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傷后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唐代李商隱所著的五言絕句

《悼傷后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所作。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赴蜀任職途中遇上大雪,悲痛萬分,藉此景表達了作者對亡妻深深的思念。此詩短短二十字,概括如此豐富深沉的感情內容,可見李商隱高度凝鍊的藝術工力。

作品賞析


這首詩起句“劍外從軍遠”,點明這次遠行的原因是“從軍”,即入節度使幕府。“劍外”,指劍閣之南蜀中地區。詩題“遇雪”而作,卻從遠寫起,著一“遠”字,不僅寫行程之遙,更有意讓人由“遠”思“寒”。隆冬之際,旅人孑然一身,行囊單薄,自然使人產生苦寒之思,又自然地使人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來。可是,詩人的妻子已經不在人間,沒有人為他寄衣了。
第二句“無家與寄衣”,蘊意精深。一路風霜,萬般凄苦,都蘊含在這淡淡的一句詩中了。詩人善於用具體細節表達抽象的思念,用寄寒衣這一生活中的小事,傾瀉出自己心底悲痛的潛流和巨大的哀思。
第三句“散關三尺雪”是全詩的承轉之辭,上承“遇雪”詩題,給人“亂山殘雪夜,孤燈異鄉人”的凄涼飄泊之感,同時,大雪奇寒與無家寄衣聯繫起來,以雪夜引出溫馨的夢境,轉入下文。讀者不妨這樣聯想,也許因為大雪封山,道路阻絕,作者只能留宿散關驛舍。傷痛倦極,朦朧入睡,睡夢中見妻子正坐在舊時的鴛機上為他趕製棉衣。
最後一句“回夢舊鴛機”,情意是十分真摯悲切。紀昀云:“回夢舊鴛機,猶作有家想也。”用“有家想”反襯“無家”喪妻的痛苦,以充滿溫馨希望的夢境反襯冰冷嚴酷的現實,更見詩人內心痛苦之深。至於夢中與妻子相見歡娛的情景和夢后倍覺哀傷的愁緒便略而不寫,留在紙外,讓讀者自己想象思索了。
此詩樸素洗鍊,而又深情綿邈。詩用層層推進、步步加深的手法,寫出凄涼寂寞的情懷和難言的身世之痛。從軍劍外,畏途思家,這是第一層;妻亡家破,無人寄禦寒之衣,傷別與傷逝之情交織一起,這是第二層;路途遇雪,行期阻隔,苦不堪言,這是第三層:“以樂景寫哀”,用溫馨歡樂的夢境反襯冰冷痛苦的現實,倍增其哀,這是第四層。詩至此,可以看出,在悼傷之情中,又包孕著行役的艱辛、路途的坎坷、傷別的愁緒、仕途蹭蹬的感嘆等複雜感情。

創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夏秋之交,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隱萬分悲痛。這年冬天,他應柳仲郢之辟,從軍赴東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縣)。痛楚未定,又要離家遠行,凄戚的情懷是可想而知的。這首詩,就寫於赴蜀途中。

作品評價


義門讀書記》:通首不離“悼傷后”三字。
《李義山詩集箋注》:姚培謙曰:悲在一“舊”字。
《李義山詩集輯評》:紀昀曰:盛唐餘響。“回夢舊鴛機”,猶作有家想也。“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是此詩對面。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悼亡詩也。情深語婉,意味不盡,義山五絕中壓卷之作。
《詩境淺說續編》:此玉溪悼亡之意也。昔年砧杵西風,恐寒到君邊,征衣先寄。今則客子衣單,散關立馬,風雪漫天,回首鴛鴦機畔,長簟床空,當日寒閨刀尺,懷遠深情,徒縈夢想耳。
《選玉溪生詩補說》:一呼三應,二呼四應。機上無人,故無衣可寄;積雪散關,益增夢想,凄絕!
唐人絕句精華》:無家之人於遠方雪夜中,忽作有家之夢,情已可傷,況當悼亡之後,何以為懷?“鴛機”二字中含有無限溫暖在。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
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於故鄉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