭摧殘,損失嚴重。且盧龍城環山帶水,山路逶迤崎嶇,遠地學生上學困難。加之京奉鐵路通車,學生多到鐵路沿線中學就讀。故經上級指示,石占元校長就在灤州唐山鎮(今唐山市)設直隸四中分校。1928年秋,曹純一任校長。時逢北伐戰爭,白崇禧部隊進駐盧龍縣城,學校亦被占作兵營,唐山分校也因軍隊占駐無法上課。不久唐山分校駐軍撤離,便於當年將大部分師生並往唐山,而盧龍仍有部分師生留守。
至此,學校已有二十五、六年的歷史。在此期間,學校在全國革命形勢的影響下,曾爆發過兩次大規模的愛國反帝學生運動。1913年9月,日本人在昌黎殺死五名中國鐵路警察,激起了昌黎人民的義憤。學校學生為聲援昌黎人民的正義鬥爭,舉行了長達十五天的罷課、遊行和演講活動,以聲討日本侵略者的暴行。1919年北京爆發了“五四”愛國學生運動,直隸四中串聯盧龍師範講習所和高小學生在鼓樓前召開大會聲援北京學生,會後還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這種愛國傳統傳承了百年,成為河北省盧龍縣中學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1931年(民國20年),民國政府在“直隸四中”原校址建“盧龍縣鄉村師範學校”,學制三年。1934年改為“簡易師範”,學制四年。1938年,“簡易師範”停辦,改為“盧龍縣初級中學”,校址仍在此院內。1945年,“盧龍縣初級中學”停辦,但當時新政權唐山地區十二專署在盧龍花台創辦“冀東第一中學”(曾稱“灤東中學”),原“盧龍縣初級中學”師生大部分投奔到“冀東第一中學”工作和學習。到1946年,“盧龍縣初級中學”又得以恢復。1947年,國民黨從盧龍縣城撤到青龍河西石梯子,“盧龍縣初級中學”又停辦了。這一時期,儘管由於各種原因,學校發展歷經曲折,但盧龍教育的生脈始終得以延續,為以後盧龍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9-1966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1年8月—9月,中共中央召開第一次初等教育會議。會議指出:“必須以革命的精神和革命的方法辦好人民教育。”在此精神的鼓舞下,盧龍縣的教育事業開始復甦,河北省盧龍縣中學也獲得了新生。
1951年1月,盧龍縣人民政府在原“盧龍縣初級中學”舊址建初級師範,招生一個班,共50人。后改春季始業為秋季始業,暑假后又招一個班,50人。同年招短訓班50人,培訓40天結業。1952年春,招短訓班100人,培訓三個月,當年夏季結業。暑假后招師範生兩個班100人,另招初中班100人,學制均為三年。
1951年10月,盧龍縣人民政府在縣城內西北原永平府衙北側文廟(亦稱聖人殿)舊址建“盧龍縣初級中學”,招收兩個班,共119人,第二年又招生四個班,共220人。
1952年,盧龍縣人民政府將原盧龍縣石門街開明人士薛祝華於1948年創建的“石門私立中學”改為國辦中學,時稱“盧龍縣第二初級中學”。
1953年7月,根據唐山地區專署指示,盧龍縣人民政府將“盧龍縣初級師範”和“盧龍縣第二初級中學”合併到“盧龍縣初級中學”,統稱“河北省盧龍縣初級中學”。學校規模擴大到14個班,在校生人數達到721人。同年暑期,又招新生4個班210人,這樣,學校規模就進一步擴大了。
根據教育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普通中學的宗旨和教育目的是使青年一代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使之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自覺地、積極的成員”的指示精神,學校全面抓了德智體美各方面的教育,開設了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英語、動植物、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師範班另設教育學和各科教學法),對學生進行了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和愛護公共財物的五愛教育,結合“三反”、“五反”和抗美援朝運動,對師生進行國際主義和抵制資產階級腐蝕的教育。
在1954年第一屆畢業生中,兩個師範班學生除10名保送到中師繼續學習外,其餘全部分配至全縣各小學任教,解決了縣內教師奇缺問題。以後經過多年的實際鍛煉和業務進修,這些畢業生大部分成為了盧龍教育戰線的骨幹力量。後來,有些人被調入中學任教,並很快成為中學教學骨幹(據不完全統計,他們中後來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的就有20餘人)。還有些人被調到其它行政和業務部門工作,有30餘人擔任了各級領導幹部。兩個初中畢業班的學生,除一部分考入高中和中專外,有30人被保送到“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有多人被分配到地質大隊工作。
