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亞之歌·並序

唐代李賀所寫的七言古詩

《送沈亞之歌》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詩。這是作者為友人沈亞之考試落第準備回家而作的送別詩。詩中對友人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勉勵他不要灰心,以後再來應試;同時嚴厲譴責了主考官的失職行為,說他在光天化日之下選拔人才竟然將沈亞之這樣的人才棄置不取,猶如拋棄了“黃金”,放走了“龍馬”。全詩結構整飭,聲律諧和。

作品賞析


賞析

沈亞之落第還家,李賀寫詩進行寬慰,這本是一般性的應酬之作。但是由於詩人的切身之痛,對科舉制的體察,所以發出憤激之詞,痛斥主考官有眼無珠,在光天化日之下“擲置黃金解龍馬”可謂是字字珠璣,鏗鏘有力。
此詩以七言歌行體寫成,十六句三次換韻,形成四句一段的結構特徵。
開頭四句寫沈亞之下第“出都”。因下第,懷才不遇,故曰“怨”。桃花千里紅,固然寫眼前景,亦以此反襯內心之悲。
次四句追寫沈亞之初次應試入京的情景。五六二句極贊其“書”之精,詩意與“書不中第”相對應,以突現禮部選材之不公。七八二句謂沈亞之遠涉煙波,懷“雄光寶礦”之才華,上獻春卿。
再次四句寫禮部官員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辨優劣,致使沈亞之下第,重入家門。這四句獲得清人姚文夑的極度讚賞。
最後四句則寄予厚望,鼓勵朋友振作精神他日再試。詩為送別之作,需要為落第之友著想,因而“攜笈”二句表示出對朋友的深切關懷。
詩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貼切自然,畫龍點睛。詩人慨嘆沈亞之下第,其實就是慨嘆自己下第,他慰勉沈亞之,也有自慰之意。

評價

清代姚文燮《昌谷集注》:才人先意之日,正凡夫得意時也。驊騮紫陌,珠勒金鞭,以失意人當之,自顧愈傷脫落。“我馬瘖矣”,東歸道遠。“白藤”二句,賀嘆沈,即自嘆,與“緗帙去時書”同一情景。……“白日下”,寫得痛快。“重入門”三字,寫得悲涼。
清代范大士《歷代詩發》:送行極平常題,必有此等嘔心之作。
清代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註》:此三字(按指“怨春風”)生出鄭谷“淚滴東風避杏花”好句(首句下)。前寫出都,下乃追寫初裝(“家住錢塘”句下)。不古(“短策齊裁”句下)。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元和六年(811年),沈亞之到京師應試。其時李賀適任職長安,與沈亞之以詩文會合,遂成益友。元和七年(812年)春,沈亞之“以書不中第”返鄉,李賀寫了這首詩為之送別。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後世稱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門蔭入仕,授奉禮郎。仕途不順,熱心於詩歌創作。作品慨嘆生不逢時、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反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社會剝削的歷史畫面。詩作想象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後人譽為“詩鬼”。27歲(一說24歲)英年早逝。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作為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人物,李賀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李賀因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昌谷,27歲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