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相伯故居
馬相伯故居
馬相伯故居位於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開江中路354至358號,馬相伯故居又稱馬家廳,於2003年開放。故居自成一體,為江南風格私家住宅,給人以平實無華,簡樸淡雅的感覺。廳堂內兩側掛滿了濃縮馬相伯生平經歷和卓越貢獻的文字及相關圖片,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馬相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馬相伯是民國時期著名愛國人士、教育家,先後創辦震旦學院、復旦公學。
馬相伯故居
馬相伯故居
馬相伯也曾將故居作為收取租米和儲放糧食的倉間,收取地租來維持教育所需的經費。而馬相伯逢春秋兩季及暇日來泗涇小住時,則興會泗涇鎮上的秦鴻翔、吳學齋、唐文鰲、戴葵臣、戴靜卿等社會賢達,以及親朋父老。他曾“委朱相公於泗宅代理”捐獻家產興學事宜。宣統二年(1910年)冬,馬相伯敦請七寶、泗涇兩鄉鄉長張秉彝、戴靜卿疏浚泗涇塘、蟠龍塘和蒲匯塘,並親臨視河,慰勞繆雨亭(九亭牛車涇人)河長及河工,熱心地方公益。馬相伯在上海的另一處寓所是徐家匯山灣的樂善堂,可惜已拆毀湮沒,因此泗涇丹陽馬家廳是他所遺宅第中唯一紀念名跡。解放初,這裡曾作為鎮託兒所,以後又移作“少年之家”活動場所。2002年11月由泗涇鎮人民政府主持,修復馬相伯故居並對社會開放,使名跡成為泗涇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馬衡題寫館名。
馬相伯故居大體上保存完好,前廳梁架具有顯著地時代特徵,是研究明、清時期江南民居住宅的重要實物資料。2011年6月,由泗涇鎮人民政府斥資98.7萬元,按照“修舊如舊,以求其真”的科學修繕原則,對馬相伯故居進行維修。並於2012年9月18日重新對外開放。
馬相伯
馬相伯十二歲時,即清咸豐元年(1851年),馬相伯就到了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依納爵公學學習。同治元年(1862年),獲神學博士學位,次年任依納爵公學校長。光緒七年(1881年),任清政府駐日參贊,旋改任駐神戶領事。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在上海創辦震旦學院,自任監院,即院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秋,又創辦復旦公學,即現在的復旦大學,任校長。辛亥革命后,一度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袁世凱總統府高等顧問等職。民國3年(1914年)后,馬相伯堅決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辭去顧問,退隱上海。1939年11月4日在越南諒山逝世,遺著有《馬相伯先生文集》等。其故居(舊居)有江蘇丹陽、江蘇丹徒、松江泗涇、徐匯土山灣、上海重慶南路萬宜坊等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