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恐龍化石的結果 展開
- 恐龍骨骼石化后物質
- 謝霆鋒專輯中歌曲
恐龍化石
恐龍骨骼石化后物質
恐龍化石,是指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礦物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跡,如腳印等有時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鬆軟的覆蓋物。這條“毯子”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恐龍殘體如牙齒和骨骼化石是最熟悉的化石,這些都被稱之為體軀化石;至於恐龍的遺跡(包括足跡、巢穴、糞便或覓食痕迹)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這些則被稱為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是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據此可以推斷出恐龍的類型、數量、大小等等情況。
恐龍的體型、生活形態等可以通過發現的化石而進行復原和推斷,但恐龍的皮膚的顏色,無法找到化石的依據,所以只能根據對現有動物的認識來推測。根據古生物學家推測,大型恐龍可能會有斑紋或斑點作為保護色,顏色也會更鮮艷一些。交配期間,雄性恐龍的頭部與皮膚的部分區域可能會像現代鳥類一樣顯現出艷麗的色彩,這樣更容易獲得異性的青睞。
恐龍化石
在博物館里能夠看到的恐龍其實只是庫存化石中的一小部分。例如在猶他州普羅伏楊百翰大學的地球科學博物館就貯藏了近100噸尚未剝除石膏外殼的化石。許多博物館地下室的架子或抽屜里塞滿了貼有標籤的恐龍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會原封不動地擺上好幾年,等待科學家來研究。有些古生物學家會從一兩根百年前出土沒人研究或鑒定錯誤的骨骼中,鑒定出全新的恐龍品種。
石化過程
恐龍化石(南京博物院館藏)
在石化回歸地表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危險。在成千上萬的石化過程中,周圍的岩石可能會彎曲變形,這樣化石就會被壓扁。另外,地殼底部的高溫也有可能讓化石熔化。逃過這些劫難后,還得有人趕在化石從周圍岩層中分離前找到它,否則化石就會碎裂消失。
只有少數相當特殊的地質環境能夠將化石保存完好,最常見的是質地細緻的沉積岩。而恐龍化石由於年代久遠,保存起來更不容易。現在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主要有德國的索倫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中國雲南的祿豐、中國山東諸城等。
火焰崖
科摩斷崖
19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在位於美國懷俄明州的科摩斷崖發現了不少恐龍的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都是蜥腳類恐龍的骨骼。美國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這裡挖掘,目前已發現數百件標本。
月谷
月谷是一個位於阿根廷西部的荒蕪的峽谷,人們從這裡發現的化石中才知道恐龍的存在。從月谷發現的化石包括三疊紀晚期的喙龍類群和其他爬行動物類群,其中包括早期的獸足類恐龍始盜龍屬和埃雷拉龍屬。這個偏遠地點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卻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人們才知道這兒的化石蘊藏量非常豐富。
祿豐
恐龍化石
諸城龍骨澗
龍骨澗是聞名中外的“巨型山東龍”和世界之最“巨大諸城龍”的出土地,位於諸城市呂標鎮庫溝村北部,距諸城市區10公里。該澗為東西走向大沖溝,長約350米,寬約100米,深約20米。據專家考證,龍骨澗及其周圍地區,均屬距今約7000萬年的中生代晚白堊紀地層,含化石層最深處達2米,位於沖溝東頭南坡階地之上,呈28度角向沖溝北延伸下去,澗中所藏化石十分豐富,是一處世界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種類主要為鴨嘴龍化石,同時發現有霸王龍牙齒、恐龍蛋化石等。自1964年以來,龍骨澗先後挖掘出至少10具恐龍化石,約50多噸,有4具已裝架成鴨嘴龍骨架標本陳列於北京、天津、濟南和諸城,其中陳列於諸城市恐龍博物館的“巨大諸城龍”高9.1米,長16.6米,是世界上同類型中最高大的。