在1955年的初中畢業生中,除一部分考入高中、中師或中專外,有30人志願報名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來大部分成為兵團骨幹力量,紮根在新疆。這部分人中,又有一些人在入疆後到“八一農學院”深造,畢業後為新疆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截至1956—1957學年度,學校規模已達22個班,在校生達到1273人。在上級黨和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全校師生員工團結一致,經過6年艱苦奮鬥,學校建設規模和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除原師範院內百餘間房做師生宿舍外,主校範圍也不斷擴充。1954年,學校將南面和西面挨學校的民宅全部徵購,建起了女生宿舍、浴池、傳達室等。同年又在院內建起了大禮堂(兼餐廳),兩排教工和學生宿舍、大小伙房、總務處、辦公室、教研組和添加的12個教室。1955年3月,縣政府批准將校園南對面的舊府衙、縣衙佔地全部劃歸學校做運動場和植物園。至此,學校佔地達90畝,各種設施基本齊全,較好地滿足了學校的教學和生活需要。
1957年2月,毛主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更增強了全校教職員工搞好教育的信心和決心。按上級要求,學校除進一步搞好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外,還根據學生愛好與特長組織了課外研究活動小組,如氣象小組、養蜂小組、飼養小組等,使學生在課外實踐中受到教育,增強能力。
這一年,反右鬥爭擴大化波及到學校。有5名教師被錯化為右派分子,有3名教師被勞改,有兩人被遣送到農村參加勞動,一人被剝奪公民權。副校長江順成被劃為右派,受到降兩級,免去副校長職務的處分。這給部分教師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嚴重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
1958年暑期,經上級批准,學校首次招高中新生四個班,共200人。同年9月,‘河北省盧龍縣初級中學”改稱“河北省盧龍縣中學”,成為全日制完全中學。
同年12月,上級決定撤銷盧龍縣,與昌黎縣合併,“河北省盧龍縣中學”更名為“昌黎縣第三中學”。
隨著全國各條戰線“大躍進”形勢的到來,為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從1958年到1960年,學校掀起了勤工儉學的熱潮。學校實行“五一一”制(每周五天上課,一天勞動,一天休息)。1958年秋,全校師生投入大鍊鋼鐵運動,到青龍河奮戰一百天,吸鐵沙上百噸;輪流奮戰青龍河灘,開沙荒地400餘畝,所種大豆收穫達萬斤;種蔬菜30畝,學生吃菜達到自給。此外,1959年學校又建起了發電廠、米面加工廠、糖廠、化工廠、紡織廠、縫紉廠等,總收入達46590元。1960年,中國青年報頭版報道了學校的勤工儉學經驗,山西省“劉胡蘭中學”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一中學”先後組織代表團來校參觀。
這期間的勤工儉學活動,雖然增強了師生的勞動觀點,培養了師生艱苦奮鬥精神,也緩解了學校辦學經費的壓力,減輕了學生的經濟負擔,但因勞動過多,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學質量受到了很大影響。1962年高中畢業生99名,僅有7名考入了高等學校。
1961年5月,昌盧兩縣分開,學校恢復原名為“河北省盧龍縣中學”。
1962年學校為度過困難時期,貫徹了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使學校工作走上了以教學為中心的正常軌道。首先在年初調整了學校領導班子,調出兩位副校長,調入兩位專職副書記和一名副校長;其次,適當壓縮教師隊伍和招生規模,有14名教工調出或下放,保留76名;在校生由24個班減少到18個班;第三,加強對學生“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的教育,開展學雷鋒活動,深入貫徹中學生守則,整頓紀律;第四,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全國全日制中學工作條例(草案)五十條》和省教育廳教學計劃等文件,提倡教學方法的改革,狠抓雙基訓練,在教師中舉辦公開課,評教改標兵等活動,掀起了教改熱潮。從1963年至1966年教學水平逐步提高。1965年高中畢業生升學率達78%,學校其它各項工作也都達到建校后的最高水平。
1966-1976
正當學校步入良性發展的有利時期,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河北省盧龍縣中學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動蕩和浩劫。
1966年6月13日,在當時左的政治氣候中,在北大聶元梓等人第一張所謂“馬列主義的大字報”的煽動下,由“河北北京師院”在我校參觀和實習的學生貼出了河北省盧龍縣中學第一張大字報,點燃了學校“文化大革命”的烈火。一時間,校內一片混亂,“亂箭齊發”的大字報很快貼滿了校園。自此黨政工團等組織陷於癱瘓,學校被迫停課。紅衛兵組織兩派對立,打砸揪鬥成風。到1968年,先後有26名領導和教師被扣上“走資派”、“反革命修正分子”和“牛鬼蛇神”等大帽子而被監禁、批鬥、毒打和強迫勞動。
