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相伯故居

馬相伯故居

馬相伯故居位於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開江中路354至358號,馬相伯故居又稱馬家廳,於2003年開放。故居自成一體,為江南風格私家住宅,給人以平實無華,簡樸淡雅的感覺。廳堂內兩側掛滿了濃縮馬相伯生平經歷和卓越貢獻的文字及相關圖片,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馬相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馬相伯是民國時期著名愛國人士、教育家,先後創辦震旦學院、復旦公學。

簡介


馬相伯故居
馬相伯故居
又稱馬家廳,位於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開江中路358號,為江南風格私家住宅,與上海《申報》創辦人史良才故居相近。住宅坐北面南,建於明末清初,原五埭四天井,各埭帶東西廂房。后兩埭已拆除,南北東西廂房也已拆除。現存前廳、后廳。通面闊11.1米,通進深33.1米。前廳四開間八界,南側有船篷軒。後庭四開間九界,南側有弓形軒、船篷軒。宅東有穿弄,貫通前後廳。現尚存兩天井三埭。從上海檔案館所藏原馬相伯故居平面圖相對照,今故居的房屋總數已不滿原來的四分之一面積。後進行了修繕並於2003年開放。經過重新修繕的馬相伯故居基本保持原貌,給人以平實無華,簡樸淡雅的整體印象。為了更好地紀念和緬懷這位愛國老人,故居在修繕過程中還開展了相伯老人相關史實資料和實物圖片的徵集活動。日前,在故居陳列館內展出了許多相伯老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珍貴照片和作品影印件,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馬相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歷史沿革


馬相伯故居
馬相伯故居
1882年母親沈氏便將祖上遺留的田地房產均分給了馬相伯和其弟、巨著《馬氏文通》的作者馬建忠。凡座落在松江、青浦的地產、房屋,一應分給馬相伯繼承。馬相伯便以此計3000畝田產,於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捐給教會創辦“震旦”學院。光緒三十一年乙已(1905年)之春,法國神父背約侵奪教育之權,毀馬相伯所親定的教育章程而不顧,是年秋,馬相伯帶著患病之身四處奔走,終於覓得吳淞提鎮行轅為臨時校址,毅然闢建復旦公學(即今復旦大學)。友人紛紛祝賀,有時任婁縣七寶鄉鄉長、馬相伯的摯友、書法家張秉彝(字浦泉)揮毫題贈“生德堂”一匾,擁升泗涇故居廳堂之上以示敬賀。“生德”一詞典出《荀子·致士》:“生民,以德教生養民也。”意為碩彥大德者以道德知識使生民得到良好的教養而成國之才。
馬相伯也曾將故居作為收取租米和儲放糧食的倉間,收取地租來維持教育所需的經費。而馬相伯逢春秋兩季及暇日來泗涇小住時,則興會泗涇鎮上的秦鴻翔、吳學齋、唐文鰲、戴葵臣、戴靜卿等社會賢達,以及親朋父老。他曾“委朱相公於泗宅代理”捐獻家產興學事宜。宣統二年(1910年)冬,馬相伯敦請七寶、泗涇兩鄉鄉長張秉彝、戴靜卿疏浚泗涇塘、蟠龍塘和蒲匯塘,並親臨視河,慰勞繆雨亭(九亭牛車涇人)河長及河工,熱心地方公益。馬相伯在上海的另一處寓所是徐家匯山灣的樂善堂,可惜已拆毀湮沒,因此泗涇丹陽馬家廳是他所遺宅第中唯一紀念名跡。解放初,這裡曾作為鎮託兒所,以後又移作“少年之家”活動場所。2002年11月由泗涇鎮人民政府主持,修復馬相伯故居並對社會開放,使名跡成為泗涇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馬衡題寫館名。
馬相伯故居大體上保存完好,前廳梁架具有顯著地時代特徵,是研究明、清時期江南民居住宅的重要實物資料。2011年6月,由泗涇鎮人民政府斥資98.7萬元,按照“修舊如舊,以求其真”的科學修繕原則,對馬相伯故居進行維修。並於2012年9月18日重新對外開放。

馬相伯


馬相伯
馬相伯
馬相伯,字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原籍江蘇丹陽,1840年生於江蘇丹徒,中國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傑出愛國人士,上海復旦大學創建人,首任校長。為近代中國教育界德高望重的領軍人物,傑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國知名人士于右任邵力子等都是他的門生弟子。
馬相伯十二歲時,即清咸豐元年(1851年),馬相伯就到了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依納爵公學學習。同治元年(1862年),獲神學博士學位,次年任依納爵公學校長。光緒七年(1881年),任清政府駐日參贊,旋改任駐神戶領事。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在上海創辦震旦學院,自任監院,即院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秋,又創辦復旦公學,即現在的復旦大學,任校長。辛亥革命后,一度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袁世凱總統府高等顧問等職。民國3年(1914年)后,馬相伯堅決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辭去顧問,退隱上海。1939年11月4日在越南諒山逝世,遺著有《馬相伯先生文集》等。其故居(舊居)有江蘇丹陽、江蘇丹徒、松江泗涇、徐匯土山灣、上海重慶南路萬宜坊等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