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枯萎病
絲瓜一種病害
其病原為尖鐮孢菌。絲瓜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以開花、抽蔓到結果期發病最多。幼苗發病,不能出土即腐爛,或出土不久頂端呈現失水狀,子葉萎蔫下垂,莖基部變褐色縊縮,發生猝倒死亡。
絲瓜枯萎病
濕,病粉紅霉狀,即病菌。病溢琥珀膠質。
絲瓜枯萎病
綠豆培養基上菌絲稀疏,銀白至淡繭黃色。據報道,此菌有生理分化,但國內各地多為同一菌系。該菌對絲瓜、香瓜致病性強,對黃瓜致病性弱,對西瓜、冬瓜、絲瓜、南瓜等無致病性。此外有報道尖鐮孢菌絲瓜專化型(F.Oxysporumf.Sp.1uffae(Kawai)Suzukietkawai.),也可侵染絲瓜引起枯萎病。
絲瓜枯萎病病莖百分之百帶菌,種子也帶菌。該病以病莖、種子或病殘體上的菌絲體和 厚垣孢子及菌核,在土壤和未腐熟的帶菌有機肥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
在土壤里病菌從根部傷口或根毛頂端細胞間侵入後進入維管束,在導管內發育並通過導管,從病莖擴展到果梗到達果實,隨果實腐爛再擴展到種子上致種子帶菌。生產上播種帶菌的種子出苗后即可染病;在維管束中繁殖的大、小分生孢子堵塞導管、分泌毒素,引起寄主中毒,使瓜葉迅速萎蔫。
地上部的重複侵染主要通過整枝或綁蔓引起的傷口。該病發生嚴重與否,主要取決於當年的侵染量。高溫有利於該病的發生和擴展,空氣相對濕度90%以上易感病。病菌發育和侵染適溫24~25℃,最高34℃,最低4℃;土溫15℃潛育期15天,20℃9~10天,25~30℃4~6天,適宜pH4.5~6。
調查表明:秧苗老化、連作、有機肥不腐熟、土壤過分乾旱或質地粘重的酸性土是引起該病發生的主要條件。
(1)選用抗(耐)病品種和早熟品種。
(2)與非瓜類作物進行5年以上輪作。
(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在土壤中添加0.5%的s—H添加劑(稻殼、蔗渣、蝦殼粉等加尿素、過磷酸鈣、硝酸鉀製成),可減少枯萎病發生。對酸性土壤應施用消石灰,每667平方米/100~150kg把土壤pH調到中性。
(4)種子消毒或包衣。
②用種子重量0.2%~0.3%的40%拌種雙粉荊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③種子包衣。用0.3%~0.5%的種衣劑9號或10號進行包衣。
(5)採用營養缽育苗,移栽時用雙多懸浮劑(西瓜重茬劑)300~350倍液灌穴,每穴0.5kg,每667平方米用藥1kg;對直播的在播種和絲瓜5~6片真葉時分別灌雙多懸浮劑600~700倍液,每穴灌對好的藥液0.5kg,每667平方米兩次用藥1kg。
苦瓜專用砧木絲瓜新品種蓉砧
(7)絲瓜枯萎病發生重的地區或田塊,提倡選用雲南黑籽南瓜或南砧1號做砧木,用適合當地的優良絲瓜品種做接穗進行嫁接。嫁接苗對枯萎病防效達90%以上。方法參見西葫蘆枯萎病。採用靠接或插接法,進行嫁接後置於塑料棚中保溫、保濕,白天控溫28℃,夜間15℃,相對濕度90%左右,經半個月成活后,轉為正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