1968年3月,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開始“複課鬧革命”。66、67兩屆高中生離校,大部分回鄉勞動。1969年根據上級指示,改秋季始業為春季始業,下半年又改“六三三”製為“五二二”制,初高中開始招生,招生辦法是由生產大隊推薦。
1973年,學校成立“五七大學朝陽農學院”,校革委會主任改稱校長。從1973年到1975年,學校又組織批“師道尊嚴”和反擊“右傾翻案風”、“批林批孔”等活動。
1970年下半年學校在劉營北山建“學農基地”,組織學生輪流徒步拉練去勞動。1976年春學校又在六百戶公社棋盤山徵用土地四百多畝,作為“五七大學”的學農基地,這期間,學生勞動過多,班主任和教師就成了“生產隊長”。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盧龍。學校校舍大部分被震毀,學校被迫疏散學生授課。同年,縣“五七大學”從校內遷出,學校與城內西小、東小合併,改為公社辦七年一貫制學校,河北省盧龍縣中學的教學儀器被各校一分而空,學校大操場西側亦被體委佔用。至此,河北省盧龍縣中學陷入了低谷。
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了禍國殃民的“四人幫”。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終於宣告結束。
1977-1999
粉碎“四人幫”以後,歷經十年浩劫的河北省盧龍縣中學百廢待興。
1977年,學校恢復為“河北省盧龍縣中學”,並被確定為唐山地區重點中學。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隨著全國大好形勢的來臨,河北省盧龍縣中學也開始踏上了撥亂反正,振興教育的征程。
文革結束后,學校在上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對校內所有可用平房進行換頂加固;從1980年開始先後建起了能容28個班上課的兩層數學樓、理化生實驗樓、女生宿舍樓、男生宿舍樓、階梯教室、教職工家屬宿舍樓,重新開闢了圖書館、資料室,使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迅速得到了落實。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錯案都得到了平反。有一名文革中曾被批鬥下放的老副主任被提拔為副校長;有兩名老教師被提拔為教導主任;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文革中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分子並被捕入獄判刑十八年的原副校長也得到平反並官復原職;有一名文革中被批鬥的老教師被選為縣政協委員。經過學校的大力培養,有3名老教師和15名中青年教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教師隊伍得到了充實和加強。1978年為充實學校教學力量,縣教育局由各校抽調十多名骨幹教師到校任教,從1980年開始,五、六年中分配到學校的本科畢業生10名,專科畢業生28名。
1981年暑假后高中改學制,變2年為3年。
為了加強學校管理,學校重新明確了各級各類人員的工作職責,制定了一整套工作制度。
為了整頓校風校紀,學校深入開展了“五講四美三熱愛”和“學雷鋒”、“學張海迪”等活動,深入學習和貫徹《中學生守則》,努力營造尊師愛生和發揚釘子精神,刻苦學習的濃厚氛圍。
1983年盧龍縣劃歸秦皇島市,河北省盧龍縣中學也隨之為秦皇島市領導。
1984年在幾經調整、調動的基礎上,學校完成了領導班子的新老交替。兩名年歲較高的副校長退居二線任調研員,將四名教學一線的骨幹教師提上來分別任校長和副校長,組成專職書記一人,校長一人,副校長三人的政治思想素質好、知識水平高、年齡結構合理的領導班子,繼續實行黨支部(后改為黨總支)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
1985年,市縣兩級政府撥款翻修操場,購置體育器材。5月,全市中小學運動會在河北省盧龍縣中學召開。運動會期間,學校對大會工作人員及運動員、教練員的各項服務工作熱情周到,得到了大家的讚許。河北省盧龍縣中學首次向全市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組織承辦能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86年,學校提出“礪志、勤奮、謙慎、健美”的八字校訓和“嚴勤鑽創”的學風和教風,並制定和試行《中學生德育大綱》,實行班級目標化管理。在思想教育方面,學校建立了在黨總支領導下,由一名副校長直接負責,組成包括教導主任、團委書記、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年級負責人和班主任在內的政治思想工作系統,加強了工作的計劃性、科學性、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
在教學方面,學校大力提倡教學改革。遵循原則是“觀點正確,概念清楚,突出雙基,培養能力,因材施教,講求實效”。大力開展新老教師結對子,搞好傳幫帶。舉辦公開課、一堂好課等活動,使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在1983年的數理化競賽和1984年—1986年高考中,學校都取得了令全市矚目的成績。