目前,龍骨澗化石區被定為濰坊市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東西長640米,南北寬240米,總面積153600平方米。
諸城恐龍化石
尚克林
2020年8月,南安普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認為,3名化石獵人在英國懷特島尚克林一帶發現的恐龍化石是一種極為罕見的新物種。
這種恐龍生活在1.15億年前的白堊紀,身長約有4米。因其頸部、背部和尾部的骨腔中有巨大的氣囊,研究者判斷其屬於獸腳亞目,並將其命名為Vectaerovenatorinopinatus。
沉積岩是一種由沉積在河、海、盆地或陸地上的沉積物經固結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和物質成分可分為礫岩、砂岩、泥岩等。因為組成沉積岩的砂土微粒十分細膩,可以很好地保存化石,所以在沉積岩中也包含了圓形的石塊,稱為結核。結核是化學變化所生成,形成原因是因為有化石的存在。
水、風或人類的活動都會導致蘊藏化石的岩石出露。侵蝕中的懸崖和河岸都是尋找化石的好地點。因人類活動而使化石露出的地點,通常包括採石場、路邊和營建工地。
在發現恐龍化石的埋藏地點后,考古人員就要把化石挖掘出來。起出那些零星的小化石可能只需要一個人花上幾分鐘的時間,但如果是要將大塊化石從堅硬的岩石中起出,就需要大批人員費時數星期或數月,侵蝕中的懸崖和河岸都是尋找化石的好地點動用各種機械工具才能完成。在此過程中,測量並記錄作業細節也同樣重要。
探尋恐龍的最佳地點是在中生代沉積岩層露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山路旁、採石場、海岸、懸崖、河岸甚至煤礦都可能是挖掘的地點。然而佔地最廣、恐龍蘊藏量最多又露出地表的地區多半位於崎嶇的不毛之地或遙遠的沙漠之中。
在恐龍化石的挖掘中,工作人員會根據挖掘地點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挖掘方式。比如在某些沙漠地區,工作人員只要把上面的沙子清除,就能整理出骨骼來。但要挖掘埋藏在硬岩石里的大骨架,就必須使用炸藥、開路機或強有力的鑽孔機。
人們在恐龍挖掘現場移除任何東西之前都會先用網路分區,在不同的分區內找到的化石都要標示清楚,經過攝影並精確繪測現場圖,這樣到最後就會得到一張精密完整的現場繪圖。這個處理過程幾乎和化石本身一樣重要。記錄挖掘現場的精確位置和彼此的相對位置,有助於揭示標本恐龍當時的致死原因以及為何保存下來。
化石在移動前要先進行穩定處理。有時只需要用膠水或樹脂塗刷暴露部分,有時則必須以粗麻布浸泡熱石膏液做成的繃帶來包裹。小塊化石可以用紙張包起來,或收藏在樣品袋中以免受損。大塊化石或用石膏包裹,或在最脆弱的部位用聚胺甲酸酯泡沫來保護。有些較大的內藏化石的石塊則必須先劈開再運輸。
尋找、挖掘作業只是認識恐龍化石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將化石骨骼一塊塊地拼湊起來,重新構建一副骨架。而復原工作則是在骨架上添加筋肉,使之重現生前的模樣。所以有時古生物學家花在實驗室里的時間比花在野外的時間還長。
在實驗室里取出恐龍化石時需要特別小心。去除岩石、露出化石的精巧細部構造需要謹慎處理,也相當費時。可視需要移除的岩石多寡來決定使用的工具。在去除化石周圍的岩石后,需要在化石上塗膠水和樹脂來加以保護。
恐龍化石
酸劑預備作業
稀釋后的乙酸或甲酸可以用來溶蝕化石周圍的岩石,而不會傷及化石本身。但整個作業過程必須謹慎監看,因為有時酸劑會由內部將化石分解。並且有些酸劑相當危險,可能會灼傷皮膚,因此使用者必須穿戴安全面罩、手套及防護服。
學術描述與命名
等化石完全準備妥當,古生物學家就可以描述化石的構造,並與相關或類似的恐龍做比較。如果有可能是新的屬或種類,就要為這個化石恐龍起個新學名。拿新化石的特徵和其他化石做比較,就可以把新化石納入種系發生關係中。
圖解描繪的過程是描述恐龍實際長相的關鍵。圖解的方式很多,有的精確素描岩石中埋藏的化石,有的是結構完整、標示清楚地重建復原骨骼圖。為求精確,科學家通常會使用攝像描繪器。雖然素描作品不如照片精確,但還是很有用的。因為藉由素描可以將可能同時出現在單件化石上的特徵呈現出來。
完成化石研究后就可以把研究結果寫成論文公布發表。論文內容可能是新恐龍的描述,或是重新評估某種早已認識的恐龍種類。可以用圖表、照片來輔助說明。因為所有論文在正式發表之前都需要經過同行審閱,所以多半相當可靠。
