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

道器

“道”和“器”是中國古代的一對哲學範疇。“道”是無形象的,含有規律和準則的意義;

基本介紹


“器”是有形象的,指具體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關係實即抽象道理與具體事物的關係,或相當於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最早見於《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老子提出:“朴(道)散則為 器。”認為“道”在“器”先。宋以後,對 道器關係的不同見解表現為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鬥爭。程頤朱熹等認為“道”超越於“器”之上,如朱熹說:“理也者,行而上之 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行而下之 器也,生物之具也。”(《朱文公文集·答黃道夫》)把“道”和“理”作為維護封建倫理的理論根據。明清之際王夫之等認為“道”不能離開“器”而存在,提出“無其 器則無其 道”的命題。清末有些改良主義者(如鄭觀應《盛世危言》中的《 道器》篇)認為“道”(指倫理綱常)是中國的好,“器”(指西方科學技術)是西洋的好,“道”是本,“器”是末,實質上是試圖在不觸動封建統治秩序(“道”)的前提下,學習西洋富國強兵(“器”)以進行某些政治改良的一種主張。可參考《中華道教大辭典》(1995)4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