在體育方面,學校嚴格遵循“中學體育大綱”組織活動。全校除堅持上好體育課外,還堅持上好早操、課間操、課外活動。每年舉行田徑運動會一次,每月舉行單項對抗賽一次。1986年,體育合格達標率99%,優秀率達21.4%。在市舉辦的各種比賽中,女子跳高、男高二百米欄,女初一百米、二百米、男初手榴彈、八百米、一千五百米等項目均名列前茅。
1986年,學校被確定為河北省重點中學,並被評為省級文明學校。這期間,學校聲譽日隆,引起省市各界的密切關注。外地學生紛紛要求轉學或借讀到河北省盧龍縣中學,使學校應接不暇。
1987年,學校評定教師職稱,評出中學高級教師27名,中學一級教師36名。
1989年,學校改為校長負責制,並制定崗位人員的工作評估辦法,試行效益工資制。
1990年,開始實行對高一學生的軍訓制度。既每學年在高一新生入學之初利用一周時間聘請縣武警中隊官兵對學生進行隊列練習和內務方面的訓練,在嚴明學校紀律,規範學生行為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同年,學校被市評為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學雷鋒先進單位,計劃生育先進單位和知識分子工作先進單位。
1993年暑假后,經上級批准取消初中在全縣招生的規定,開始招收城內非農業子女入學,共招四個班。
從1993年開始,學校試行年級組、教研組并行的管理體制。使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都得到了加強。在教學方面,大力倡導“三為主”(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教學思想,促進了廣大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和全校教研教改活動的開展。
1994年,學校投資6萬元建李大釗生平事迹展覽館,圖文並茂地反映李大釗同志光輝燦爛的一生。每年9月份學校都要組織新生參觀,還以“弘揚大釗精神,做新時代青年”為主題,通過開展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討論會等活動,弘揚大釗同志愛國主義精神和崇尚民主、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市委宣傳部、市檢察院、市大釗協會和縣委政府領導也慕名前來參觀。縣內中小學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現在的大釗館已被縣委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6年,鑒於幾位校長都面臨退休,學校再次進行新老交替,建立了新的領導班子,設校長一人,黨總支書記一人,副校長三人,中層領導也做了些調整。繼續實行校長負責制。
從1997年開始,學校提出了“質量立校、科研興校、開放強校、以校養校”的四大發展戰略,以改革的精神,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力爭把河北省盧龍縣中學辦成環境優美、管理科學、師資雄厚、設備先進、科研領先、特色鮮明質量一流的示範性窗口學校,並提出了“科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使每一位河北省盧龍縣中學學生都主動和諧地得到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學校在辦學理念、管理方法以及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都出現了新局面。尤其在教學研究和改革方面,出現了以“自學輔導”教改實驗為代表的教學改革熱潮。為了推廣河北省盧龍縣中學經驗,縣教育局成立了跨校教研組,以河北省盧龍縣中學各科骨幹教師為主要成員,定期舉辦“教學開放周”、“教學觀摩周”和“專題教學研討”等活動。帶動了全縣教學研究和改革活動的開展。
1997年,學校根據原國家教委在中學高年級和大學學生中發展黨員的精神,成立了中學生業餘黨校,通過組織學生上黨課、舉辦短期培訓班等形式對青年團員進行馬克思基礎理論和黨史知識教育。到2005年7月,共發展了學生黨員19名。這些黨員同學在校內和升入高校后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和高中入學高峰的到來,學校面臨的突出矛盾是學校可用資金有限,教學及生活用房緊張,基礎設施陳舊,辦學條件落後,這就使學校的發展和辦學水平的提高受到了極大限制。學校領導班子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下決心要改善辦學條件。一方面向上爭取省市縣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在校內緊縮開支,通過銀行貸點,學校籌點,教師集點的多渠道資金籌措辦法,先後投資近二千萬元,加快學校基礎設施建設,走跨越式發展道路,使校園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1998年,興建7535平方米教學樓一座;2001年,興建3850平方米餐廳(兼食堂)一座,2002年,開始興建集理化生實驗、英語語音及計算機教學於一體的高標準現代化的科技樓一座,並於2003年秋竣工投入使用。