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埔村
潯埔村
蟳埔村是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著名的漁村和歷史文化名村。它位於東海鎮(現東海街道辦事處)的東邊,泉州灣晉江下游的左出海口岸邊,面積約3.8平方公里。在明清時屬晉江縣三徠十五、三十六都及泉州府治城廂東隅驛路鋪。民國時,埔村屬臨海鄉、法石鄉所轄。潯埔村(現為潯埔社區),原名叫前埔村。后因有一次媽祖娘娘做生日時,晉江洋埭村村民聯合敬奉一幅緞面彩帳,無意地把“前埔”寫成“蟳埔”,村民也認為此地盛產紅鱘、蚵蝦,用蟳埔命名更為妥切,因此,“蟳埔”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潯埔村
民國時期蟳埔曾設三保、三十甲。解放初期設若干個互助組,公社化時候設漁農兩個大隊,分為十四個生產小隊,同時設兩個漁業隊(分內、外海)和一個海上運輸隊。
解放初期,蟳埔第一任村長為黃泉明,文革至九十年代村長先後為郭瑞國、黃文灶、黃榮和、黃允俊擔任。臨海黨支部書記為黃金該。1958年大躍進期間漁業公社曾與烏嶼、金崎合併,書記由陳德才擔任,社長由楊厚衍擔任。
現蟳埔社區主任為黃苞,黨支部書記為黃錫國。
老人協會主任為黃榮輝。副主任為黃順昌、黃玉和、黃文降。
蟳埔村現在水陸交通便捷,現在從泉州到后渚的沿海大通道亦經蟳埔村而過。
舊社會,蟳埔人民穿著百補衣,過著牛馬不如的極其艱苦的生活。有一首蟳埔民謠非常形象地描繪了當時村民貧困的窮苦生活:“烏衣短褲去捕撈,一日三餐蕃薯糊。男兒三十沒娶某,女子遠嫁再受苦。”
潯埔村
解放前蟳埔村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非常落後,解放后各項事業得到了大發展,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新氣象。
現臨海小學的前身為“普德學校”,當時校長是庄紅楊。正式創辦臨海小學是1930年,校長為陳建民,學校設在潯埔、金崎交界處,學生來自附近10多個村落,即蟳埔、金崎、后渚、北星、東梅、石壁、后埭、寶山、雙坪等村。學校有學生300多人,教師7人,經費來源小部份為學生學費,大部分為大普公(聖姑娘娘廟)香客的香資。解放前臨海鄉沒有中學,學生小學畢業后都到泉州晦鳴中學就讀,村裡當時也沒幼兒園。
現在的臨海小學學生有600多人,教師20多人。蟳埔還設有幼兒園,學生有100多人,幼兒教師10多人。
解放前醫療衛生事業極差,村裡沒有醫療所,真是“病無醫藥,死無草席”,尋醫治病非常難。有病一定要到泉州市內看病。村裡的街道又臟又臭,行人走路都難受。原街道很狹窄,長不足百米,寬僅三塊石磚;現村裡小街長400米,寬10多米,部分街上還有路燈,但仍然多髒亂黑現象。
過去蟳埔男人捕魚、搖船,而女人織網破蚵,談不上體育活動和競賽。現在村裡有健身房。春節有排球賽。村裡還湧現出現任教於甘肅蘭州大學的長跑健將黃騰達,任教於養正中學的體育教師黃鐘瑜(已故),他教練的學生鄭寶珠(河市鎮殘疾人)曾兩次在世界殘疾人運動會上榮獲了鉛球、鐵餅世界冠軍。
泉州著名漁村蟳埔,歷史人文資源非常豐富,僅現存的古建築、寺廟、具有閩南泉州風格的“蚵殼厝”比比皆是,五彩繽紛,真是使人眼花繚亂。
蟳埔順濟宮: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加以擴建,民國二十年(1931年)重修。該宮坐北向南,現存為兩進,中有拜亭,外有拜埕,還有旗杆夾石及百年古榕樹數棵。宮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
宮主祀海神媽祖,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為硬山式。祀有大媽、二媽、三媽,配祀觀音。據傳施琅平台時曾蒞宮求籤靈應,平台後敬奉一匾“靖海清光”。左款:大清康熙二十四年。右款:提督,靖海將軍靖海侯施琅敬立,歲次庚午重修。現木匾為近年重立。
山門內東牆嵌有二方花崗岩石碑,一為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欽依泉郡水師都司劉公功德碑記》,一為民國元年(1911年)《公禁碑文》。
石埕的圍牆上嵌有黃貽果(清探花黃貽楫的親兄弟)撰寫:“湄雲普蔭”石碑二方,牆內壁的一方尚完好,牆外壁一方斷裂,為原刻。
該宮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東至巷、西至民宅、南至戲台、北至巷。建設控制地帶:東巷外50米,西宮外50米,南戲台外30米,北巷外50米。