在弄清楚了某種恐龍骨骼的結構之後,就會儘可能地重組該副骨架。失落的骨架用玻璃纖維製作的模型來代替。現在能夠看到的大部分大型的展示骨架也都是用質量較輕的玻璃纖維模型來代替,並將細金屬條隱藏其中,以便支撐架構。重組的骨架是重塑某種恐龍生前模樣的基本依據。現存的爬行類、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也可以用來參考。它們有助於指出恐龍內部器官的大小、外形、位置和構成腹部的肌肉情況。皮膚的構造則參照化石上的皮膚印痕。
恐龍化石
修理的第一步是開箱。開箱要按照裝箱清冊逐次打開,開箱多少應按修理人員的多少而定。開箱后便要登記。從標本架上按化石產地及編號將標本取下,先把化石產地、編號登記在修理工作日記上。一般地說,化石的修理有以下兩種方法:
(1)機械修理法。雖然近年來修理工具已相當進步,但最多使用的還是鎚子和鑿子。使用這些工具時一定要把化石放在沙盤內,有的需用大小不一的沙枕墊在不同的部位,以保持穩定。修理時,一錘一鑿都要有目的地進行,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能把化石損壞。如果遇到圍岩很硬,可用電動雕刻機或牙科大夫用鑽牙或補牙的直機或高速磨牙機。根據需要也可以使用氣動式雕刻機或鋼筆型氣動鑽。
恐龍化石
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的研究發現,埃德蒙托龍會像人一樣得癌症。研究古代疾病和傷害的學問稱為古病理學,這種研究主要是通過保存下來的骨頭進行的。比如說,如果化石動物的骨頭出現病變或特殊的增長,就代表這個動物生前可能曾經患病或受傷。如果某個化石物種有許多個體經常性地出現某些特徵,就可以推斷出他們某一方面的生活。
電腦斷層攝影
電腦斷層攝影不需要破壞標本就可以看到化石顱骨的內部構造。平常需要剖開化石才能檢視的細部構造,現在用電腦斷層攝影就能輕易做到。傳統的X射線會把物體壓縮成單一平面,而電腦斷層攝影可以產生立體模型,在多維空間里操控。
顯微鏡的運用
古生物學家使用顯微鏡來觀察化石,已經有辦法研究各種化石微生物。掃描電子顯微鏡是功能強大的工具,可以放大物體攝影達百萬倍,可以看到遠比過去更加細膩的化石骨頭細部。這類儀器首次揭露了化石化的微生物構造,協助古生物學家更深入地了解恐龍的生活環境。
恐龍化石
對恐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於已經發現的化石。如今,古生物學家已經能夠通過先進儀器不用破壞化石就可以看到其內部,而且也可以看到過去不可能檢視的內部細微構造。這可以讓人們了解恐龍的生活方式、食物、成長和行動方式等,並且得知恐龍的進化譜系。
恐龍化石解剖學
恐龍化石解剖學可以讓人們提供化石恐龍本身可能的生活方式或構造的信息,還能提供該恐龍所屬的類群進化的相關信息。古生物學家還可以拿某種動物的骨頭來與相似類型的骨頭做比較,從而闡述物種間的進化譜系關係。雖然化石恐龍的肌肉、器官等柔軟組織是不可能變成化石保存下來的,但也可以用現代動物的解剖構造來與化石恐龍比較對照並推斷出來。
恐龍的控制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和荷爾蒙系統一起協調恐龍身體的功能。絕大多數蜥腳類恐龍的腦部都很小,有些小型的獸腳類恐龍的腦部卻比較大並且比較複雜。大型的獸腳類恐龍之一暴龍具有一個專門控制四肢運動、處理視覺與嗅覺訊息而設計的腦部,但它的大腦卻非常小。
恐龍的心肺系統
獸腳類恐龍或許擁有高效率的心臟,以保持較高的體溫。蜥腳類的恐龍龐大的身軀可以貯存足夠的太陽熱能,使它們在整個夜晚都保持溫暖。恐龍的心肺系統在執行功能上,可能類似人類的溫血系統或爬行類的冷血系統。
恐龍的柔軟組織
恐龍身上的柔軟組織主要包括肌肉、消化系統等。其骨骼之間以韌帶相連,成對而相抗衡的肌肉通常是由筋腱附著在骨骼上,以收縮和放鬆的方式使四肢來回移動。恐龍的消化系統由盤旋的腸子所組成。肉食性恐龍擁有相當短而簡單的消化道,草食性恐龍則需要長而複雜的腸子,以便分解植物纖維、身體的廢物等。精子和卵也都經由泄殖腔排出體外。
恐龍的骨架
恐龍骨架的功能主要在於支撐用來運動的肌肉,並保護大腦、心臟和肺部器官,以及安置製造血液的骨髓。不同類群的恐龍會有特化的骨骼,如獸腳類恐龍大頭顱里巨大的顳孔,可以減輕不必要的重量。
顱骨和牙齒
通過觀察恐龍化石的眼球、鼻組織和耳部就可以了解恐龍的感覺器官。牙齒顯示出化石恐龍的生活方式,例如肉食性恐龍的牙齒通常有銳利的邊緣或具有圓錐形牙齒,植食性恐龍的牙齒則有葉狀或扁平的咀嚼齒。不同恐龍口中的齒列形態也可以提供恐龍覓食方式的信息。
阿根廷現史上最大恐龍化石相當於14頭大象
1999年,一名少年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恐龍木乃伊,可以看到其象鴨子一樣的嘴巴,並且皮膚幾乎完整無缺。現在,科學家已經從這具的罕見恐龍木乃伊上面找到了一些有機物,這意味著人類有望很快揭開有關恐龍的生物學秘密。