此外,學校又投資初步完成了校園地面硬化,水暖及用電線路改造。從2001年開始,陸續裝備了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41台微機)兩個學生微機室(共150台微機),三個多媒體教室,一個多功能廳,兩個聽讀型語音教室和一個視聽語音教室。並於2003年10月完成校園網初步建設,開通了ADSL(寬頻)專線一條,實現了微機與網際網路的聯通,給學校的教育教學插上了現代化的翅膀。2003年,興建3000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把原實驗樓改造成圖書館,新購圖書88591冊,書架144組,刊物架251個及配套閱覽桌凳,使學校的硬體建設上了一個新台階。
2000-今
從2001年開始,學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2001年招生580人,2002年招生780人,2003年以後,每年招生達1000餘人。
進入21世紀,我國飛速發展的形勢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學校堅持“在傳統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工作方針,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大力推行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注重研究和實踐學校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論與模式,更好地發揮重點高中實驗性、示範性作用。為此,學校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
改革學校管理模式。安排中層幹部直接負責對年級組的管理,形成學校黨政領導、處室、年級組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
改革教研體制。成立教科室,由教科室負責對學校教育科研進行總體規劃和管理,抓好課題立項,全方位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所以學校把培養教師隊伍作為常抓不懈的工作來抓。學校注意用現代教育理念特別是素質教育理論武裝教師,組織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第三次全教會精神及江澤民同志《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等文件精神,同時邀請專家來校舉辦現代教育思想講座,使大家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其次,是切實抓好青年教師培養工作,學校責成專人負責,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來培養青年教師,促使他們迅速成為教學骨幹。三是鼓勵教師進修。至2004年底,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100%,同時有13名教師完成研究生課程的學習。四是進行校本培訓。1997年以來學校利用寒暑假、公休日、晚上等時間對全校教師進行了八輪現代化教育培訓,使他們基本掌握了windows98操作,閱卷系統和教學管理系統,Word、Excel等公用軟體的使用,powerpoint、authorwere、flash課件製作工具、網路知識等多種教學軟體和上網知識、各種信息化資源綜合使用的基本方法。50歲以下任課教師人人能自己製作課件,50歲以上教師都能上網閱覽或下載有關教學資料,並很好地應用於教育教學之中。
經過多年的繼承、探索、鞏固提高和深化,學校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和實踐,總結出自學導練教學法。其基本課堂模式是:整個課堂環節為四個階段即誘思啟發階段,學生自學階段,教師精講階段和鞏固應用階段。自學導練法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調動了各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業成績。
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需要,學校於1998年成立了電教組,使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其它學科教學進行了有機的整合。學校要求每個教師每學期至少三次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僅2002年,全校教師共上課件課近千節,收到了很好效果。
