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波

廣州軍區原副參謀長

鄭波,男,河南洛陽人,1938年7月參加革命,193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學員、參謀、團參謀長、團長、師參謀長、師長、軍參謀長、副軍長、湖南省革命委員會常委等職,是正軍職離休幹部、原廣州軍區原副參謀長,因病於2011年1月24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1歲。

人物簡介


鄭波,原名鄭士虎,1920年12月出生於河南省洛陽縣關林鎮大屯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7歲入私塾小學半耕半讀,15歲以優異成績考上縣城初中。上學期間受進步思想影響,1938年7月,他初中畢業后毅然參加革命,193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經歷


新中國成立前

抗日戰爭時期,鄭波同志歷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學員,八路軍總司令部參謀訓練班學員,魯西軍區連河支隊司令部見習參謀、教育參謀,魯西軍區司令部作戰參謀、偵察參謀,魯西地區教導第三旅九團司令部偵察通信參謀、作戰教育參謀,冀魯豫軍區第十一分區二十一團司令部副參謀長。先後參加了魯西潘溪渡伏擊戰、張典庄攻堅戰、豐縣攻堅戰等戰役戰鬥。任偵察通信參謀期間,他在地方黨組織的幫助下,周密部署,巧妙安排武裝便衣偵察監視敵人,成功建立起秘密情報網,確保了部隊作戰需要和地方黨組織的安全,被評為團模範幹部和冀魯豫軍區甲級工作模範。1945年5月,他調任第二十一團司令部副參謀長(該團無參謀長),帶領部隊連續打了幾場硬仗,攻克豐縣縣城,殲滅敵頑固派張里元部,粉碎偽軍1個師的進攻,活捉偽師長乜庭賓,表現出優秀的指揮才能。
解放戰爭時期,鄭波同志歷任東滿軍區警備第二旅四團參謀長、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縱隊三十師八十八團副團長,第四野戰軍四十七軍一四一師四二二團團長。先後參加了東北新站拉法圍殲戰,三下江南,夏、秋、冬季攻勢,遼瀋、平津、渡江等戰役戰鬥。1946年5月,部隊奉命開赴松花江,在老爺嶺阻擊戰中,他英勇頑強,靠前指揮,成功掩護友軍安全後撤;隨後帶領部隊參加新站拉法圍殲戰,繳獲輕機槍40餘挺。遼瀋戰役中,他率部在大虎山一線阻擊敵人,充分利用地形,靈活布設兵力,指揮部隊擊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平津戰役中,他率部在廊坊、固安地區構築陣地,有效防止了北平之敵南逃和天津之敵北上接應。
鄭波同志在艱苦卓絕的戰鬥歲月里,始終對黨和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南征北戰、出生入死、英勇頑強,經受了血與火、生與死的嚴峻考驗,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鄭波同志歷任第四野戰軍四十七軍一四一師四二一團團長,志願軍第四十七軍一四一師參謀長、副師長兼司令部參謀長、第一副師長、師長,陸軍第四十七軍司令部參謀長、副軍長兼司令部參謀長、副軍長,湖南省革命委員會常委,陸軍第四十一軍副軍長,廣州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等職。先後參加了衡寶戰役、解放大西南、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戰爭,以及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等戰役戰鬥。1949年11月,在解放大西南戰役中,他率領部隊在“難於上青天”的川東崎嶇山路上,冒著濛濛細雨,穿著爛底的布鞋,在半飢半飽狀態下,對敵實施堵截、追擊,兩渡烏江,橫渡長江,強行軍150餘里,殲敵2500餘人,俘敵中將副軍長楊漢林,少將師長張俊容,徹底切斷了重慶敵人北逃的水陸通道。湘西剿匪戰役中,他率領未經休整的部隊連續作戰,在友鄰部隊的配合下,先後攻克里耶、八面山、燕子洞,全殲湘西之匪。1951年11月,在抗美援朝第六次戰役後期,他組織兩個團四個營的兵力,向佔領正洞西山的美騎兵第一師一部發起進攻,連續奮戰6晝夜,殲滅美軍2496人,繳獲各種武器近500件,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特電嘉獎,鄭波同志被授予朝鮮二級獨立自由勳章,此戰例后被軍事科學院列為授課範例。1953年2月,他奉命率部攻打地勢險惡的戰略要地“老禿山”。敵人為控制該高地,專門從美國請來軍事防禦專家,指導修築了大量的塹壕、交通壕和地堡,布設了坦克、固定重機槍等多種武器,吹噓說麻雀也休想飛過該陣地。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充分準備,於3月22日發動進攻,當晚攻佔該高地,在隨後3天的防守作戰中,成功粉碎了敵人營、團、師三級預備隊的反擊。著名作家老舍專門創作了一部長篇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以紀念此次戰鬥。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鄭波同志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部隊建設中來。他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毛澤東軍事思想,堅持從嚴治軍,狠抓部隊戰備、訓練、教育管理和戰鬥力提高。他把軍事訓練作為提高部隊戰鬥力的基本途徑,堅持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摔打部隊,狠抓部隊體能訓練,技術戰術基礎訓練,一專多能訓練,幹部、機關指揮訓練,諸軍兵種合成訓練,倡導科學練兵、民主練兵、按綱練兵,為部隊軍事訓練和戰鬥力提高傾注了大量心血。上世紀70年代初,他連續三年負責軍教導隊幹部培訓工作,言傳身教,為部隊培養了大批教學骨幹。他勤於學習,善於總結,注重創新,取得了一批訓練成果。他組織部隊探索總結出“距、尺、修、瞄、擊”射擊教學法,提高了部隊實戰條件下的射擊訓練水平;他以豐富的實戰和訓練經驗,組織編寫單兵、班(組)訓練等課本,並把專業性強、不易學習掌握的教材知識點編成通俗易懂、易學好記的教學口訣,豐富了教學內容,有力促進了訓練水平提高;他注重把戰術練活,每次組織重大演習,堅持一種地形設置多種方案,每種方案設置多種複雜情況,每種情況研練多種打法,並把指揮要領概括為“查敵情、看地形、下命令、擺隊形、組織火力搞協同、報告上級通報友鄰”,有效提高了部隊戰術訓練水平;他高度重視運用經典戰例教育部隊,強調和平時期指揮員“不能身經百戰,但要通曉百戰”,組織機關把中外經典戰例、正反戰例編成教材組織部隊反覆學習;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結束后,他親自倡導和組織編寫系列戰例和實戰中的典型事例,親自組織了五期師以上幹部戰例學習班,為各級領導幹部充分汲取實戰中的經驗教訓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許世友、向仲華等軍區領導的充分肯定。在長期的軍事生涯中,他充分發揮既有深厚的軍事理論素養、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優勢,為部隊軍事訓練創新發展作出了獨創性貢獻。
