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法律方法論的結果 展開

法律方法論

共3冊

《法律方法論》是由孔祥俊創作的一本圖書,於2006年12月出版。

內容介紹


本書基於培養和訓練法律思維與法律技能之目的,根據司法實踐對法律方法的需要,結合有關判例、法律解釋實例和作者多年法官職業的直接感受,從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外多個視角,對法律規範的選擇與適用,法律解釋的理念與方法,裁判模式、自由裁量與漏洞填補等實踐中最為關注的法律方法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深入的闡釋與研究。

作者介紹


孔祥俊,男,法學博士,法學博士后。華東政法大學兼職教授,兼職博士生和碩士生導師。現任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三庭(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高級法官。兼任中國科技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WTO法研究會、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和中華商標協會常務理事。
1982至1986年就讀於華東政法學院,獲學士學位。1986年至1989年就職于山東省菏澤中級法院。1989年至1994年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獲法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4年至1996年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1996年至2001年就職於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以後歷任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員、行政審判庭副庭長。
2006年12月被中國法學會評選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2009年、2011年被英國知識產權管理》雜誌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50個知識產權人物”。
著有個人獨著專作20餘部,
主要有:《商標與不正當競爭法——原理與判例》(上、下冊,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法律方法論》(三卷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民商法新問題與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集體企業制度創新》(中國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公司法要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股份合作企業法概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合同法教程》(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與完善》(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反壟斷法原理》(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版)、《中國現行反壟斷法的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商業秘密保護法原理》(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反不正當競爭法新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反不正當競爭法原理》(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版)、《公平交易執法前沿問題研究》(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WTO知識產權協定及其國內適用》(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WTO法律的國內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法律規範衝突的選擇適用與漏洞填補》(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法律解釋方法與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行政行為的可訴性與原告資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行政訴訟證據規則與法律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等。出版《法人制度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等合著專著10餘部。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報刊發表文章100餘篇。
(以上內容來自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生網)

