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溝
景觀景點
在新疆奇台縣北部有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叫作恐龍溝,這裡紅褐巨岩的地質構造是中生代的產物。這裡,是恐龍的故鄉。恐龍溝長約5公里,位於準噶爾盆地腹地火燒山油田東北60公里處,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山溝,因出土過恐龍化石而得名
恐龍溝開放時間為全天。
1985年,由我國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組成的恐龍考察隊,先後在這裡發掘了4條恐龍化石,它們分別屬於腳類、蜥腳類、龜鱉類和鱷龜類,既有食草恐龍,也有食肉恐龍。其中發掘的條蜥腳類食草恐龍化石,經測量每節頸椎長約1.5米,頸肘長達4米。據此測算,這條恐龍總長33米。高10米,重60噸,略次於在美國發掘的34米的地震龍”。
恐龍溝
1999年開始,中加恐龍考察隊又用四年時間,用雷管和炸藥削去大十個山頭,終於將—條冠名為“卡拉麥里龍”的恐龍化石發掘來,它僅存部分頸椎和比較完整的頭骨。具十—節頸椎骨長1.6米,高1.2米,重300餘千克,最長的一條肋骨1.5米,為世界罕見,據測算,這條“卡拉麥里龍”身長超過34米,軀高10餘米,超過了美國發掘的“地震龍”,成為世界恐龍冠軍。
“卡拉麥里龍”發掘出來以後,分裝成數百隻木箱運到了北京。有專家指出:恐龍溝內還埋藏有許多恐龍遺骸,還會有更為震人的重大發現。這裡,已經成為中外眾多考古專家們的考察研究場地。
恐龍溝
從發現的恐龍種類看,既有1億多年前生活在水中的恐龍,也有生活在陸地上的恐龍,還有水陸兩棲恐龍。這說明如今這極為乾旱的戈壁荒漠,在億萬年前應為大面積的海洋或湖泊,並有陸地與之接壤。從恐龍的食物分類看,既有食肉恐龍,也有食草恐龍,可以想象在億萬年前這裡曾是生命生長極其旺盛的地方,否則,如此多的龐然大物便無法生存。然而,數量如此繁多的各種恐龍為什麼會在同一時間消亡?它與這褐紅色山岩的誕生是否有著某種因果關係?這是一個難解的謎。
恐龍溝
恐龍溝
站在—個較高的山頂向東南極目遠望,那裡是—片無際的戈壁。據考,這褐色的荒漠只有數百年的歷史,與恐龍溝的山岩相差1億餘年,這種特殊的地質構造與當年眾多恐龍的存在消亡有無聯繫?我們不得而知,但從目前的發掘來看,這無際的戈壁同樣充滿著神奇:1930年秋,在袁復禮教授的率領—下,我國和瑞典科學家在距恐龍溝30公里的博爾騰戈壁發現了兩具恐龍化石,這在亞洲尚屬首次。後來它們被命名為“奇台天山龍”。此外,在這戈壁之中還先後發現了數百種海相和陸相地層生物化石。這些化石與恐龍一樣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個古老的謎。
10月1日,筆者來到新疆奇台恐龍溝,只見在2006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挖掘恐龍化石的二號坑內,一個遮陽篷下擺放著一具剛剛出土的巨型古脊椎動物化石。
巨型古脊椎動物化石被牢牢地嵌於一塊巨大的赭紅色岩石之中,其顏色與整個恐龍溝的顏色極為近似。
從化石的保存情況看,它在生前應是一個龐然大物。
因為這具化石還沒有經專家最後鑒定,所以它到底是什麼動物的遺骸目前尚無結論,但從以前的考古發掘和化石的外形看,它極有可能就是恐龍化石。
化石險落盜挖者黑手
賀琦是看護奇台恐龍溝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奇台硅化木園的園長。
今年6月27日,賀琦在距離硅化木園正西方向20公里處巡邏時,發現了一異常車轍,便一路尋去。
