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腐生物

食腐生物

有些動物以落入土壤或水域的枯枝落葉、動物遺體或糞便為食,這種動物統稱為食腐動物,在生態地位上扮演清除者(也稱為分解者)。

食腐生物是指以動植物的屍體及其分解物、糞便等為食的微生物和動物。如蚯蚓、白蟻、禿鶩、蟑螂等。

基本介紹


以枯枝落葉、動物遺體或糞便為食的動物統稱為食腐動物,事實上絕大部分肉食性動物,都會在捕食的同時食腐。另外亦有以腐木、腐植質維生的草食性食腐動物。
常見的食腐動物有:蚯蚓、千足蟲蛞蝓、蝸牛、糞金龜子、白蟻、彈尾、蟎、線蚓;還有一些線蟲輪蟲,還有一些原生動物,以及蟹、蚌、螺等。
食腐動物
食腐動物

簡介


據 Wilsom 統計,全世界有白蟻2200 種,現可能已達3000種。白蟻獨特的取食特性使地球上幾乎所有物品都可遭受白蟻的侵害。在我國白蟻危害每年造成的損失高達15億元,美國每年僅花費於預防和防治白蟻的費用便有10億美元。白蟻營巢居社會性群體生活,群體防衛功能使其對天敵和其它環境因子的抗逆能力大為增強,而隱蔽活動的習性又加大了研究和防治的難度。過去化學藥物防治是白蟻預防和防治的主要措施。
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和《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的簽署,長期以來使用的無機殺蟲劑和有機氯殺蟲劑正逐漸被淘汰,世界各國的白蟻研究和防治人員正在尋找對環境友好而有效的白蟻綠色防治技術。白蟻的防治技術主要包括五大類,根據不同的目的、場合和白蟻種類選擇使用,而且這些技術可以相互組配,以便有效地控制白蟻的危害。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屏障技術,主要是利用砂子、玄武岩石子顆粒、金屬網、金屬板和 PVC 板等物質作為物理或機械屏障,防止白蟻進入建築物內造成危害的方法。是利用白蟻只能通過1 mm以上的空隙,但不能用口器搬運直徑大於1 mm的石頭顆粒的特點,設計障礙物阻止白蟻通過。這種方法的優點主要是能預防白蟻進入建築物內進行為害,而不是驅趕或滅殺接近建築物的白蟻;可結合建築物施工時完成,花費不高,對環境友好。不足的是未能阻止分飛的蟻群進入建築物。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的夏威夷,這種技術投入商業運用已超過 10 年,申請了多個專利。物理屏障法可根據需要採用以下幾種屏障材料,篩網,石頭顆粒,防護板,防水膜和鋼結構等。利用高溫、低溫、高電壓和微波等物理手段也可用於白蟻防治。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操作簡單,無污染,一般將這種方法用於處理白蟻危害程度較輕的木材、倉庫、傢具、檔案、圖書和文物等物品。缺點是費用高,難以常規使用,主要用於局部處理,不能保證長久有效。

化學藥物屏障


化學藥物屏障是將持效性較長的殺白蟻藥劑處理建築物的規定部位,保證規定時間內白蟻預防效果,這種方法多用於建築物的白蟻預防。優點是如果藥物運用恰當,預防效果明顯。缺點是將殘留期長的有害化學物質帶入環境中,對人畜有潛在的風險;對分飛進入建築物 的白蟻也無能為力;由於高毒高殘留的有機氯的禁用,適用的藥物其殘留期短,一般3~5年需重新處理1次。城市房屋白蟻預防使用的藥劑主要含有聯苯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氟氯氰菊酯、氯菊酯 + 辛硫磷毒死蜱

化學熏蒸


這種方法用於可封閉空間內白蟻的滅治。用塑料膜罩住整個建築,再將適量的熏蒸劑泵入罩內,使熏蒸氣體在罩內停留 1~2 d,最後排放有毒氣體。該法不僅能殺死白蟻,還能將建築物中螞蟻、蜚蠊、老鼠等殺死,殺蟲效率接近 100 %。缺點是處理時間較長,住戶和對熏蒸劑敏感的物品需搬出建築物,還存在污染甚至中毒的風險。一般要求只有取得相關資質的殺蟲公司方可從事這項業務。

生物防治技術


細菌感染白蟻的研究較少。據 Culliney 等報道,在實驗室中,將地棲的歐美散白蟻和美國散白蟻 實驗種群暴露在蘇雲金芽孢桿菌內毒素、芽孢、孢子囊的混合物中,6d 后白蟻的死亡率達95 %以上。用 2 個當地的蘇雲金芽孢桿菌品系對紅褐鋸白蟻和印巴結構木異白蟻的工蟻進行室內試驗,13d 后的死亡率達 100 %。在隨後的試驗中,用蘇雲金芽孢桿菌商品製劑處理上述 2 種白蟻和比森白蟻,再次證明這些白蟻對蘇雲金芽孢桿菌很敏感,6 d后死亡率達100 %。然而,田間條件下細菌對白蟻種群的控制效果還未得到證實。一般地說,蘇雲金芽孢桿菌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差,其作用的典型昆蟲類群不是土棲昆蟲,而是地面上活動的或水生的昆蟲。但是,如果利用 DNA重組技術獲得具有白蟻特異性毒素的蘇雲金芽孢桿菌品系,並與微膠囊技術結合,可望在白蟻防治方面發揮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