新厝王爺館:祀劉王爺,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1991年重修,面積約60平方米,神誕為每年十一月十一日。
厝仔王爺館:祀白王爺,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1991年重修,面積約60平方米,神誕為每年十一月十一日。
頂路王爺館:祀雷、肖、溫三王爺,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1980年重修,面積40平方米,神誕為每年五月十三日。
吳厝關帝廟:祀關帝,建於清末,1987年重修,面積約50平方米。
眾多的民間信仰寺廟:全村共有14座民間信仰寺廟。包括媽祖宮、土地公宮、王爺宮、城隍公、陰公等,其中王爺宮最多,共有8個,其中一個是全村共同祭拜的,就是“聖公聖媽”。其他王爺為大巡伯、王爺伯、宋公伯、蔡公伯、紅面將軍、肖王爺、應靈公和三爺公。
蚵殼厝:主要散落在蟳埔、金崎兩村,尤以蟳埔為多。至今完整的蚵殼厝在東海街道就有三十多處,而蟳埔村就佔有一半。蚵殼厝的優點是就地取材及隔音效果好,與牆模厝一樣,冬暖,夏涼,不怕蛀蟲。有人說它牆體堅固,可以抵擋炮的攻擊。所以沿海民間流傳有:“千年磚,萬年蚵殼”的俗語。蟳埔蚵殼厝大的帶有天井(即二進),小的只有單獨的一棟,但都建築得錯落有致。殼厝之間的小石巷曲曲折折,兩邊是海蚵殼層層疊疊搭建的殼牆壁,組成了沿海漁村一道獨特的古民居風景線。
泉州城裡人稱“潯埔阿姨”叫“鷓鴣姨”,其原因要追溯到明代。那時潯埔不叫潯埔村,而叫“前埔”。村附近有座鷓鴣山。《閩書》稱為:“聖姑”。據《晉江縣誌》載,鷓鴣銃台在三十七都臨海鄉,明朝天啟七年(1627)知府王猶建,周二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又據《泉州府志》載:明代曾在祥芝鄉(現石獅市祥芝鎮)設置一個巡檢司,負責海防及向來往船舶抽收稅款。至清康熙年間,巡檢司遷移至臨海鄉(今之蟳埔),改稱為“鷓鴣巡檢司”。巡檢司遺址所在地的海口,至今仍叫鷓鴣口。因上述原因,城裡人把來自“鷓鴣口銃台”、“鷓鴣巡檢司”所在鄉村的婦女就統稱“鷓鴣姨”。
蟳埔阿姨的服飾與惠安的服飾堪稱泉州民俗的兩朵奇葩。惠安女是“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而“?埔阿姨”則是“民主頭,封建肚”。惠安女用頭巾把頭包得剩下臉部一個“倒三角”,而“?埔阿姨”則在頭部裝飾上大下功夫,梳成“田螺頭”。
愛戴花是“潯埔阿姨”的天性,從兒時梳辮子起,她們就喜歡把色彩鮮艷的菊花、玉蘭花、山茶花插滿雙鬢,待到及笄(十五歲女孩叫及笄),親人就要為她們“梳髻”。從此,把秀髮盤在腦後,梳成圓髻,佩上金銀首飾,中間橫插一根象牙筷子。圓髻四周戴上幾串四時鮮花綴成的花環,有潔白高雅的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稱的素馨花,有含苞欲放的鵝黃色的含笑花,有球狀的白色、紅色的粗糠花……逢年過節,便是婦女們爭芳鬥豔的時刻,你看那一個個的髮髻,活象奼紫嫣紅的小花圃,誰家有了喜事,就要備上成千串一尺來長的花串,分贈給鄉里的婦女。
“蟳埔阿姨”梳的髮式叫“粗腳頭”,稱“潯埔阿姨”叫“粗腳氏”,這是相對於“縛腳氏”(纏腳:三寸金蓮)而言的。因為即使在封建社會,潯埔婦女也是從來不纏足的。該村的男人大都出海捕魚,家務、農活、以及養殖海蠣、扛網挑魚都由勤勞能幹的“蟳埔阿姨”承擔,“三寸金蓮”如何適應走爛泥海灘呢?現在“蟳埔阿姨”的另一個特點是天剛蒙蒙亮就出門去做生意,一隊隊“潯埔阿姨”就踩上自行車(現在騎摩托車),載著滿簍的魚、蝦、蚝、蟹,奔向泉州各個菜市場,形成了人們常見的“潯埔阿姨魚檔”。(叫賣海鮮)
“蚵仔煎”是閩南著名的風味小吃。一提起“蟳埔阿姨”及“蟳埔蚵”,人們便聯想到種海蠣。潯埔人把山上的條石,雜石抬到海灘上,二條、三條架成一株,過了一段時間,石上會附生出海蠣來。(如萬安橋就是利用海蠣固基法造橋的,至今仍可看見橋南漁民到那裡削蚵)。由於潯埔處于山海交匯的泉州灣入海口,水中微生物豐富,所以出產的海蠣特別肥美,著名的閩南風味小吃——“蚵仔煎”,就是以蟳埔蚵作為最佳原料的。
人們只要走進蟳埔村,便可見家家戶戶門口,頭戴鮮花的“蟳埔阿姨”,老、中、青、少婦個個腰系圍巾,坐在板凳上,敏捷地用小鐵錐撬開海蚵殼,一隻只水靈靈的海蚵就剝出來了。他們把剛剝的海蚵,拌上鴨蛋(雞蛋)、蒜葉、薑末、蔥頭、韭菜、薯粉,用花生油一煎,把香噴噴的蚵煎捧到客人的面前,還有那個客人不樂開懷呢?