紮實深入的課堂教學改革和教育科研,推動了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攀升。在歷年高考中,《高中化學程序啟發教學改革實驗》、《高中數理化自學導練式教學改革實驗》、《高中物理教案、學案一體化複習法》等改革都顯現了強大的生命力。2000年以來,學校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高考成績在市內同類學校中一直名列前茅,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名校的學生就有200餘人。
2002年底,學校被命名為省“自主學習實驗學校”和“創新教育實驗學校”。
學校先進的教育理念、優秀的管理和豐厚的教育教學經驗發揮了巨大的輻射作用,產生了深廣的影響。
近年來,學校加大了跨省、市、縣的對外交流活動。一是承辦全市研討會,如2000年全市高三備考會、2001年高中生物化學教學研討會、2004年全市教育科研現場會等。再就是與遼寧瀋陽二中、河北師大附中正定中學辛集中學、遵化一中、遷安一中遷西一中灤南一中以及市內各兄弟學校結為友好單位並派教師交流經驗。
2002年,前中顧委委員、李大釗之子李葆華來校,參觀了“李大釗紀念館”,表達了對先烈的深切緬懷,同時也對學校發展寄予了殷切希望。
同年,蒙古國一行36人的教育考察團來校考察,對學校的教學設施和教學環境連連讚許。
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墨西哥特命全權大使任景玉借回鄉探望之際欣然為母校題詞,表達了對母校的深切感情。
2003年取消初中。
2004年,學校教研成果喜獲豐收。有5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實驗課題結題,有10名教師獲市級科研成果獎;兩名教師獲國家級科研成果獎。3名教師獲國家級論文獎,20名教師獲省級獎。從2000年到2004年,學校教師發表省級以上優秀論文67篇,其中國家級12篇。
2004年1月,省示範性高中評估組李強副處長一行來校進行評估。同年省教育廳批准河北省盧龍縣中學為河北省級示範性高中。從此,河北省盧龍縣中學又跨上了一個新台階。
2005年,學校女生宿舍樓續建工程徹底完工,高中繼續擴招,在校生人數達到3400人。同年高考,有4人進入全市應屆文理科前10名,600分以上人數列全市第二位。
2006年至2016年我校高考成績一直位列秦皇島前列。
2017年我校一本文理合計上線521人,其中理工類388人,文史類133人。
2018年我校一本文理合計上線513人,其中理工類387人,文史類126人。
2019年我校一本合計文理上線511人,其中理工類372人,文史類139人。
近三年來,我校高考成績一直位列同類中學之首。

精神


辦學目標

學校內部
學校內部
繼承傳統、開拓創新、面向未來,把河北省盧龍縣中學辦成教學設施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質量一流、校園文化一流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省內質量名校。

校訓學風

校訓:懷德尚志博學篤行
學風:嚴格勤奮鑽研創新
教風:敬業愛生勤奮善教
校風:團結求實文明向上

百年成績

建校初期,歷屆當局政府都高度重視,從永平府中學堂到直隸四中,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革命先驅李大釗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改革開放后,河北省盧龍縣中學以先進的教學設備、雄厚的師資力量、獨特的育人環境、科學的發展戰略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取得了輝煌的辦學成就。中國駐智力全權大使任景玉、世界乒乓球冠軍耿麗娟、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吳光強、英國劍橋大學博士趙楊等就是我校培育出的眾多優秀學生代表。
為打造盧龍教育品牌,創建教育名縣,學校制定了《省級質量名校發展規劃》,通過實施“學科品牌、德育品牌、精英品牌”三個品牌戰略,通過“學案課堂”組織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校每年均有近100名同學在數學、物理、生物奧賽及語文、英語能力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勵,150餘名教師獲市級以上獎勵。學校先後獲“河北省文明單位”“河北省自主學習實驗學校”“河北省創新教育實驗學校”“河北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樣本學校”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走過110個春秋的河北省盧龍縣中學,已經踏上了爭創省級質量名校的新征程,繼續譜寫新的輝煌。

美好未來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河北省盧龍縣中學這所百年老校,雖歷盡滄桑,但雄厚的歷史積澱和發揚大釗精神的光榮傳統,一直傳承不衰,它激勵著盧中人在曲折中奮進,在改革中騰飛。如今,已成為省級示範性高中的河北省盧龍縣中學,正以百倍的鬥志、銳意進取的精神,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