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洞霄宮

宿洞霄宮

《宿洞霄宮》是北宋詩人林逋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寫景抒情,明凈美麗而輕盈活潑:第一聯由山之大引出思之無垠;第二聯寫碧澗紅葉,青林白雲,有流水有飛鳥,寫出秋容之鮮艷動感,毫無枯淡之色;第三聯對仗工整,寫景明凈簡淡;尾聯遐思悠悠,意境優美,空山寂靜,無人與作者享受夜雨芭蕉的情韻。全詩飽含作者對洞霄宮美景的喜愛,也透露了作為隱士的一種孤寂。

作品原文


宿洞霄宮
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
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雲。
涼陰一鳥下,落日亂蟬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

註釋譯文


註釋

⑴洞霄宮:在今浙江餘杭縣西南大滌山中,唐建天柱觀,宋改名洞霄宮。
⑵無垠:無邊,無盡。

譯文

秋天的大滌山,美景無限,我難以一一遊覽;秋天的大滌山,引起我無限遐思,更難一一形諸筆端。你看,那碧綠的山澗,泉水奔流,帶來了片片紅葉;青蔥的樹林上空,朵朵白雲縈繞飄蕩。一隻飛鳥不知從何處飛來,撲騰騰地衝進了樹陰;夕陽西下,滿山的知了,不停地鳴唱。我想,這美妙的夜晚,雨打芭蕉,聲聲點點,是那麼的悅耳;有誰,將與我一起,在枕上細細地聆聽,聯翩浮想?

作品鑒賞


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隱士,來此遊覽,寫下他的觀感。此詩就是其中的一首。一般研究者認為,宋詩講究議論,起於歐陽修等人學韓愈古文,遂在詩中借鑒古文的寫法,形成了以散文為詩的風格,同時也把議論帶入到詩中。林逋這首詩,首聯也以散文筆法起,作一總論,可以說走在了歐陽修等人的前面。
詩寫的是宿洞霄宮,採取的是歷來遊覽留宿詩的習慣寫法,即先不寫宿而寫游。首聯作一大概括。洞霄宮在大滌山中,詩第一句便寫山,說秋天的大滌山,美景無限,難以遍歷,也難以縷述;第二句接述游山的感觸,美景無限,他遊覽時的快意,也難以縷述。這樣,詩作了一番大範圍、居高臨下的總述,把山景及自己的遊興交代出來,寫得很滿。
以下兩聯便具體寫山,鋪陳“秋山不可盡”處。詩在寫山時,緊緊把握住“秋”字,首先說碧綠的澗水在山石間奔流,水中漂來了片片紅葉;茂密的樹林上端,白雲在悠閑地飄浮。這一聯使用了幾種亮麗的色彩,碧澗、紅葉、青林、白雲,把山林裝點得絢麗多彩;水在奔流,雲在飄蕩,又寫出山中的幽闃,體現出詩人面對山景的喜悅心情。碧澗中流下紅葉,很像晉劉晨、阮肇天台山遇仙女前,見到一條澗水,漂下片片紅色的桃花那種仙境;青林點綴著白雲,其意境有似晉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嶺上有白雲”那樣超塵絕俗的詩句。大滌山是道家第七十二福地,詩人勾勒的這派悠閑高雅的景色,似乎也充滿了隔絕人寰的仙風道氣,這也是詩人所要表白的“秋思亦無垠”的一個方面。
“涼陰一鳥下,落日亂蟬吟”,也是寫景,但筆法又換,轉入明凈輕快。詩仍關合秋天,但又插入當天的時間,表明已是黃昏時候,為下宿洞霄宮作伏。上聯寫的是自然界純凈的景色,重點是靜,儘管水在流、雲在飄,都是相對的靜止,有聲的無聲;這聯的重點放在動與鬧上,說在樹林清涼的樹陰中,一隻鳥兒撲騰騰地飛來棲下,落日照著山林,到處是秋蟬的鳴聲。這聯寫得很有興味,與前面合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氛圍,顯得詩人在山中徘徊,充滿留戀,以至於把整個身心都沉浸在自然之中,處處呈現出自然界的真趣。
最後,詩才歸結到“宿”字上,但又不直接寫,而是宕開一層。洞霄宮中種了許多芭蕉,詩便由芭蕉想到晚上聽雨,便通過虛擬聽雨來實寫住宿。“此夜芭蕉雨”,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山中氣候多變,目前是晴天,晚上就會下雨。因雨,他想到了那秋雨打在芭蕉葉上的充滿韻味的響聲。另一種解釋,詩人宿洞霄宮是秋天,秋風蕭瑟,搖動著芭蕉,夜深人靜,滿樹沙沙,黃葉飄階,猶如不絕的雨聲。想到晚上美妙的秋聲,詩人不禁問道:“有誰和我一起在枕上共聽呢?”這樣一問,留了想象的餘地,也回照了首聯的“秋思亦無垠”句。
林逋這首詩寫得工巧細緻、閑遠沖淡,如其為人。對偶整齊,層次分明,景與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韻味無窮。梅堯臣《林和靖先生詩集序》說林逋詩“詠之令人忘百事”,這首詩正有這樣的魅力。

作者簡介


林逋
林逋
林逋(968年—1028年),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歲浪遊江淮間,后歸隱杭州西湖孤山,種梅養鶴,經身不仕,也不婚娶,舊時稱其“梅妻鶴子”。天聖六年(1028年)卒,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宋史》、《東都事略》、《名臣碑傳琬琰集》均有傳。林逋善行書,喜為詩,與錢易、范仲淹、梅堯臣、陳堯佐均有詩酬答。其詩風格淡遠,有《林和靖詩集》四卷,《補遺》一卷。《全宋詞》錄其詞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