恐龍的遺骸和一條史前的像鱷魚一樣的動物Borealosuchus的遺骸纏繞在一起,科學家認為Borealosuchus可能是在吃恐龍的屍體時死掉的。領導恐龍樣本研究小組的曼徹斯特大學的菲爾-曼寧說:“這隻白堊紀鱷魚可能是同一時間死掉的。鱷魚可能在爬進已死的恐龍肚子后窒息而死。”科學家已經收集了應該能確認這一恐怖的理論是否屬實的證據。對恐龍軀幹和尾巴的一次CT掃描—同類中進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掃描—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進行分析。
這條恐龍是1999年由16歲的泰勒-萊森在北達科他州海爾克里克(HellCreek)發現的,5年後恐龍被發掘出來。它是一隻年輕的成年恐龍,屬於一種相對較為常見的恐龍——埃德蒙頓龍(Edmontosaurus),又被稱為達科他龍。達科他龍靠兩條腿行走,體長25-30英尺(7.5-9米),到肩高6-8英尺,重3-4噸。成年的達科他龍會達到40英尺長、6噸重。
和多數恐龍標本不一樣,達科他龍在變成化石之前已成木乃伊狀,意味著這隻恐龍幾乎所有的皮以及象腱和韌帶之類的部分結締組織連同它的骨頭一起被保存下來。這使得科學家可以對它進行一次詳細的“屍體解剖”,並重新構建了其解剖結構的詳細情況。這些結果將於9日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GeographicChannel)播出的一部記錄片《恐龍屍體解剖》(DinoAutopsy)中完全呈現。
恐龍化石[恐龍骨骼石化后物質]
恐龍皮還顯示出有斑紋的跡象,這可能暗示著一種偽裝模式。利用一台波音掃描儀進行的CT掃描可能揭示是否有內臟在皮下保存下來,而波音掃描儀通常是用來測試飛機和宇宙飛船零件的。曼寧博士說:“我們已經發現了生物學問題,而且我們相信會收到不錯的結果。如果它證明是組織的話,那可能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
而在2008年12月26日,中國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了世界上發現的第5具恐龍木乃伊,也是在中國發現的第一具恐龍木乃伊,距今1.2億年,同時也是遼西地區發現的最小個體木乃伊化石,這是一隻鸚鵡嘴龍,而且首次看到了深層皮膚。
8600萬年前河南恐龍寶寶化石歸國展出曾流失海外
2014年9月28日,河南省發現3大恐龍動物群和一個古生物群;復原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恐龍骨架——巨型汝陽龍;在海外流落多年的恐龍化石“路易貝貝”首次在河南與遊客見面。
經對河南省恐龍化石的系統調查與勘查,河南省已有15縣(市)發現了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或恐龍腳印化石,分佈在14個中生代盆地中。截至目前,河南省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有8科、12屬、36種,是我國發現恐龍蛋種屬最多的省份,佔全國恐龍蛋化石種屬總數的80%、世界的70%。河南省省範圍內已發現殘存的恐龍化石露頭點243處,發掘了61處,研究確認恐龍有15科21屬21種,發現恐龍腳印4種。
2014年9月28日,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門外,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巨型汝陽龍的骨架得到復原。復原后,恐龍體長38.1米,體寬3.3米,脖子長17米,是已知世界上最粗壯、最重、最大的恐龍。推測其活著時的體重可達130噸,相當於20頭大象的重量,極度加長的頸椎椎體特徵,說明了巨型汝陽龍為一長頸椎類型。
在地質博物館展廳內,流落海外十多年的恐龍化石“路易貝貝”也首次與觀眾見面。“路易貝貝”產自西峽盆地,距今約8600萬年。“路易貝貝”與4枚西峽巨型長形蛋化石共生在一起,骨骼化石保存長度為118厘米。經初步鑒定,它是一個剛剛破殼的小竊蛋龍寶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科普價值。
村民砍柴撿到6塊恐龍骨骼化石距今1.4億年
2015年3月4日,接過重慶市地勘局地質工程隊頒發的榮譽證書,合川區村民謝秀明才明白,自己砍柴時撿的6塊“怪石”,竟是距今已1.4億年的恐龍骨骼化石。去年10月中旬,謝秀明的妻子在一株柏樹根部發現形狀怪異的“石頭”,后經鑒別,該化石屬恐龍後腿骨化石。目前,這批恐龍化石由重慶市地勘局進行保護、鑒定。
雲南新發現兩具1.8億年前恐龍化石
恐龍化石[恐龍骨骼石化后物質]
恐龍化石[恐龍骨骼石化后物質]
