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讓徐州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情節
“三讓徐州”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情節,摘自小說第11回,主要敘述徐州太守陶謙為使徐州百姓免受戰亂之苦而把徐州管理權送給劉備的故事,由此改編而來的京劇是言派老生的經典劇目。
三讓徐州
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據兗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餘口到兗州。途經徐州時,徐州牧陶謙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張護送曹嵩一行。不料張殺死曹嵩及其家人,席捲財物而去。於是曹操便把帳記在陶謙身上,以為父報仇為名,發兵攻徐州。
劉備率軍在徐州城下與曹軍于禁所部小試鋒芒,初戰告捷,使久被曹軍圍困的徐州暫時緩解了危機。於是陶謙急令將劉備迎入城內,盛宴款待。陶謙席間便主動提出將徐州讓給劉備,說:當今天下大亂,國將不國;公乃漢室宗親,正當為國出力。老夫年邁無能,情願將徐州相讓。公勿推辭。我當自寫表文,申奏朝廷。”劉備聞言愕然,急忙推辭說:“我雖是漢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稱道,任平原相猶恐不稱職。我本是為了義氣前來相助。您這樣說,莫非懷疑我有吞併之心?”陶謙表白說:“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決非虛情假意。”但劉備只是推辭,終不肯接受。糜竺見二人再三辭讓,便說:“現在兵臨城下,且當商議退敵之策。待事平之後,再議相讓不遲。”於是劉備寫信給曹操,希望曹操以國家大義為重,撤走圍困徐州之兵。恰好這時呂布攻破兗州,進佔濮陽,威脅曹操後方。因而曹操便順水推舟,賣個人情,接受劉備建議,退兵而去。
陶謙見曹軍撤走。徐州轉危為安,便差人請劉備、孔融、田楷等入城聚會,慶祝解圍。飲宴既畢,陶謙再向劉備讓徐州。劉備說:“我應孔融之約救援徐州,是為義而來。現在若無端據有徐州,天下將以為我是不義之人。”糜竺、孔融及關羽、張飛等皆紛紛勸劉備接替陶謙治理徐州。劉備苦苦推辭說:“諸位欲陷我於不義耶?”陶謙推讓再三,見劉備終不肯受,便說:“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請暫駐軍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眾人也皆勸劉備留駐小沛,劉備方始同意。
不久,陶謙染病,日漸沉重,便派人以商議軍務為名,把劉備從小沛請來徐州。陶謙躺在病榻上對劉備說:“今番請您前來,不為別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難保;萬望您以漢家城池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限目矣!”劉備說:“可讓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謙說:“其才皆不能勝任。老夫死後,還望您多加教誨,千萬不能讓他們掌握州中大權。”劉備還是辭讓,陶謙便以手指心而死。舉哀畢,徐州軍民極力表示擁戴劉備執掌州權,關羽、張飛也再三相勸。至此,劉備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權,擔任徐州牧。
徐州地勢圖
曹操在經歷了家人被殺害的事實之後,變得很不理智,似乎看到了他的血腥殘忍的一面,張闓一人之過,怎麼能殃及老百姓呢?這一路,曹操所到之處,都是兇殘殺戮,連百姓都不放過,這種做法,讓曹操失去了民心,也為劉備的取代徐州打下了基礎。
劉備三讓徐州這件事既有史實,又有虛構。具體說,“讓徐州”是史實,而“三讓”則是虛構的。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陶)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這說明,陶謙在臨死時的確曾安頓徐州官員將徐州後事交給劉備,也就是“讓”過徐州。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陶謙是在死的時候才“讓”的,準確地說這也不是“讓”,而是將徐州這個龐大的遺產交給劉備繼承了,如此而已。再要說到“三讓”,則完全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歷史上陶謙並不曾“讓”過三次,只有一次而已;還有一情節史實與傳說也不一樣,就是陶謙“讓”徐州時劉備並不在場,陶謙並不是直接“讓”給劉備,而是陶謙先安頓他的下屬將徐州大業交給劉備,而後由這些官員將劉備“迎”來徐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