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產業革命
日本產業革命
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日本機器大工業代替工場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歷史過程。亦稱日本工業革命。
日本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進入資本主義階段和開始產業革命的。當它1868年建立明治政權跨入資本主義門檻時,歐美先進國家已經完成了產業革命,並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為了避免淪為歐美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日本在明治維新中,提出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目標(見日本明治維新),在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的同時,從增強軍事力量和培植資本主義經濟出發,在1868~1885年間,在接收幕府和各藩經營的軍工廠和礦山的基礎上,引進英國等西方先進國家的技術設備,聘用外國專家和技術人員,建設了一批兵工廠、採礦場,以及以生產紡織品、水泥、玻璃、火柴為主的民用“模範工廠”。這批官營工廠企業的建立,標誌著日本產業革命的開始。
進入19世紀80年代以後,明治維新各項重要改革陸續完成,政局日趨穩定,並在1880~1885年整頓了貨幣,穩定了通貨,為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大規模地輸入外國技術設備,促進私人向工礦業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
以1880年後明治政府廉價地向私人轉讓官營模範工廠為契機,出現了私人創辦和經營近代企業的高潮,產業革命進入了迅速展開的新階段。
1884~1893年的10年間,工業公司的資本增加了14.5倍。1893年擁有10個工人以上的工廠已達3019家,其中使用機械動力的 675家,職工38萬人,產業革命已逐漸擴展到一切主要工業部門。其重點也從過去以官營軍事工廠為中心的重工業轉移到以私營紡織業為中心的輕工業。1885~1894年,紗錠增加 5.8倍。到1890年,日本就從棉紡織品進口國變成了棉紗出口國。
但是,日本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一開始就沒有穩固的基礎。發展工業的資金來源,大部分靠農民繳納的地租和地稅,進口機器設備主要靠出口生絲的收入,工業品的市場也主要靠占人口70%的農民。而農業是沿著半封建的小農經營的道路發展的,廣大農民長期呻吟在高額地租和地稅的壓榨之下,生產和生活都極為低下。主要來自農村的工人,工資也極低,並受著封建性的盤剝。落後的農業、狹小的國內市場同迅速發展著的大工業之間的尖銳矛盾,使剛剛發展起來的紡織工業,在1890年就陷入了生產過剩危機。明治專制主義政權,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和進行對外掠奪,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1894年7月25日未經宣戰發動了侵華戰爭──甲午戰爭,迫使中國清政府與之訂立了《馬關條約》。這次戰爭是日本由被壓迫國家變為壓迫別國的國家的轉折點,也是日本產業革命進入完成階段的轉折點。戰爭中比戰前高出兩倍的軍事開支,使資本家得到大批軍事訂貨,積累了巨額資本。
戰後日本靠從中國索取的巨額賠款作基金,在1897年10月實行了金本位制,提高了日本的金融地位,並利用戰爭賠款大規模加強陸海軍建設,擴建鐵路網,極大地推動了私人資本的發展;同時,戰爭也使日本獨霸了朝鮮市場,奪佔了部分中國市場,擴大了日本商品的銷路。因此,以甲午戰爭為起點,日本再次出現了投資熱,工業、交通運輸業以及金融貿易,都獲得了大發展。
到1898年,紗錠突破了100萬支,機器紡紗佔了絕對優勢,1900年機器繅絲也佔了生絲總產量的51.7%,日本進入了世界紡織工業發達國家的行列。在軍事工業帶動下,重工業也開始改變面貌。1897年開始動工興建的最大鋼鐵廠──八幡制鐵所,於1901年投產,使日本邁出了鋼鐵自給的第一步(見彩圖)。
20世紀初煤產量自給有餘,1905年已有 260萬噸出口。以鋼鐵工業和採煤工業的發展為基礎,造船、鐵路和航運發展很快。1898年,三菱的長崎造船所建造了6172噸的大型輪船“常陸丸”,接近了世界水平。這一年建造輪船總噸位達到10萬噸,日本成為造船大國。
日本跨入20世紀時,近代工業的主要部門都已經建立起來,大機器生產明顯地佔了優勢,基本上實現了產業革命。
①產業革命起步雖然較晚,但在國家的大力扶植下,學習和輸入西方先進國家的技術設備,用武力奪占國外資金來源和市場,因而在工場手工業沒有多大發展的基礎上就比較快地建立了近代大工業,用30多年左右的時間走完了歐美國家半個世紀到一個世紀的路程。
②產業革命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在產業革命之前並沒有一個資本原始積累進程,二者是同時進行的。
③不象西歐國家那樣,產業革命從輕工業開始,然後擴及到重工業。日本的近代工業最先出現在國家興辦的軍事工業中,進入19世紀80年代以後,以私人企業為主、以紡織工業為中心的產業革命才加速發展起來。
④日本產業革命是在國家資本帶動下和在對外侵略戰爭中進行的,國家資本主義和軍事工業得到了特別大的發展。在私人資本中,也是與政府密切勾結的,受政府特殊保護的三井、三菱等少數特權資本占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