結果在一丘陵的岩壁上發現了這具巨型化石,化石已被人挖了一半,周圍有盜挖者留下的工具,化石上留有被撬壞的痕迹。
看護人晝夜守護化石
為了不使這一罕見瑰寶落入偷盜者的手中,賀琦和硅化木園的另外兩名工作人員開始挖掘這具化石,3人斷斷續續用了兩個月時間才將化石挖掘出來。因為缺少挖掘經驗和專業工具,為了不再損壞化石,他們只好挖出整塊岩石。8月23日,他們用“吊葫蘆”才將化石吊到車上,運到了恐龍溝的二號坑。
2006年,中科院的專家們在這個坑裡挖掘出了一百多塊屬於不同恐龍的化石,挖掘出的化石數量之多、所涉及到的恐龍種類之多,讓全世界為之矚目和震驚。後來,在這個坑裡發掘出的大部分化石被運走,只留下少部分化石。不料,今年5月8日凌晨,這裡的3塊恐龍化石被不法分子在看護人員的眼皮底下盜走,警方雖竭盡全力破案,但至今沒有結果。
現在,賀琦運到恐龍溝二號坑的化石比專家們2006年在這個坑裡所發掘的化石,顯然要完整得多,也大得多。
化石完整性十分罕見
化石圖片
能否刷新記錄有待專家鑒定
新疆奇台縣的恐龍溝一帶,深處翰海大漠,人跡罕至。在恐龍發掘歷史上,這裡發現的恐龍化石數量和種類之多,為世界罕見。
目前已發現的化石既有碩大無比的食草類恐龍,也有兇猛暴烈的食肉類恐龍,有生活在陸地上的恐龍,也有生活在水裡的恐龍,還有水陸兩棲恐龍,種類達十餘種,人們稱這裡為“恐龍的故鄉”。
1987年中加科考隊曾在恐龍溝發掘的一具恐龍化石,最長的一節頸椎化石長達1.6米,頸肋長4米,由此推測這條恐龍在活著的時候身長可達33米,因而成為亞洲第一龍,在世界轟動一時。2006年中央電視台十套節目專門在恐龍溝成功地進行了恐龍挖掘現場直播。由中科院在一號坑挖掘出的一具食草類恐龍化石,從已知的化石骨骼初步推算認定,它的總長度應為35米多,身高達15米多,刷新了1987年發掘的那具恐龍化石創下的亞洲記錄。
今年先後挖掘出的兩具化石,究竟是什麼化石?它們生前到底是什麼模樣?能否再次刷新某項考古記錄?還有待專家的鑒定。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現如此之多、如此之大、保存如此之完整的化石,在恐龍溝一帶近百年的考古史上還屬首次,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極為罕見。從2006年以來在這一帶的諸多發現進一步說明,新疆奇台恐龍溝一帶極具考古價值,以恐龍為代表的古脊椎動物億萬年前在這裡的生存和消亡秘密,仍然等待著今天的人們不斷探尋。
有效保護化石任務仍然艱巨
由於新疆奇台恐龍溝一帶特殊的地質結構,典型的海相和陸相地質遺跡,我國於2002年已把這一帶命名為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達492平方公里。這也是我國唯一以典型、稀有、珍貴的古生物化石命名的國家地質公園。但這沉睡了億萬年的戈壁大漠近十多年來,在不法分子瘋狂盜挖之下再也沒有平靜過,不法分子已把黑手伸向了這裡。為獲取價值與日俱增的硅化木,這裡早已被挖得滿目瘡痍。
不僅如此,隨著恐龍溝和古脊椎動物化石知名度的提高,不少不法分子專門到奇台來打聽併購買恐龍化石。據奇台警方透露,今年以來他們已多次從倒賣者的手中扣押過恐龍化石。恐龍化石的先後被盜挖向人們警示,以恐龍化石為代表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已成為不法分子繼硅化木之後的又一個攫取目標。
恐龍溝的恐龍化石被盜后,奇台警方已加大了對倒賣古脊椎動物化石的打擊力度,不法分子懾於法律的制裁,目前不得不有所收斂,但他們決不會就此罷手。對這荒漠戈壁如何進行有效保護,阻止瘋狂的盜挖活動,徹底斬斷不法者的黑手,任務仍然十分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