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思
期思
期思鎮位於淮濱縣東南16公里處,距商業重鎮三河尖鎮50公里。居於大別山北麓,淮水之陰。地勢綿延起伏,域內河湖密布。淮河、白露河、期思河三川爭流,澆鑄出期思古老的文化,草湖、方家湖、兔子湖三湖相映,沉澱著期思厚重的歷史。期思的傳說,“八角田”“琉璃井”“三里廟”“烏龜冢”“妖精洞”“埋蛇嶺”。
蔣國故城
期思鎮是楚國一代名相孫叔敖的故鄉,並且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是西周蔣國的都城,為蔣姓始祖誕生地,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俯拾即是,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期思作為西周蔣國故城,歷史有明確記載,《左傳》杜預注指出“蔣在弋陽期思縣”,《水經注·淮水篇》載“(淮水),又東北,過期思縣北,縣故蔣國,周公之後”,進一步指出蔣國是周公後裔。周公是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成王年幼時輔政,時武庚串通管叔、蔡叔、霍叔以及淮夷諸國叛亂,周公旦攻滅東方五十餘國,並對東方的領地重新進行了分封。《史記索隱》載“周公元子就封於魯,次子留相王室,其餘食小國者六人:凡、蔣、邢、茅、胙、祭也”,《春秋左傳注·僖公二十四年》記周召穆公糾合宗族於成周作詩時明載:“管、蔡、……郇文之昭也”即文王子。“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即武王子“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即周公旦之嗣。並在注中說:“據《通志氏族略·二》蔣為周公第三子伯齡所封國,傳世器物有‘將兌殷’、‘將子爵’”。從周公旦子封於蔣,至公元前617年楚大夫復遂攻滅蔣,蔣國已有600年左右的發展史。至今,蔣城遺址仍然在向人們展示它當年的文明和輝煌。現存的古城牆東西長約1700米,南北長約500米,牆基寬32米,東南有烽火台一處,殘高約7—8米,其它牆段殘高1—3米。在古城遺址範圍內,遍布灰色土層,繩紋陶片到處可見。在古城西牆南端發現大量紅燒土和漢代筒瓦,因此處地勢較高,當地稱之為“炮台”可能為漢代遺跡。在古城外西北隅有一台地,當地稱為“北城埂”,經調查為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與古城牆址並無聯繫。近年來,古城內外不斷出土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銅戈、銅矛、銅劍、銅鼎和銅壺,最近,在古城南郊發現有春秋墓群。第一次發現楚國金幣“郢愛”,而發現最多的是楚幣蟻鼻錢。這些文化遺物,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徵,它反映期思古城在滅蔣入楚之後的歷史背景。
期思古城由於蔣國文化遺存的發現而受到人們的注意,更因為生養造就了楚國名相孫叔敖而著名於世。史載,孫叔敖又名蒍敖,字艾獵,期思人。曾在期思徵發民工排除積水,開創了我國第一個水利灌溉工程--期思陂。又在雩樓興辦灌溉,受到楚莊王的重視,任為令尹,歷史上習慣稱之為楚相,毛澤東主席稱讚他是中國古代的水利專家。
因為母親的諄諄善教,孫叔敖兒時就有著為他人著想的優秀品德。當時,人們認為見到雙頭蛇的人不吉利,肯定會死。孫叔敖路遇雙頭蛇后,為了不再患害別人,勇而殺之,掘土深埋,這種舍己利人的高尚品質受到了後人的傳頌和尊崇。期思城西南有埋蛇嶺系孫叔敖埋蛇處,也叫埋蛇冢,史志作敦蛇丘。因期思為古寢丘地,《嘉靖固始志》把“寢野歧蛇”列為八景之一。
期思
為了紀念這位清廉的好官,後人在期思立廟樹碑。西漢劉向、東漢王延壽、北魏庾信、宋歐陽修、元馬祖常、清洪亮吉等大文學家都曾拜謁孫叔敖廟,或為廟碑撰文、題跋,或是留下歌頌的詩文詞賦。孫叔敖廟也叫遺愛廟、楚相孫公祠,解放后尚存,舊址在今期思鎮政府機關院內。舊志、廟碑都明確記載廟西下就是孫叔敖的墳墓。由於時代變遷,墳墓己平,廟堂無存。有關孫叔敖的歷史紀念文物已經非常稀少,僅存的唯有明成化五年中議大夫、提刑按察司副 使劉昌《謁楚令尹廟》詩文石刻一通,明萬曆七年《重修楚相孫公遺愛廟志碑》殘碑一塊,清雍正六年《楚相孫公祠》石額一塊。為永遠紀念這位治理水患造福百姓清正廉潔的好官,中共淮濱縣委、淮濱縣人民政府於1993 年6 月為其勒石造像,樹碑立傳,置於縣城中心,永世供人瞻仰,該石像后移至風景秀美的東湖楚相公園。
蔣氏始祖——蔣伯齡之墓
近年來,期思鎮的蔣氏祖根文化研究在黨委書記彭大國的組織領導和精心運籌下,得到了很大發展。自2008年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蔣氏族人代表每年都會在清明時節來到期思鎮,來到蔣氏始祖伯齡公的萬壽陵前進行隆重的祭拜活動。
期思城在固始縣西北七十里。古蔣國,楚滅之為期思邑。漢置期思縣,屬汝南郡。英布大夫賁赫封期思侯,即此。後漢仍屬汝南郡。晉屬弋陽郡。劉宋因之。齊末沒於後魏。正光中,置邊城郡於此。梁、陳亦置邊城郡。隋初郡廢,縣屬光州。唐初廢。出自《讀史方輿紀要》
期思鎮轄期思村、新安村(三河尖移民組成的村莊)、祁營村、陳窪村、陳樓村、王營村、東寨村、任圩村、洪樓村、曹圩村、五一村、香鋪村、丁營村、染坊村、高庄村、唐營村16個行政村、166個村民組。
期思鎮總面積9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萬畝,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400人,城鎮綠化率達14.6%;2005年全鎮GDP完成11218萬元,其中第一產業5714萬元、第二產業3081萬元、第三產業2423萬元,同比增長39%,農民人均存收入達到2085元。2004、2005兩年共投入1008.5萬元,推出兩批十八項重點工程項目,新修三級油路9.8公里,四級油路21.1公里,水泥路4.4公里,使全鎮11個村通油路;新建教學樓、寢室、學生食堂5幢2400平方米,全部消除校舍危房;新建了鎮衛生院門診樓,使之成為淮南四鄉中心醫院;新建電灌站1座,維修排澇閘站4座,提高了灌溉、排澇能力。期思林、禽、牧、漁業發達,楊木蓄積量6.2萬多方,蛋雞養殖7萬餘只,日產鮮蛋6.5萬枚,遠銷上海、山東、江浙一帶,生豬出欄年均2.3萬頭;水資源1.25萬畝,優勢明顯,精特養殖的“期思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依託三河尖移民的商業帶動,全鎮850多戶農民從事柳編產業,亦成為三河尖柳編的重要生產基地。年產值達到1200多萬元,創稅利300多萬元,其產品直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