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八關
河南洛陽市洛寧縣轄區
洛陽城環衛四塞,雄關林立,形勢險固,周圍設置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大關,合稱“八關都邑”。
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和五校尉營屯都亭,以鎮京師;於京都洛陽周圍設置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置八關都尉,以統營八關軍政事務,警衛京都安全。
洛陽,環衛四塞,雄關林立,形勢險固,洛陽八關在西周王城五百里的四面邊境上,各有三處關口,對當時各諸侯國的溝通和王朝京城的保衛作用很大。
洛陽八關
函谷關
函谷關周初為內之地,遺址在今靈寶縣坡頭北,南峙巍巍秦嶺,北淌滾滾黃河。戰國時,秦始置關,稱秦關。漢樓船將軍楊仆“徒關於新安”,南史稱漢函谷關。函谷關為洛陽通向西方的要塞,東指洛都,西望長安,南臨澗河,北依邙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為洛陽八關之首。
伊闕關
伊闕關即洛陽南龍門山和香山的闕口,兩山夾峙,伊河穿流其中。東周時,為京都南面的重要關隘,是洛陽南下,荊襄北上的必經之道。今日伊闕關遺址處,建有宏偉古樸拱橋,連兩山為一體。
廣成關
洛陽八關地形圖
轘轅關
遺址在今偃師與登封交界處,為洛陽通往許、陳的捷徑要衝。關處鄂嶺坂,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道路險隘,有彎道十二,迴環盤旋,將去復還,故稱轘轅關。其南邊的鄂嶺口,又有一關,為宋時偃師縣知縣馬仲甫庸工所鑿,道路軒敞,人便其利,當地人稱鄂嶺口,也叫新轘轅關。
旋門關
孟津關
孟津關亦稱河陽關,在洛陽北。遺址在今河南孟津扣馬五里處,距孟縣南十八里的黃河河心,是古代黃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此即周武王伐紂時與諸侯會盟渡河處,亦稱盟津,又名富平津。西晉豐樂亭侯杜預曾在這裡架起黃河上第一座浮橋,稱“河橋”。北魏又置河陽三城於南北兩岸及河中沙洲上,歷代為洛陽北面之要津,是兵家必爭之地。
小平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