2015年底,雲南省祿豐縣發現兩具距今約1.8億年的恐龍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7日現場初步鑒定推測,這兩具恐龍化石分別為“巨型祿豐龍”和“許氏祿豐龍”。據介紹,新發掘的這具“巨型祿豐龍”保存部分為背椎13個、肩椎3個、左右髂骨、坐恥骨、後肢全部、尾椎22個。
河北豐寧發現1.3億年前疑似新屬種恐龍化石
2017年10月豐寧化石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四岔口鄉李起龍村芥菜溝實地巡查過程中,發現部分恐龍化石裸露在地表,隨後保護起來。今年8月28日,自然資源部向河北省國土資源廳去函,同意搶救性發掘該恐龍化石。9月4日,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開工儀式在芥菜溝舉行。9月5日,豐寧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同時向5位國內古生物化石研究專家頒發了聘書。
新華社9月7日電我國專家在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境內1.3億年前地層中發現疑似新屬種恐龍化石。根據腿骨化石估算,屬於大中型恐龍化石。目前發掘工作正在進行。
古生物學家發現世上最袖珍恐龍足跡化石
小龍足跡復原圖 王紫楓繪
雲南祿豐出土3歲恐龍幼體化石
2021年5月,雲南大學脊椎動物演化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在雲南省楚雄州祿豐早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一個體長約1.7米的恐龍幼體化石,約3歲,不屬於任何已知屬種。這是該地區第二次發現蜥腳型類恐龍幼體化石。同月,墨西哥研究團隊宣布,確認一具恐龍化石源自距今約7200萬年的鴨嘴龍科副櫛龍屬的新品種恐龍。
廣西東興市發現古生物化石
2021年,廣西東興市在正修建的高鐵站站前路附近發現古生物化石。6月15日,經專家團隊現場實地勘察后認定,這些化石是侏羅紀時期的恐龍化石。
中國絲路巨龍和新疆哈密巨龍
2021年8月12日,學術期刊《科學報告》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人員關於新疆早白堊世翼龍動物群中恐龍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對之前在新疆下白堊統地層中發現的三件恐龍化石進行了研究,依據其中兩件保存較好的化石的特徵,建立了兩個恐龍新屬新種:中國絲路巨龍和新疆哈密巨龍。三件恐龍化石發現於新疆哈密吐哈盆地下白堊統吐谷魯群勝金口組,都屬於蜥腳類恐龍中的多孔椎龍類,其生活時代距今約1.3億—1.2億年前。此次研究的蜥腳類恐龍是哈密翼龍動物群中首次發現的非翼龍類脊椎動物,均產自於哈密翼龍化石的相當地層。中國絲路巨龍和新疆哈密巨龍的研究增加了哈密翼龍動物群的多樣性,同時也增加了中國早白堊世蜥腳類恐龍的多樣性。
古生物化石採集點
從2021年9月開始,內蒙古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所的科考人員在馬鬃山地區進行了一個多月科考,經實地勘察和科學研判,在白堊紀地層和晚侏羅地層確定了10個古生物化石採集點,發現了甲龍類、禽龍類若干恐龍化石和龜鱉類化石,在零星採集工作中發現了較為完整的恐龍幼體化石。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發現恐龍化石
2021年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與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原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合作,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巴音滿都乎恐龍化石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晚白堊世(約8300萬-7000萬年前)地層中,最新研究發現小型傷齒龍科恐龍新屬種化石,命名為“內蒙古蝶獵龍”。
江西贛州發現恐龍胚胎
2021年12月,中國南部江西贛州的晚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一個完好保存在蛋化石里的恐龍胚胎,來自中國、英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對其展開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