1984年6月,鄭波同志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革命鬥志不減,仍然非常關心黨、國家和軍隊的建設事業,十分重視政治學習,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堅持不懈地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和黨的創新理論,堅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決擁護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離而不休,積極奉獻餘熱。他以抗日戰爭、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先後創作了《耳報神》、《山大王》、《偵察科長札記》三部長篇小說,以文學藝術的形式演繹了偵察情報工作的重要性。他多次深入部隊、學校講課輔導,弘揚我黨我軍優良傳統、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006年,他已86歲高齡,仍自覺站在我軍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的高度,從重視官兵“一專多能”訓練、學習研究經典戰例、提高軍事指揮員“審時度勢”力和加強野營拉練訓練等四個方面,向軍委總部首長建言獻策;2010年8月,他給軍區領導寫信,對如何學習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推進部隊革命化建設提出了深刻獨到的見解。病重期間,他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鬥爭,仍然關心黨、國家和軍隊的大事,體現了共產黨人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革命精神。彌留之際,他反覆囑咐家人喪事從簡,不要給組織添麻煩,充分展示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和高風亮節。鄭波同志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陞為大校軍銜,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獨立功勛榮譽章。

評價


鄭波同志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一貫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永葆革命軍人的政治本色。他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堅信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堅決貫徹執行上級的命令指示,即使在“文革”期間兩次受迫害的情況下,仍然始終擁護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顧全大局,勤奮工作,表現出堅強的黨性原則和堅定的政治信念;他身經百戰,既精通軍事又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注重在複雜條件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具有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高超的領導藝術;他治軍嚴格,經常用身邊正、反典型教育引導部隊,對部隊發生的不良傾向及時有力糾治;他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具有堅強的組織紀律觀念和紮實的工作作風;他光明磊落、襟懷坦蕩,淡泊名利,一切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具有高度的黨性修養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他團結同志,關心部屬,情系官兵,具有很強的群眾觀念和良好的道德修養;他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清正廉潔,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嚴格要求家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並以自身模範行動教育部隊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糧食,保持和發揚了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表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崇高的革命風範。
鄭波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不斷學習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獨立和解放事業,獻給了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身體力行地實踐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諍諍誓言。他的逝世,使我黨失去了一位優秀黨員,我軍失去了一位優秀的高級軍事指揮員。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學習他的革命品德、高尚情操和優良作風,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自覺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忠實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為加強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