蟳埔人傑地靈,這裡從古至今,英才輩出,人才濟濟,現僅錄如下:
劉公志盛,生平未詳,但順濟宮裡有一碑文可略見其生平事迹:在大清順治十七年間,劉公志盛任泉州鎮水師都師於本村時,為政清廉,嚴以律己,命士兵不許擾民,保護桑梓、漁佃,資助獻地,支持重修順濟宮,對開拓水師門路,發展經濟促進海外交往,起過一定作用,深受群眾愛戴,生員、居士、里老特立此碑為念。
翁連福,解放前隨蔣介石部隊到台灣,軍人出身。原是蔣介石之子蔣經國的私人秘書。現已故。
黃徠丙丁:留日醫學博士。抗日戰爭前被日寇殺害,后追認為烈士。
陳敬聰:曾任鯉城區委書記、洛江區委書記,現任泉州市政協副主席。
黃國富:現任南安市副市長。
吳新聞:現任洛江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黃鐘瑾:南京大學化工系教授,已退休。
黃 螺:原廣東軍區醫院團級幹部,轉業任鯉城區衛生局局長。
陳坤揚: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工程師。原任泉州市供電局副局長,已退休
郭細全:廈門大學政治經濟系畢業,曾任瀋陽大學機電學院政治部主任。現已退休
張臻順:50年代畢業於西安地質學院,曾在新疆地質部門工作,任領導要職。已退休
王錫玉:廈門大學法律系畢業,現市檢察院任職
黃明轉:華東石油學院畢業(鑽探專業),后留美,現供職於美國。
黃單向:陝西石油學院畢業,現任豐澤區民政系統黨委副書記。
勤勞、勇敢、聰明、能幹的蟳埔人民胼手胝足,在千年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曾經創造出?埔輝煌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蟳埔人民在團結、開拓、務實、求真精神的指導下,為家鄉經濟的崛起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大力拚搏,創造出優異的成績,一個嶄新的富裕的閩南漁村正崛起在人們的眼前。
今日的潯埔,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臨海背山的優勢,大力開發漁、工、貿各種產業,尤其是水產養殖業,並且積極發展民營企業和旅遊業。在黨的領導下,現在潯埔人民正齊心協力奔小康,努力創造著未來更美好的幸福生活。現在居民的收入年年在提高,潯埔村正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變得越來越新,越來越富裕。一幢幢新的居民樓正成排成行不斷地屹立起來,寬敞的水泥馬路在村裡不斷延伸著發展著。美麗的沿海大通道正從村旁穿過。勤勞能幹的潯埔人民正把握時機,搶抓機遇,努力發揮漁村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各種產業,將把潯埔建設成為泉州灣晉江北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特色古建築:蚵殼厝
蚵殼厝主要散落在潯埔、金崎兩村,尤以潯埔為多。至今完整的蚵殼厝在東海街道就有三十多處,而潯埔村就佔有一半。
蚵殼厝的優點是就地取材及隔音效果好,與牆模厝一樣,冬暖夏涼,不怕蛀蟲。牆體堅固,據說可以抵擋炮的攻擊。
所以沿海民間流傳有:“千年磚,萬年蚵殼”的俗語。潯埔蚵殼厝大的帶有天井(即二進)。
特色風俗奇觀:潯埔阿姨
潯埔阿姨的服飾與惠安的服飾堪稱泉州民俗的兩朵奇葩。惠安女是“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
而“潯埔阿姨”則是“民主頭,封建肚”。惠安女用頭巾把頭包得剩下臉部一個“倒三角”,而“潯埔阿姨”則在頭部裝飾上大下功夫,梳成“田螺頭”盤頭上插滿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