作品目錄


法律方法論(第一卷)
——法律規範的選擇與適用
前言
緒論:法律方法——探求法律答案的路徑
第一章 審理案件的法律依據
第一節 法的界定與審判依據
第二節 法律淵源與審判依據
第三節 憲法的司法適用問題
第四節 行政法規作為審判依據問題
第五節 規章的法律地位與參照適用
第六節“其他規範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第七節 法律解釋的審判依據意義
第二章 非正式法源與審判依據
第一節 非正式法律淵源概述
第二節 政策或者公共政策
第三節 習慣與習慣法
第四節 一般法律原則的法源地位
第三章 法律規範的衝突與適用規則
第一節 法律規範的“不一致”與“相抵觸”
第二節 國外法律規範衝突規則比較
第三節 我國法律規範衝突的適用規則
第四節 法院在法律規範衝突中的選擇適用權
第五節 法律規範衝突的裁決機制與備案審查
第四章 異位法衝突的適用規則
第一節 上位法與下位法的一般關係
第二節 上、下位法律規範相抵觸的認定
第三節 實施性規定與上位法的適用關係
第四節 異位法適用的幾個特殊問題
第五章 同位法相衝突的適用規則
第一節 特別法優於普通法
第二節 變通規定與原規定的適用關係
第三節 后法優於前法的適用規則
第四節 部門規章與地方性法規衝突的選擇適用
第五節 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衝突的選擇適用
第六節 部門規章衝突的選擇適用
第六章 時間效力與適用規則
第一節 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與例外
第二節 實體從舊、程序從新與空白追溯
第三節 從新從優與從新從輕
附論 審理行政案件有關法律規範的選擇與適用
法律方法論(第二卷)
——法律解釋的理念與方法
第一章 法律解釋概述
第一節 法律解釋及其原因
第二節 法律解釋與法律適用的關係
第二章 法律解釋的基本特性
第一節 註疏性、判斷性與超然性
第二節 法律解釋的創造性
第三節 法律解釋的造法性
第四節 法律解釋的價值衡量性
第五節 法律解釋的靜態性與動態性
第六節 法律解釋答案的惟一性與非惟一性
第三章 法律解釋權的演變、現狀與趨向
第一節 法律解釋權的演變
第二節 英美法官解釋法律的當然職權
第三節 大陸法系由立法者解釋到司法者解釋
第四節 我國法院的法律解釋權
第五節 福利國家與當代司法解釋權的擴張
第四章 我國法律解釋的體制及法律地位
第一節 立法解釋與應用解釋
第二節 法律解釋的形式
第三節 法律解釋的法律效力
第五章 法律解釋的目的
第一節 主觀說與客觀說的分歧
第二節 德國與法國的解釋目的學說
第三節 美國的主觀說、文本說與動態說
第四節 我國法律解釋目的分析
第六章 法律解釋方法比較
第一節 法律解釋方法概述
第二節 各種法律解釋方法
第三節 各類解釋方法的適用條件
第四節 英美國家法律解釋方法
第五節 大陸法國家法律解釋方法
第六節 歐盟法院法律解釋方法
第七節 法院法律解釋資料之比較
第八節 我國法律解釋方法與法律解釋資料
第七章 文義解釋方法
第一節 文義解釋概述
第二節 文義解釋的優先性
第三節 通常語言與專業術語的關係
第四節 文義解釋的變動性與非孤立性
第五節 不拘泥文義、荒謬結果與改正文本錯誤
第六節 同一法律術語的解釋規則
第七節 國外文義解釋之比較
第八章 體系解釋方法
第一節 一則典型案例的啟示
第二節 法律規範的語境化
第三節 合憲解釋與體系解釋
第四節 內在的價值體系與法律解釋
第五節“闡釋的循環”與語境解釋
第九章 歷史解釋與目的解釋
第一節 歷史解釋
第二節 目的解釋
第十章 限縮解釋與擴張解釋
第一節 限縮解釋
第二節 擴張解釋
第十一章 社會學解釋方法與“兩個效果的統一”
第一節“兩個效果的統一”與社會學解釋的關係
第二節 概念法學、社會法學與法律解釋方法
第三節 正確理解“兩個效果的統一”
第十二章 同一解釋原則
第一節 同一解釋原則概述
第二節 我國對同一解釋原則的適用
第十三章 法律解釋的比較方法
第一節 比較法在裁判中的運用
第二節 在裁判中如何對待外國法
第十四章 例示性規定的解釋規則
第一節“等”字規定的學問
第二節 例示性規定的解釋困境
第三節 例示性規定的解釋規則
第十五章 反對解釋等特殊解釋規則
第一節 反對解釋
第二節 當然解釋
第三節 明示其一即排斥其他
第十六章 法律解釋與憲法、法律原則及其他
第一節 憲法、法律原則與法律解釋
第二節 影響法律解釋的特殊因素
第十七章 法律解釋方法之間的相互關係
第一節 不同解釋方法的互補關係
第二節 不同法律解釋方法序位性之比較
第三節 我國法律解釋方法的優先關係
附論 多種法律解釋方法的同時並用
法律方法論(第三卷)
——裁判模式、自由裁量與漏洞填補
第一章 法律的常規適用與非常規適用
第一節 法律的常規適用
第二節 法律的非常規適用
第三節 法律適用的複雜性與辨證性
第二章 法律適用的形式性與實質性
第一節 司法的形式性與實質性的界分
第二節 形式性與實質性的價值和空間
第三節 我國法律適用的形式性與實質性
第三章 自由裁量與利益衡量
第一節 自由裁量的必要性
第二節 裁量與規則的關係
第三節 自由裁量的約束性
第四節 裁判中的利益衡量
第五節 公正與秩序的利益衡量
第四章 司法中的政治考量與政治智慧
第一節 司法的中立性與政治性
第二節 政治在司法中的作用
第三節 司法與政治智慧
第五章 司法中的學術觀點與裁判意見
第一節 裁判意見與學術觀點的關係
第二節 跨越“自我”與“非我”的鴻溝
第六章 司法裁判中的“求真”
第一節 對法律前提認識的誤區
第二節 法律前提的“破”與“立”
第三節 司法中的實用主義
第七章 法律漏洞概觀
第一節 法律漏洞界說
第二節 是否存在計劃安排的漏洞
第三節 法律漏洞的限界、意義與原因
第四節 法律漏洞的類型
第五節 法律漏洞與幾種近似情形的邊界
第八章 法律漏洞的填補方法
第一節 法律漏洞的認定與填補
第二節 類推適用
第三節 法律擬制
第四節 目的性限縮
第五節 目的性擴張
第六節 領域漏洞的填補
第九章 裁判方法與裁判風格
第一節 裁判理由與法律解釋風格
第二節 判決異議制度
后 記
(以上目錄來自博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